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管理措施研究

2020-11-27 22:19剡文文
绿色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太白山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剡文文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到林区进行旅游,在大自然中去观赏、旅行、探秘,体验原始的生态环境,享受优美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遗产,接受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山体景观雄壮逶迤,水体景观丰富多姿,气象景观奇特壮观,宗教文化兼容并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地质地貌千姿百态,景观类型齐全,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保护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素有“秦岭雄风倚云天,人间太白多仙境”的美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及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太白县、眉县、周至县3县交界处(东经109°19′~107°58′和北纬33°40′~34°10′之间),东西长约61 km,南北宽约39 km,保护面积2379 km2,是以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水源涵养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1965年9月经原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7年12月20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2019年陕西太白山太白红杉林荣获“中国最美森林”。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峰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3771.2 m ,同时也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第一高山。以秦岭为分水岭,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属黄河水系;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但因河流多为横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峡谷,属长江水系;是中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山南为亚热带气候,山北属暖温带气候。由于地质、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目前,太白山共规划生态旅游景点32个,面积36486 hm2,规划景观、景点、景物790个,其中重要景点为200余个[1]。区內最为著名的景观有拔仙绝顶、千年冰洞、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太白积雪、垂直景观、平安云海、斗母奇峰、古枫幽境、铁甲古树[2]。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类型

3.1 第四纪冰川地质地貌景观

在太白山的孕育过程中,经历了第四纪冰期,也被称为“太白冰期”,冰川的运动造就了太白山主峰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冰川及冰缘地貌形态较清晰、保存较完整,主要分布于太白山主脊两侧和主脊的山隘地段,其中以主脊东段—拔仙台周围地区最为典型和集中。太白山的冰川地貌按冰川作用的类型可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两类,具体表现形态有角峰、刃脊、槽谷、冰斗、冰斗湖、冰蚀湖、冰碛湖等,这些冰川遗迹千姿百态,其中角峰和冰斗湖最为典型,拔仙台是太白山的最高峰,是一个典型的角峰,在拔仙台的四周呈层状分布着大爷海、二爷海2个典型冰斗湖和三爷海、玉皇池、佛爷池3个冰蚀湖,三清池是冰川终碛形成的冰碛湖。太白山冰缘地貌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 m以上的区域,气候十分严寒,随着季节及昼夜交替变化,经长期的雪冻雨渗、冻融交替、风蚀雪蚀、重力作用,发育成石海、石流坡、石环、石质构造土和岩屑堆、寒冻岩柱等多种冰缘地貌形态。太白山承袭了秦岭地区第四纪冰期的演替,是连接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作用与西部现代冰川现象的纽带,太白山又被称为“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天然博物馆”[3]。

3.2 水体景观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黑河、石头河、胥水河等10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在高山区,分布有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佛爷池、玉皇池等6个高山湖泊,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称“仙湖”的大爷海,也叫大太白海,大爷海位于拔仙台西北,东、南、西三面为崖壁环绕,开口向北,海拔3590 m,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内地形复杂,河道曲折,岸形奇特,水量充沛,因此水体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由溪、瀑、潭、泉等组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观资源,主要有巨瓮潭瀑布、三河宫瀑布、古龙瀑布、剃崖瀑布、黑虎瀑布、潜龙瀑布、南清泉、平安泉、明星泉、小文公泉、骆驼泉、古龙谭等水体景观[4]。

3.3 天象景观资源

太白山高大山体造就了大海拔落差,水热差异大,自山麓至山顶,沿山体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和寒带5个气候带,素有“一山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这里天象景观独特,气候变幻莫测,时风、时雾、时雪、时雨,变化非常丰富。太白山的天象景观主要有冰雪、云雾 、宝光、旭日、夕阳、彩虹、雾凇、雨凇、雨、风等,其中平安云海、太白宝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天象景观。

