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效应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2020-11-27 09:35
价格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价值链机电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一、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倡议实施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多探讨,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会通过R&D路径显著地助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1]、会通过“五通”促进中国对外投资。[2]但梳理既有文献发现,鲜有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出口产品质量直接关联分析的文献。蔡玲和申君歌(2018)发现与非重点省份相比,我国“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更强。[3]该文献仅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研究背景与划分我国省份区域的标准,并未考虑倡议本身的政策效果。马淑琴等(2018)基于合成控制法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新疆出口产品质量提升;[4]但该文献并未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基于此,笔者使用中国机电行业向世界163个国家出口的HS四分位产品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经济效应,并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梳理出“一带一路”建设影响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理。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动我国由侧重单一东向开放转变为东西双向开放并举的新型全方位开放格局。黄先海和余骁(2017)认为中国可依托“一带一路”开放体系,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和中国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之间的双环流,有利于中国实现由 “被动嵌入”到“主动引领”的转变。[5]“一带一路”双环流价值链体系构建有利于改善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第一,基于价值链环流的“位势论”,国际分工中的高位势国家能够吸引低位势国家资源的流入,并通过吸收与整合来自低位势国家的优势资源,向更高价值链攀升。[6]在此理论下,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较高,在“一带一路”区域中处于“领头羊”地位,与沿线各国在资源、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强。[7]因此,我国企业与各国开展贸易往来能充分利用与整合不同市场的资源要素以实现优势互补,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而促进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第二,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理论,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往来,能同时获得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和技术溢出。[8]因此,通过进一步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体系,企业能够获得资本积累,同时在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路径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企业生产率是产品质量的内生决定因素之一。[9]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改善可能会通过作用于企业生产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带来以下促进效应:①企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意味着产品竞争力增强,从而选择出口规模扩张以获得进入更大市场的机会,取得规模经济和学习新的技术,进而改善生产效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能够降低企业平均固定成本,促进企业研发,使企业生产率提升,从而促进产品质量升级。[10]②“一带一路”建设下的高度开放意味着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威胁,为了巩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倒逼其进行技术研发,改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品品质。③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意味着企业能够参与到更高水平的生产链条,不仅能够给本地企业带来技术溢出,通过“干中学”转化为内生自主创新动力;还能让企业接触到质量更高、前沿技术更强和生产理念更新的中间品,使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地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企业价值链地位改善对出口产品质量带来促进效应,存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价值链地位改善→生产率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高”的传导机制。基于此,笔者以中国机电行业为研究视角,提出假设1:

H1:“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改变中国机电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进而促使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既有研究指出,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下,欧美发达国家往往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并占据着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难以接触到核心技术,很难通过传统的技术跟踪模仿路径真正实现价值链地位攀升,导致长期被“俘获”在价值链底端;[11]而“俘获效应”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产生分工体系的依赖,无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使其内生研发创新能力受阻,生产效率难以提高。[12]因此,中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下实现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容易遭遇“天花板”,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存在局限性。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区域价值链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各国展开贸易往来,各国均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极少受到不平等贸易地位带来“天花板”效应。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可能更大。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双环流”价值链体系中“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企业价值链地位改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可能存在差异性,故提出假设2:

H2:相比于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下分工地位的攀升,“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我国机电行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对出口产品质量带来更大的促进效应。

三、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与特征性事实

(一)出口产品质量测算方法

参考 Khandelwal(2010)的研究,[13]基于事后反推思路来测算我国机电行业的 “行业—产品—国家—年份”维度的出口产品质量,用产品需求函数来建立计量模型。子行业j在t年对c国出口产品i的数量为:

对(1)式取自然对数,整理后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χct=lnEct-lnPct包含随东道国和时间变化的信息;使用国家和年份虚拟变量来表示。lnPicjt表示某一产品对东道国的出口单位价格。εicj(σ-1)lnλicjt为残差,其中包含着在t年对c国出口产品i的质量λicjt。对(2)式进行产品层面的回归,对每一个HS编码产品分别回归可以得到价格系数和残差项,进而推导出产品i的质量表达式:

对(3)式的质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min、max分别代表在某一年度对所有目的国出口i产品质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标准化之后的产品质量在[0,1]之间,不具有测度单位,可以进行加总分析和跨截面的对比分析。基于式(4)以出口价值为权重计算产品i在t年的出口产品质量,可表示为:

其中,tνicjt表示t年c国出口产品i的价值量;Ω表示t年对所有国家出口产品的集合。笔者按照式(5)用出口份额为权重构造不同层面样本总体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标。

(二)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特征性事实

笔者采用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口径,将制造业中的34金属制品业、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子行业划分为机电行业。参考盛斌(2002)的研究,进一步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与HS2002编码货号进行匹配。[14]全文所需的行业出口产品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 Comtrade),选取2009—2017年中国机电行业对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HS2002四分位的出口产品数据,剔除样本量存在大量缺失的国家和样本数量小于100的产品,最终获得中国机电行业向世界163个国家出口259种产品267537个样本,其中包括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①(以下简称“沿线国家”)。

