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新高考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人才精准选拔研究

2020-11-27 22:19旷水章
绿色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生源科目应用型

刘 湘,旷水章,毛 圣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确定包括湖南省在内的8省市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湖南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2021年起,实行“3+1+2”高考模式。即把语文、数学、外语3门作为学生必考科目,保留原始分数。此外还限制考生在物理和历史中选1门—即“首选科目”,以原始分数计入总成绩,最后在生物、化学、地理和政治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方式计入总成绩。在“3+1+2”的模式下,可供考生选择的组合由先前的文、理科2种组合变为12种组合,学生可结合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高校及专业的招生要求,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

2014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对该年度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对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均采用“3+3”模式培养,绝大多数省份采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政治及地理6选3模式,而浙江在前六科的基础上增加了“通用技术”实行7选3模式。此两类模式均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褒贬不一,因其过大的自主选择权及“唯分数论”的盛行,使得选择物理的考生骤降,而选择“文科”类科目的考生却在急剧攀升。这显然不符合现今时代与社会对急需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对生源的理工知识储备有着硬性要求。

“院校专业组”的设置无论是在志愿填报机会上还是在“容错率”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保障了考生可以读到心仪的学校或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考生因失误而只能选择复读的命运。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校可以设置生源的选考科目无疑也发挥了学校的自主选择权,实现了院校与考生的双向选择,使得应用型高校能够真正招录到最适合自身培养的学生。但同时也会存在高校的弱势专业处于生源减少甚至无生源的窘境,以及因生源知识背景差异而造成的培养方案的变革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 着手于自身定位

在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让学生开始对 “高校-专业”两手抓,甚至专业优先权大于院校的情况。因此热门高校及热门专业人满为患,而相对弱势的高校会因生源而做出让步——即降低再选考科目的要求,再选科目的约束力度就成为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例如:某学校医学类专业首选科目必须是物理,而再选科目假设不做限制时,则招录到的学生在专业契合度上不高。事实上该专业要求考生必须有较高的生物学学习经历,但很多考生为了追求分数或者个人原因而没有选择生物学,这便给学校往后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且高校可能还需对大一新生按高中文化知识背景而分班教学。这对高校尤其是弱势高校的生源问题提出了不小挑战,迫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院校应更加注重自身特色、发展优势专业、强化有潜力专业和瞄准社会需求拓展新专业领域。

此外,高校需对拟录取对象进一步细化和界定,以保证“有效录取”。院校应该把综合竞实力的提高当作争取优秀生源的第一手段,引入高素质生源的同时也要保证优秀的毕业生源,以提高院校自身的口碑和综合实力[1]。可见,在新高考模式下高校要想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对其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高校应该充分突显学校的办学背景与办学特色,专业实践的优越性与社会的对口性[2]。

3 恰当的招生宣传与前期准备工作

2021年即将迎来湖南省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考生,无论是社会还是考生,高校以往的定位与办学成绩依旧会是最重要的参考因数,因而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情形下,初始阶段的招生宣传与充足的前期准备很有必要。具体可以采用进校宣传、开展知识及志愿填报指导讲座、发放宣传册等线下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开展线上宣传工作,如在网页上投放宣传广告、或是制作宣传视频等。

4 两依据一参考的三位一体录取模式

“两依据一参考”的最大亮点是“参考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有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艺术素养5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爱国守法、创新思维、身体素质、劳动实践、审美能力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高校真正招录到最合适的人选,各高校可以对“两依据一参考”酌情改动各项依据的参考比例,做到既与中央文件保持一致,又有地方特色,对湖南省的高考改革具有指导引领性作用。教育部出台各项关于深化高考改革的文件之后,本次参与改革的8省市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调研与论证制定了符合本省的详细改革方案。如湖南省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事项,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国家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采取多项专题调研,在吸纳北京、上海等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省试行方案[3]。

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较为突出,该模式下高校可以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院校的主观意愿,对填报的考生进行复试,自主评价自主筛选。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假若只参考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未必满足高校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评价的客观性与实用性有待提高。同时中学生多以文化学习为主,个人展示与表达能力欠佳,复试难免会有人才错失与误选。而假若采用高校自主复试的模式则对高校设施设备,复试职员的培训提出了或多或少的要求,需要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从经费来源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师资培育等多方面为人才选拔提供保障[4]。

5 踊跃探索新途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最初的规定“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条件、社会需求和国家制定的招生方案、办学规模,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尽管有相关法律保障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但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选拔的方式和选拔的标准层面几乎没有行使自主权[5]。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专项招生计划,2014年教育部开始逐步收紧高校自主招生权,2019年进一步限制了自主招生权,提出了“十条严格”的标准,并启动了“强基计划”。到2020年,因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公平性问题等诸多社会舆论与压力,这一施行了近20年的“自主招生计划”被终止。尽管如此,不少高校对自主招生其实是较为青睐的。有学者研究表明,自招生相对于统招生对学习有更高的自主认知能力,并且有更好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自招生在科研报告、学术论文的阅读量上,也显著高出统招生。于此而言,自招生相于统招生在某些学术能力方面要普遍强于统招生[6]。此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自招生本科在校期间的奖学金获奖情况及竞赛方面也要优于统招生,也更倾向于读博深造。

由此可见,“自主招生”对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其实是很有实用性的,但诸多社会矛盾亟待我们去解决,如果高校能在众多考虑因素中做出很好的权衡,探索一条实际可行的或相对而言更加公平的自主选拔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如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证书制”、“推荐制”等入学选拔方案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6 结论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高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充满着较多的不确定性,2021年湖南省高校面临高考改革后的人才选拔工作,一定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综合实力较欠缺的院校。但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学校能抓住自身的特色、精准定位自己的办学模式与特色。同时要在探索多元化评价和录取多途径上下功夫,只有做好人才与高校的双向匹配,考生和高校才能实现共赢,发挥各自的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生源科目应用型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高考“新科目”
跨省生源调控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