3.4 垂直分布带谱景观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海拔落差,赋予了当地多样的气候环境,各类植物自由生长,形成了多样的植被景观。保护区内相对高差2707.2 m,植被垂直分带非常显著,是研究我国中部植被垂直带谱的典范,自下而上依次分为 4 个植被带谱 7 个亚林带 ,分别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草甸带。气候、土壤、动物也均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景观带谱。

3.5 多样生物景观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是秦岭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既具过渡性质,又具独特性,是中国特有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和起源地[5]。区内有种子植物1899种,苔藓植物253种,蕨类植物120种,其中太白山特有种子植物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1种。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有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昆虫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豹4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保护区为大熊猫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3.6 人文历史景观

太白山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中华名山。在《尚书·禹贡》中谓之“惇物山”,在《汉书—地理志》中称为“太乙山”,相传由太乙真人在此山修成正果而得名,最早于《魏书·地理志》中隋、唐后廷称太白山至今。千百年来,太白山的壮丽景色给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和灵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历代帝王对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绝妙诗篇,如李白、白居易、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是传说为李白作诗之处,洞天福地景区的鬼谷子洞相传就是当年孙膑、庞涓拜师学艺之地,“百担榆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写出《千金方》不朽名著,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的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3.7 宗教文化遗址景观

太白山宗教文化活动历史久远,宗教文化厚重,寺庙、道观及其遗址众多,据考证,其宗教活动始于唐,兴盛于明、清,至今宗教活动仍然长盛不衰。现有寺庙、道观及其遗址有26处之多,道、佛、儒三教在太白山相容一山,是真正的“一山藏三教”,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著名宗教名山。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第十一太白山洞,週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由此可见,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一洞天的德元洞天所在地。山上有按道教神仙谱系建立起来的庙宇建筑群,即所谓“十里一寺,五里一庙”,主要分布在三条登山的道路上,都督门至拔仙台一线,自下而上有太白庙、大坪破庙、将军庙、灵官台、雷公殿、三圣殿等;蒿坪寺至拔仙台一线,自下而上有蒿坪寺、下白云寺、上白云寺、骆驼寺、菩萨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文公庙、三圣殿等;铁甲树至拔仙台一线,自下而上有铁甲神庙、三合宫、老君殿、南天门、药王殿、玉皇庙、三圣殿等。区内至今保存着大量道观、名刹、碑碣、铁铸器、楹联、牌匾、庙宇遗址等。太白山也是一座佛教禅林,其代表寺院就是山上的平安寺。由于历史的原因,道、儒、佛三教在太白山相融相通,太白山顶峰拔仙台的三圣殿同时供奉着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在别的宗教名山很难看到。

4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概况

4.1 发展历程

4.1.1 起步阶段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了90年代,随着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当地政府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东边和北边相继建起了黑河森林国家公园、红河谷国家森林公园、青蜂侠国家森林公园。面对保护区周边生态旅游迅猛的发展形势,1993 年保护区编制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规划》,1994年5月,原林业部批复划定了旅游小区,范围包括:3511高程(上板寺)—文公庙一线、黑虎关—文公庙一线沿登山路线宽500 m,铁甲树—三清池一线,沿登山路线宽300 m的旅游带和第四季冰川遗迹保护场、蒿坪寺西部实验区等,面积263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8%;旅游小区南北穿越保护区,基本覆盖了保护区内重要景点。1995 年,保护区被确定为省级旅游景点。1996~2001 年编制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并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1998 年成立了旅游公司,2002 年改制为生态旅游科,开展以观光游览、科学考察 、教学实习接待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6]。

4.1.2 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生态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2014年相继建成了蒿坪、小文公、铁甲树游客服务中心3处,蒿坪教学实习基地 ,建设蒿坪、红河谷休闲度假山庄2处,修建铁甲树—三合宫约13 km的旅游精品小道,架设便桥 16 座 ,维修大湾村—蒿坪保护站公路 4 km,建成点兵场—上白云森林探秘道路约3 km 。随着生态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接待能力的提高,生态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4.1.3 稳定阶段