图1 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变化趋势

图2 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核密度分布

图1和图2展示了2009—2017年间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1)如图1所示,2009—2017年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在波动中上升。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明显。(2)图2展示了2009—2013年、2014—2017年两个时期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核密度分布图。“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后,出口产品质量核密度分布曲线向右和向上移动,说明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后总体上高于前期。

四、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借助准自然实验思想,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更为准确地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影响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政策效果,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下标 i、c、j、t分别表示产品、国家、行业和年份;qualit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中国机电各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oborc×postt为核心解释变量,obor表示东道国是否为沿线国家。借鉴吕越等(2019)的做法,选取沿线国家作为处理组(obor=1),非沿线国家作为控制组(obor=0);[2]post为时间分组变量,“一带一路”倡议虽于2013年9月提出,但2014年3月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入落实推进阶段,故选取2014年为政策冲击年份,post=1表示样本年份位于2014年及之后,否则post=0。

X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东道国层面和中国机电行业子行业层面的一些可能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变量。λt、μc分别代表时间和国家固定效应,εicjt为随机干扰项。具体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各变量统计特征如表2所示。

表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表2 各变量统计特征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3报告了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第(1)列仅考虑核心解释变量oborc×postt,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第(2)列加入时间和国家固定效应后,交互项系数在5%的水平下仍显著为正。第(3)(4)列中逐步加入国家和行业的控制变量、时间和国家固定效应,此时交互项系数符号未发生明显变化,仍显著为正。这表明在控制了众多因素后,相比于非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显著地促进了我国机电行业对沿线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稳健性检验

1.验证平行趋势假设。参考刘瑞明和赵仁杰(2015)的研究,运用反事实思路来验证平行趋势假设。[16]假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时间统一提前一年或两年,分别只保留2009—2013年以及2009—2012年的数据,按照模型(6)进行估计。若此时交互项估计系数仍然显著,则说明处理组和控制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第(1)(2)列所示,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表明平行趋势假设成立。

2.更换出口产品质量测度指标。为充分考虑不同产品在该行业中地位的差别性,笔者使用经过i产品出口额占行业出口总额之比加权后的产品单位价值(EUV)作为出口产品质量的替代变量。回归结果如表 4 第(3)列所示,obor×post的估计系数为0.027,仍显著为正,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三)产品异质性分析

产品异质化程度会显著地影响贸易绩效,区分出口产品质量差异大小进行产品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参考樊海潮和郭光远(2015)的研究,按照产品质量方差大小将产品划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产品。[17]通过对计算出的各类产品的质量方差进行大小排序,将大于方差中位数的产品类别划分为异质性产品,小于等于中位数的产品类别划分为同质性产品。回归结果如表4第(4)(5)列所示,异质性产品类别样本中,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但同质性产品类别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说明相较于同质性产品类别,“一带一路”建设会显著促进我国机电行业异质性产品类别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表4 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四)影响机制检验

首先验证“一带一路”建设是否会通过我国机电行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影响行业出口产品质量。通过引入我国机电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lnesi)与本文主要解释变量(obor×post)的交互项来实现机制检验,模型设计如下:

其中,lnesijt代表t年我国机电行业j行业的出口复杂度。技术能力是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出口复杂度可以反映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地位。[18]出口复杂度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先计算某一产品技术复杂度:,其中,tνict/TVct代表t年c国i产品的出口额占c国出口总额的比重,Yct为t年c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该公式表示i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为东道国人均gdp的加权平均,权重为c国出口的i产品相较于各东道国出口i产品的比较优势。那么c国j行业t年的出口复杂度则为:,tνict/TVcjt表示c国j行业i产品出口占c国j行业总出口比重。

表5第(1)列展示了模型(7)的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三重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机电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路径,本文的假设H1得到验证。

接下来,需要检验相较与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分工地位提升带来的出口产品质量促进效应是否更大。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测算机电行业在两区域价值链中的价值链地位。笔者把产品技术复杂度计算公式的权重分别替换为c国i产品出口相较于“一带一路”区域63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出口i产品的比较优势,再分别测算出两者的出口复杂度,用于衡量我国机电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价值链和在世界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的地位,分别与obor×post进行交乘后放入模型(7)中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第(2)(3)列所示,三重交互项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会同时通过影响我国机电行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从回归系数看,相比于我国机电行业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提升,行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越高,“一带一路”建设对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大(0.04>0.024),本文的假设H2得到验证。

表5 机制检验估计结果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笔者利用中国机电行业向世界163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机电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基本结果依然成立。第二,“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机电行业异质性产品类别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同质性产品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作用不显著。第三,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机电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同时通过影响我国机电行业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带来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

上述研究结论对我国机电行业在扩大开放中推进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1)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基于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一方面,要“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主动寻求和沿线国家的需求对接与经贸合作,充分利用自身产能、技术和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与沿线国家展开基建项目、装备供应等多领域业务合作,在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中推动产品质量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向东开放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开放体系并非一味地强调单一西方开放,相反我国机电行业更应积极参与到发达经济体的市场竞争中,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整体提高产业自主创新水平。(2)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走“高精特”发展道路。我国机电企业应逐步凸显出口结构升级导向,将提升企业生产率作为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内在动力,由注重“以量取胜”向“质量效益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注重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端化和精细化产品,形成更为持久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价值链机电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