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7 10:15翁文佳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公立医院

翁文佳

(宁波市康宁医院,浙江 宁波 315200)

一、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概述

为了最大限度帮助公立医院实现战略经营总体目标,公立医院开始引用内部审计底层思维。运用系统、规范化的审计方法,对日常开展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真实可靠进行确认、监督与评价,并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风险隐患点,改善风险管控过程及运行效果,进而提升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运营价值和整体服务愿景。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缺失,迫切其亟需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而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和治理手段,实现与之匹配的转型与变化实属是当下工作开展的应对之举。审计在职能上向服务型转变、在目标上向经济效益型过渡、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相关管理,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审计,实现了内审的关口前移,同时,借助内控与外审的关系,充分发挥督促作用,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公立医院风控、预警与跟踪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对于内部审计的运用,已开启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介入模式。但从当前内审工作整体实施情况来看,存在如下弊端:

(一)组织机构不独立

目前,虽大型公立医院已建立内审独立部门,但却也有相当数量的公立医院尚未设立独立审计部门,审计部与财务部或纪检部合办的现象时常发生,更有甚者,少数公立医院截至目前仍无内审机构,而多头领导将导致审计开展混乱无序。同时,由于公立医院特有属性,加之行政上隶属于其他部门,便会在实际工作中受其他部门牵制干预,从而加强有效沟通难度,采取措施时畏首畏尾,很难将其功能成效充分发挥。

(二)人员保障不充足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得益于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坚实支撑。其中,内审机构常会受行政规制影响,而内审人员的保障也会因其数量和综合素质不同造成差异。现实中,现有大多数公立医院内审人员人数梯队上不够饱满,综合素质评定较低,对于后续继续教育亦不够重视,因此,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难以满足公立医院独立良性开展内审工作的需求。且从目前来看,内部审计人员跨部门兼职现象较为严重,每日疲于完成主管部门工作而几乎没时间和充沛精力去开展内审项目。特别是兼职人员多为财务出身,懂医、懂价、懂法兼具懂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人员较少,即便有精力开展内审工作,也实难胜任。

(三)信息化水平低

传统单纯的查账式手工审计,人工汇总分析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仍继续沿用,而对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工作的开展认知度却不足。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大大提质增效,但就目前公立医院内审工作开展来看,内审工作难以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审计效率。而目前,一些公立医院在内审工作开展中,也仅对经济业务的事后事项开展监督,但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发展,其经营活动范围亦逐步拓宽,所以对公立医院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但审计模式片面、单一,将缺少清晰全面的审计内容,与客观需求匹配度会产生无效交集。

(四)监督功能不完善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将兼具监督与服务双向职能。现代内审常态化执行是为提高应用组织的管理水平和风防能力,所以,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对公立医院的日常工作行成监督,还要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日常运作管理之中,更有力地提供专业的确认和服务咨询。但多数公立医院日常仅就财务层面开展审计工作,对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在经营管理关键领域表现出一种缺位,所以,现阶段公立医院的内审服务功能发挥不强。

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优化举措

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诉求不仅表现在财务收支方面,还涉及IT、科研、专用设备、工程造价等多个项目,因此,如何探索解决路径是目前公立医院内审发展中亟待破冰的重要议题,而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控、发挥监督与优化服务功能,需做好以下着力点分析:

(一)设立独立内审机构

一个良性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应单纯涵盖财务人员,而应在院委会责令下内设内审委员会,委员会尚需涵盖审计、医疗、物价、科研、人事等各方专家,并在内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内审部门,独立高效开展审计工作。

原则上,内审委员会负责制度建制与人员监管,而其下设的内审部门将为医院提供相关咨询等职能服务,并责成内审部门行使内审职能,同时定期将业务上汇成的审计报告向委员会提交,最终由内审委员会从行政职能角色层将内审结果上报至院长,这样不仅理顺了内审机构的政治隶属关系,达成政事分开,还能对机构独立性提升做出重大贡献。在具体内审业务层,内审机构同时要构建关键事项的风险敏感度,尤其是专项审计合规合理性把控方面,在审计工作开展前期需做好相关知识充足储备,否则内审的开展将妄谈合理性问题。

(二)打造专业内审团队

公立医院亟需打造专业内审团队,但团队的规模不能单靠内审人员的数量堆积。一方面,确实需要配备充足内审人员,使内审的人数、结构等配备完全与现有医院业务量和繁杂程度匹配,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更何谈发挥职能、创造价值。

另一方面,打造专业内审团队着实要从质上实现飞跃。科教部门应编制专业培训计划,拓展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还可以引进一批统计、法律、金融等方面专业人才,将其充实到内审队伍中来,在常态化内审管理中发挥指导意义。但若遇到相对重大或复杂的审计业务,公立医院也应更加开阔思路,寻求知名专家或委托专门机构帮助,同时要高度重视专家或者是专业服务机构在办理事项时的思路及研讨结论,尽量做到内化和吸收。除此之外,内审队伍的完善还需要辅以一套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考评机制,严把专业技术人才入口关,将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紧密结合,从德才勤绩廉等各个维度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对于业绩优异者进行奖励和表样,对于不胜任者果断地调整,进而建立起能上能下、联动灵活的奖惩机制,有利于内审工作开展事半功倍。

(三)建立大数据云平台

各公立医院信息科应积极参与到内审机构建设中,充分利用技术接口将内审作业与HIS系统和HRP系统连接起来,构架一个安全、可靠且运行平稳高效的大数据平台,使业务、财务、审计数据在平台内相互交换,打破数据孤岛,提高审计效率,利于内审部门对业务、财务进行实时监控和全流程监督管理。

具体而言,以合同审核为例,公立医院合同管理需经准备、签署、执行和后期管理几个维度。在准备阶段,内审需对合同承办部门拟定的文本进行审核,如需修正,退回重审;无修正将自动流转到签署阶段;在签署阶段,内审部门需将正式合同文本送至各部门;在履行阶段,内审部门负责监督执行;同时,在后期对合同执行进行评价,并及时归档管理。若整个合同审核过程实现线上处理,可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内审及业务全流程工作效率。

(四)运用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已逐步进入到现阶段的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从而真正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目的。而目前,内部审计涉列范畴略有局限,亟需转型升级,做好以风险为导向的合规、合理和效益性评价管理。此外,内审部门还需结合公立医院经营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专项审计,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真正监督管控,实现风险管理。

在新医改下,药品、耗材加成成为医改重点,致使一贯的“以药养医”的运行模式受到冲击,亟待公立医院推行现代管理制度。而以风险识别为基点的内部审计便是重要组成之一。因此,对于公立医院而言,了解现状,识别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在目前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实践意义。故公立医院应致力于消除内审运行障碍,充分发挥内审作用,防控风险,增加价值,方能助力公立医院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落地。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公立医院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