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0-11-27 07:29蔡玲玲
江苏教育 2020年76期
关键词:素质习惯目标

蔡玲玲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并提升个人素质,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引导和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校学生不良的课堂学习习惯通常包括逃课、上课迟到、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勤于记录课堂笔记等,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着装不规范、工量具摆放不整齐、操作不规范等不良习惯;不良的课外自主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不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任务、不进行课外阅读等。

一、高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学生学习习惯欠佳的根源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岗位、课程结构以及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导致学习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不清楚“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学习动力不足,不愿意主动学习,难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程及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与生源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工作岗位对员工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提高。然而,由于高职生源的变化,尤其是存在提前单独自主招生和中职注册招生的情况,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理想,学习基础薄弱。其次,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符合度不够。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要求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很难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管理模式与高职学生学习特征不相适应

学生的学习需要自我约束,也需要学校制度的约束、班主任与教师的管理以及家长的关注。然而,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比中学宽松,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管理不够细致,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沟通,家长管理缺位,教学考核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要求逐渐降低,学习习惯出现倒退。

二、解决高职学生学习习惯问题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安排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介绍,组织学生到实训场地参观,还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和毕业生“走进来”到学校做报告,或由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明白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毕业条件和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就业前景,从而帮助学生明确高职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帮助学生确立个人学习目标。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确定个人学习目标。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将会产生改进学习习惯、达成学习目标的需求和动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展望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学习目标应该具备阶段性、个性化和指导性特征:阶段性是指学生应确定整门课程、分阶段和每次课的学习目标(如图1 所示);个性化是指学习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指导性是指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二)改革教学模式

1.开展项目课程改革。

项目课程最为突出的优势是符合高职学生“怕理论、爱实践”的学习特点,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改进学习习惯。首先,项目课程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和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是组织学生参与主动学习,在他们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知识。项目课程以“做中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做”的行动,激发学生“学”的意识。学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其次,项目课程引导学生“在团队条件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提升综合职业素养。[1]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过程是通过与“更有见识的他人”互动得以推动的。学生需要与他人互动才能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2]为了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必须组建项目团队,在合作学习中,个人能力得到展现和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加强,合作学习习惯得到改善。

开展项目课程时,教师应将学习习惯培养融入教学设计全过程。教师应思考借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哪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哪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讨论,哪个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整理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对话型教学”,让学生从获得知识、相互竞争的学习走向相互表达、分享知识与技能、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协同学习”。[3]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提出“教阻碍学”的理念。他认为教师应该避免过多的讲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行动导向学习。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站位法、卡片法、思维导图法等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深入学习,逐渐改进学习习惯。[4]

2.实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分类培养是“按照各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需求和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对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进一步细化并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类别实施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同和认知水平高低,将其划分为若干层次,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与活动”。[5]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就业倾向多样化,如果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很难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难以培养适应行业和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推动学生改进学习习惯,实现人人成才。

针对生源渠道实行分类培养,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分置换制度,允许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获得学分。同时,专业课程内部设置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课程和项目,获得学分,激发学习积极性,改进学习习惯。

公共课程实行多样化分类分层教学。其中体育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体能测试成绩开展选修,实现分类教学。计算机课程可以在基础学习阶段实行统一教学,在中期根据测试成绩实行分层教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可以根据学生高考课程成绩或高职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实行分层教学。开展分层教学的课程可以开设在A、B两种班级,其中A班学习进度较快、难度较大。每学期根据期末考试成绩,结合个人意愿,学生可以在两种班级间调换。思想政治课不参与分类分层教学。

(三)加强教学管理

1.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管理制度。

学校应制定严格规范、奖惩分明的学生学习行为管理制度,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纳入学生行为规范,并切实严格执行。班级内部可以制定班级学习习惯公约,开展定期评比。对学习习惯表现好的学生,学校在学期末给予“学习习惯优秀之星”称号,在评定奖学金时予以加分,以资鼓励,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相应地,对于有严重不良学习习惯(比如考试作弊、长期旷课)的学生,教师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改进,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保障制度的权威性。

学校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教师、班主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三方联动式”管理。学校创建平台,教师及时提交学生考勤、学习表现,学校相关部门和班主任定期查阅,三方及时沟通交流,共同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管理。此外,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省市,但家长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容忽视。当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考核。

将学习习惯纳入课程考核。课程成绩应重视过程考核,学生出勤率、上课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考试诚信度等方面的表现应在课程成绩中占较大比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不同类型的课程应着重考核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比如思想政治类课程应重视学生学习的坚持力,人文素质类课程应重视学生的沟通表达习惯,实训课程应强调学生安全文明生产习惯,项目课程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习惯。

将学习习惯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15项素质指标和125个素质观测点,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提高”的素质评价体系。其中很多素质观测点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能够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能够认真倾听”“能够主动发言”“能够规范地使用及维护工量具”等。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每学期确定5~6 项素质目标,开展两次素质评价,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师评、自评,每名教师负责与一些学生一对一谈心,反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制订改进方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

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素质习惯目标
上课好习惯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好习惯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