2014年至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逐渐成熟,生态旅游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客源相对稳定,形成了一定规模,生态旅游收入稳定增长。

4.2 主要生态旅游游览线路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游览路线主要是以拔仙台为中心发展的三条旅游路线为主。

第一条:眉县营头镇—蒿坪寺—中山寺—菩萨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文公庙—拔仙台;第二条:眉县汤峪镇(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下板寺—上板寺—小文公—文公庙—拔仙台;第三条:周至县厚畛子镇—铁甲树—三合宫—南天门—玉皇池—三爷海—二爷海—拔仙台。

5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生态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薄弱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区域南北穿越保护区,基本覆盖了保护区内重要景点,但是区内道路路况较差,除低山区入区5 km内是平缓的小径外,其余均为步道、蹬道或栈道,部分路段又窄又陡,通行能力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高山区受地理、气象条件的制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要素不健全,食宿环境差,特别是电力、通讯设施和标识系统。所以在电力、通讯设施和标识系统,运行保障方面急需完善和提升,以适应新时期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5.2 生态旅游宣传的层次和方式有待提升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宣传缺乏市场营销和理念导向,且层次低,市场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认知度较低,区位及资源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市场影响力不高。

5.3 生态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下

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中,许多管理人员由未经培训的林业系统职工转职而来,接受过系统旅游专业教育的人才缺乏,在营销、管理上不规范,严重制约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山区接待点的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7]。

5.4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没有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生态旅游区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约束,存在生态环境容量超标现象。

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6.1 以国家对相关行业发展政策为导向,扩展自然保护区的社会职能

近年来,国家对相关行业发展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对新时期生态环境、乡村振兴、自然教育等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应与环境保护、自然教育、乡村扶贫等相融合,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

6.2 以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完善生态旅游管理职能

一是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需尽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污水、固体废气污染物回收及处理做出管理细则;二是在生态旅游区域及更大区域监测环境质量,根据监测需要可在保护区核心区设立监测样点,在生态旅游区域设立永久监测点,必要时可将气象、水利、环保部门的监测活动纳入区内监测网络,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系他们来区内开展各种监测活动,加大对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综合研究,探索开展生态旅游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的良性运转,科学健康发展;三是通过社会招聘旅游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及管理培训,对高山区接待点的经营者加强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

6.3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提高游客对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的认知

一是进行生态旅游理念宣传,引导游客了解生态旅游,认识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认知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消除游客对与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推进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对生态旅游品牌、产品进行包装等营销宣传。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拍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态旅游产品,如微电影、短视频、短片,通过手机APP(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也可以策划一系列主体活动进行宣传推广;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理念,实现融媒体营销新模式,推动“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根据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宣传营销的实际情况,梳理有利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使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多纬度、多形式进行生态旅游品牌、产品、营销等建设。

6.4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态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现状,在充分保护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文化遗址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山区旅游接待环境,健全服务要素,提高服务质量。建设要充分考虑太白山区域的特色文化,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重点是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旅游标识系统的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建设进度,特别是在登山道路、电力、通讯、垃圾回收设施,标识系统要充分考虑太白山区域的特色文化,融科学性、专业性和科普性于一体,充分展示标识系统在管理、引导、展示和宣教方面的功能,以增强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需要以及游憩体验。标识系统主要是设立景观解说牌、宣传牌、警示牌、导引牌等,并在部分区域设置安全阻隔设施,告知、阻止游客进入核心区,防止游客滑摔、坠落、迷路等危险,切实保护入区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核心区的资源安全。

6.5 优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给保护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工作迫在眉睫。为此,要转变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规范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经验,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生态旅游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太白山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夏日太白山 九岳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大秦岭·山水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走进太白山
阅读理解
鸟叔雪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