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旋律在交响乐《晋韵》第三乐章中的应用

2020-11-28 07:42杨功彦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交响乐应用

【摘 要】《晋韵》是笔者于2018年创作完成的一部四乐章交响乐作品,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山西民间旋律——特别是民歌旋律,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风格,四个乐章分别表现了少小、去途、乡愁、归乡。本文旨在分析交响乐《晋韵》第三乐章中山西民间旋律应用的方式,从主题旋律、和声、复调、音阶变形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为创作具有山西民间风格的作品积累更多的经验。

【关键词】晋韵;交响乐;山西民间旋律;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072-03

一、作品介绍

《晋韵》这部作品,是使用了山西民间旋律创作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分别表现了山西人的四种经历。第一乐章标题为少小,表现了儿童时期的一种欢快愉悦的心情;第二乐章标题为去途,描绘了离开家乡的心情;第三乐章的标题为乡愁,描写了一个人背井离乡,面对孤独与冷漠时的情感;第四乐章为归乡,表达了回到家乡时的情感。在这里,笔者对第三乐章进行分析,来讲述山西民间旋律在第三乐章的应用方式。

《晋韵》第三乐章大部分采用了山西襄汾地区民间音乐旋律进行创作。襄汾民间旋律通常使用的是燕乐徵调式,音阶包含七个音,分别是徵、羽、闰、宫、商、角和清角。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尾声的单三部曲式,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引子、A乐段、B乐段、再现A乐段、尾声。其中引子与尾声旋律相同,A乐段与再现乐段旋律相同,如果以B乐段为中心,这个曲式结构是镜像对称的。

二、旋律应用的方式

为了让作品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就必须要使用该地域的民间音乐旋律,只有作品具有民间音乐的“细胞”,才能使交响乐这种外来形式能够与本地域音乐融合。第三乐章具有浓厚的襄汾民间音乐风格,原因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本地域音乐旋律。而应用的方式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民间旋律应用在主题音乐中

山西民歌的旋律可以根据调式音阶的特点,进行创作而应用于主题旋律中。在创作中,需要强调调式音阶的重要音级,即能够突显调式的功能音和特性音级,笔者在创作中,使用山西民歌的特色乐汇,使旋律更具有民间音乐特色。

从上例可以看出,引子部分的旋律调式为G徵燕乐调式,由两个乐句构成。引子旋律有三个特点,其一,第一乐句a为4小节,出现了多次的闰音F,而且闰音都在较重要的位置,第二乐句a1为7小节,第二乐句前三小节和第一乐句一样,旋律中强调清角音F的使用,但在后四小节,频繁出现了闰音bB,两个乐句出现的旋律音构成了完整的燕乐徵调式音阶;其二、旋律的下行也是山西旋律的特点之一,而谱例中几乎每小节旋律都是下行;其三、旋律多次出现徵音G-商音D的下行纯四度进行。在徵调式中,徵音和商音分别是一级音和五级音,这两个音的连接,使旋律的调式更加明显。

A乐段的主题也是具有很明显的山西襄汾民间旋律的特点。

上例为A乐段的主题,这个乐段由4个乐句构成,还是G徵燕乐调式。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旋律相同,都是强调了徵音G-商音D的纯四度音程,第二乐句c出现了襄汾民歌中比较有特色的乐汇,就是第6小节中徵音G-闰音bB的下行大六度。这个特色乐汇应用使得旋律更加突出了襄汾民歌的风格。第四乐句c1是在第二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开展。10至11小节进行了三次的上行模进,分别构成了宫音C-商音D-徵音G、清角音F-徵音G-闰音bB、徵音G-闰音bB-宫音C三组乐汇,这些乐汇共同构成了徵调式燕乐音阶。

上述两例为单旋律主题,下面这个谱例为音程构成的主题。

这个主题旋律是再现A乐段的旋律,使用了两个声部进行创作。其中高音声部是A乐段的旋律,下方声部使用了商调式的音阶进行创作。下方声部为了与旋律进行呼应,也使用了清角音和闰音这两个特性音级。由于徵调式与商调式的主音相差四度或五度,所以这段二声部的旋律在纵向上构成了众多的纯四度,在音响效果上,避免了大小调的音程色彩,突出了民族化的音程风格。

