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羊气肿疽流行病的预防及治疗

2020-11-27 14:15杨阳
中国动物保健 2020年1期
关键词:病羊芽孢牧草

杨阳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玲珑塔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葫芦岛 125301)

气肿疽疾病又称为黑腿病或明疽,主要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在羊体内的败血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分布范围比较广,在全国各地均有出现,该疾病的主要表观特征为局部组织出现坏死症状,产气,身体出现局部水肿等现象。气肿疽梭菌属于土壤源性厌氧菌,其存活年限特别长,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病菌在动物体内寄生力比较强。气肿疽疾病在放牧羊群中发生率比较高,本文对气肿疽疾病在羊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及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1 病原

气肿疽疾病的主要病原为气肿疽梭菌的芽孢杆菌,该病菌属于厌氧菌,菌体呈现细长状态,该菌体可以在羊的组织内形成芽孢,形成的芽孢对于外界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十多年。放牧的羊只要接触有污染的泥土,或者水流、牧草,均会感染气肿疽疾病,另外带有病菌的羊通过蚊虫叮咬或者皮肤组织破损等方式都可以将病菌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羊。根据文献检索及数据统计,气肿疽疾病在夏天发生率比较高,传播比较快,高温加速了病菌的繁殖及传播[1]。

2 病因分析

羊群感染病原体,气肿疽梭菌的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存活力,在土壤中存活达数几年。因此,羊群在放牧过程中会通过土壤、牧草、饮水等方式感染病菌;另一方面为气肿疽疾病发生后,羊养殖场没有做好相应的消毒措施,导致病羊排泄或者污染的气肿疽梭菌长期存在,造成土壤、饮水、牧草、养殖场所的污染,将养殖区域演变为疫源地,这样健康的羊群接触这些被污染的地区或物质也会发生感染。

3 症状及诊断

3.1 症状

羊感染气肿疽后身体局部皮肤会出现肿胀状况,表现比较明显的部位为颈部、胸部、臀部,颈部肿胀更为明显一些。羊被感染气肿疽病后,走路步伐比较僵硬,身体温度明显升高,眼结膜泛红,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状态。皮肤肿胀部位触摸温度比较高,用手按压肿胀部位,病羊会发出“捻”的声音,呈现出疼痛的状态,若采用叩诊,会有类似鼓响的声音发出[2]。

3.2 疾病诊断

根据病羊的表观状态可以进行初步判断,如躯体局部肿胀并且肿胀部位红热等现象,如果想进一步疾病确定,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取病羊的肿胀部位的肌肉、肿胀内部液体进行涂片染色检查,若镜下显示有芽孢的梭菌或者无荚膜的细菌出现,可以确诊为此病为气肿疽疾病[3]。

4 预防与治疗措施

羊气肿疽疾病致病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十年,气肿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在羊的养殖过程中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及早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动物的死亡,从而给养殖业主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的预防防治措施从加强养殖场管理、加强动物免疫、隔离消毒、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等几个方面入手。

4.1 预防

夏天为疾病的高发率,一般选择在春天对羊群进行免疫预防,给羊群注射气肿疽灭活疫苗,若该地区为羊气肿疽疾病的高发地,一般选择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免疫注射,对于周围已经污染的牧草、土壤不适于再进行放牧活动,需要及时消毒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通风与保暖,周围环境干燥、宽敞。在饲养过程中,选择营养丰富的饲料,或者选择不同元素进行饲料配比,避免羊群营养失衡和抵抗力下降,减少应激因素对羊群的刺激。

若发现有类似羊气肿疽疾病的羊存在,应该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进行污染源控制,并在羊群中进行逐一排除,并对病羊的排泄物、饲料等相关物品进行焚烧,对于病羊待过或者去过的地方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形成羊气肿疽疾病传染。

4.2 对症治疗

羊气肿疽疾病一般发病比较急,病程时间比较短,若诊断羊群中出现该疾病,首先在肿胀皮肤表面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或者甲醛溶液进行消毒。对于严重部位可以采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注射头孢类抗菌药或者青霉素类、磺胺类抗菌药,在注射抗菌药物期间如果使用抗气肿疽血清,会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羊气肿疽疾病的致病原因、表观症状、临床诊断及预防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气肿疽疾病可以发生在羊成长的各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含有病菌土壤、牧草、蚊虫叮咬等途径进行疾病传播,为了减少疾病传播,养殖业主要做好预防措施,提前对羊进行免疫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做好养殖场所环境消毒工作,对于生病的羊及时采取隔离,并针对其病症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减少疾病的传播,减少养殖业主的损失。

猜你喜欢
病羊芽孢牧草
抽气负压发酵法对丁酸梭菌生长及芽孢形成的影响
rpoB、gyrA、cheA基因在芽孢杆菌鉴定上的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诊断、预防及治疗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科学选种牧草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山东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分析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