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2020-11-28 07:47李琴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任务驱动高中历史

李琴

【摘 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网上在线学习交流和教学活动已日益普遍。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实践,笔者尝试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任务驱动;网络教学;高中历史;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也随之兴起并发展。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们通过课后网无限宝APP、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视频直播、录播、互动、答疑等教学活动,小小的屏幕连接了两端的老师与学生。隔着屏幕、摄像头,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分享者和听众的关系,很多互动活动都如同山谷回响,效率大打折扣。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经过实践,笔者尝试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通过任务的设计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拓展,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设计任务,寻找切入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任务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由此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任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把历史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入到每个任务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人教版教材从“秦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的暴政”三个方面介绍了秦始皇。基于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课标的要求以及网络教学无法面对面交流的现状,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不同时代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为切入点,设计了五个教学任务:

【任务一】展示秦朝的王绾、李斯,西汉的司马迁,明朝的李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毛泽东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请学生阅读材料,概括这些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

【任务二】展示《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末期形势图》,请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第一子目正文和【历史纵横】的内容,概括秦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及意义。

【任务三】展示秦巩固统一的表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

5-6页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等方面概括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任务四】展示秦始皇“焚书坑儒”“修长城”“阿房宫”“修骊山墓”等图片,请学生概括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任务五】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探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對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怎样的基本原则?

五个任务的设计,前后呼应,中间层层递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对本节教学目标的覆盖,在教学中,师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聊天交流区进行互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思维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解决中得到升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导入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展示秦朝的王绾、李斯,西汉的司马迁,明朝的李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毛泽东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请学生阅读材料,概括这些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疑问,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但两千多年来却众说纷纭,誉之者捧入云霄,毁之者踏于脚下。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近秦始皇。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学生对他比较感兴趣,教师通过材料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看到了不同时代人物眼中的秦始皇,对于秦始皇,到底应如何评价,学生的疑问由此产生,教师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三、自主探究任务,发展生长点

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没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合作交流,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布置学习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钻研教材、阅读相关资料等方式,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知识和技能内化、吸收;而且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如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中,对于【任务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史料自主概括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并在网络平台的交流区进行展示,但从学生展示的内容来看,学生的回答比较零碎,表述的内容不完整,缺乏条理。基于此,笔者在学生展示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等方面展开。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统一的原因:

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关系因素:争霸、兼并战争使民族融合加强。

思想文化因素: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个人因素: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

经过自主学习,学生对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有了规律性认识,由此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四、立足释疑解惑,聚力突破点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疑问,教师需要给予适当提示与帮助,找出问题突破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相关材料聚力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中,对于【任务五】,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从功和过两方面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展示了【任务一】中不同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材料,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

材料: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朝)王绾、李斯

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立私权……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司马迁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明)李贽

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粲然在中夏,其法式诒于后嗣。——(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毛泽东

这一问题任务的提出,对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学生拓展思维,拓宽角度,从多视角进行分析。笔者请学生结合材料的内容、材料的来源等信息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学生认识到:由于受评价者的政治立场、个人情感、文化素养、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有所不同。由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得到培养。

五、评价任务效果,以学生发展为落脚点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应选择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创造开放式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如在“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的【任务五】中,在学生明确了如何评价秦始皇及影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怎样的基本原则?

经过师生的探讨和分析,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进行评价。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提升了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网络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努力适应形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完善认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任务的设计给网络教学插上翅膀,让任务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享受驾驭知识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曹燕.高中历史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13)

[4]董海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8)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師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任务驱动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