(二)旋律音组应用在和声中

山西民间旋律音组也可以应用在作品的和声中。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直接使用民歌旋律,而是把民歌旋律进行提炼,形成有特点的乐汇或音阶,把这些乐汇或音階纵向化形成和弦,应用在和声中。这样的和声可以避免西方和声功能化,增强和声的民族性。

上例为引子部分的总谱,旋律为第一小提琴声部,和声为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谱例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出现的和弦音是G、C、D三音,这三个音是徵调式的I、VI、V级音,是山西民间旋律的主干音,而这个和弦包含着纯五、纯四和大二度的音程关系,也是山西民间旋律经常使用的音程。所以,这是典型使用民间旋律特色乐汇构成的和声。

谱例5是A乐段的主题旋律,双簧管演奏旋律声部,和声和低音声部是单簧管和大管。由于单簧管是移调乐器,实际音高比谱例低大二度,所以前三小节中,单簧管的实际音是G、C、D这三个音。第四小节是F、bB、C这三个音。G、C、D三音组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是山西民间旋律徵调式的特色乐汇,而F、bB、C这个三音组,是第一个三音组移低大二度形成的,是F徵调式的特色乐汇。所以谱例中5小节的和弦,都是用徵调式的乐汇构成。

上面两个例子和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徵调式的主音上(I级音)构成的和弦,这个和弦突出了主功能和弦的特点,对于调式的确定有突出的作用,所以通常用在主题开始处。但是B乐段开始处铜管声部的总谱却不是这样的作用。圆号为F调,所以实际音高比记谱低纯五度,小号为降B调,实际音高比记谱低大二度。因此,铜管声部第三小节的和弦音是D、G、A这三个音。从音高关系上看,这个三音组比上例三音组高纯五度,和弦的音程关系相同。但是,这个三音组是在G徵调式的V级音上建立的。这个和弦更加强调了属功能的和声效果,其作用是离开本调,因此,这个和弦用在B乐段的开始。

(三)旋律应用在复调中

山西民间音乐更注重横向的旋律性,因此,也可以借鉴西方复调作曲技法,把民间音乐旋律应用于复调中。

分析谱例4,第一小提琴是高音旋律聲部,大提琴则是处在低音区的旋律声部,作曲家利用了对比复调的作曲技法,创作了两个声部的复调旋律。两个声部都使用了G徵调式的音阶,在节奏上互为补充,相对于第一小提琴的高音旋律声部出现了二度、四度、五度的旋律音程,大提琴的低音旋律声部更多出现了六度、七度、八度的旋律音程,而且bB闰音在前几小节就出现多次,也和高音旋律声部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的G徵燕乐音阶。

山西民间旋律还可以使用其他复调技法,应用在不同的声部中。

上例是再现乐段A的主题旋律。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构成了复调化织体。作曲家在此处采用了模仿复调的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第一小提琴和双簧管大致都采用了乐段A的主题旋律,双簧管晚于第一小提琴一小节演奏。两个声部的旋律相同且错位演奏,主题旋律在两个声部此起彼伏,互相对应。

(四)音阶调式对比使用

为了使作品的旋律有更多的对比和冲突,在创作时可以把山西民间旋律的调式音阶进行变化,把调式中的某一音级或音组进行升高或降低,得到另外一种调式。这些不同的调式音阶连续出现,形成调式风格的对比,以加深旋律的对比。

谱例7是B乐段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在第一小节后两拍的音阶上行,使用的是D徵燕乐音阶,第三小节的后两拍,相比较前一个音阶,F音升高,bB音还原,音阶变为D商雅乐音阶。第五小节后两拍的音阶与第一小节相同,只不过变为下行音阶,调式还是D徵燕乐调式。第七小节的音阶的音中出现了B音,调式可以理解为F宫系统的雅乐音阶。这四类音阶表达了四种不同的调式,其音响效果有极大的对比,可以很好地推动音乐的发展。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创作分析交响乐《晋韵》第三乐章,从主题旋律、和声、复调、调式等方面总结山西民间旋律应用在作品中的方式,为日后创作出更多具有山西风格的交响乐作品提供一些经验和作曲手段,推动山西民间音乐和当代作曲技法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30.

[2]梁铁锁.襄汾民歌[M].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

[3]杨功彦.探究襄汾民歌中的特色乐汇[J].北方音乐,2017,(18).

猜你喜欢
交响乐应用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美妙的交响乐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交响乐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