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个性化培养策略

2020-11-28 07:42马倩
学周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作文写作培养策略个性化

马倩

摘 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语文教育是重中之重。作文是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清晰的思路、优美的语言,还是抒情的表达,无不考查学生的语文功底,因此个性化写作才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由于我国受传统教育影响,小学作文写作缺乏个性化特点,“生搬硬套”为主要模式。基于这一现状,文章主要探讨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个性化;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3-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3.012

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作为主观感受表达的载体,应打破束缚,张扬个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知识是重要的,而想象力更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也是一样。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习写字、组词都是为写作和表达服务的。如今,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应该被重视起来,因为它反映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鼓励学生个性化情感表达。

一、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小学语文写作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缺少主观精神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写作时学生们很难投入到情境中,缺乏主观精神,更有直接将优美的文章背诵下来,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照搬照用的情况,致使大家的作文千篇一律。

还有很多教师按照考试作文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作文中规中矩,少了很多主觀的感情色彩。

(二)缺少感情融入

小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他们认为写作只是考试的一部分,只要凑够字数就万事大吉了,哪管情感是否真实!这类作文被称为“流水式”作文。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对素材的积累较少,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二是阅读量较少,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只知道埋头苦读,不懂交流。

(三)缺少写作热情

作文一般在小学阶段的中后期开展,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面对作文时自然会产生抵触。且写作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自身阅历较少,想象空间有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写作的热情。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个性化培养策略

(一)树立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影响小学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务工作者对于个性化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样的问题更体现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中。小学生的作文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更不应该是违背本性的,而应该是充满个性的、阳光的、积极的。因为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造成了小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下降,也影响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小学教务工作者们要刻意地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要求教务工作者们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距,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要,做出正确的教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提高写作兴趣

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带有自身的个性化,是小学生写作教务工作的难题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想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写作,喜欢写作,将自身的性格特点融入自己的写作当中。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自我性格融入写作中,一来培养性格,二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务工作者首先对学生有全面性的了解,要真实地了解小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家庭背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自己的真实生活融入写作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小学生感觉有东西可写,在让小学生的作文丰富起来的同时,也将小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出来。

例如,当教师在教导《什么是幸福》一文时,可以给小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他们收集自己在家里感受到幸福的事情,然后跟大家分享。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生活里面的幸福,让他们通过联系实际,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幸福,在写关于幸福是什么题材的作文时,就有东西可写,所写的作文也会更为饱满、丰富,又切合实际,更具人文关怀。写作是越写水平越高,所以不能只要求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写作,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倡导小学生们写日记,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不影响小学生休息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内心倾诉欲,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感情色彩

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是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的,没有富含情感的作文是枯燥的、乏味的,不能算作优秀的文章。所以在教导小学生写作文时,教师一定要刻意地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代入到文章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具可读性,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需要教务工作者们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导方式,不能教导学生们只用大量美词堆砌文章。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一种仔细体会生活,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让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加突出。另外,教师也要让小学生们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吸取其中优秀的部分背诵下来当作素材。阅读的同时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让学生先学会模仿这些方式,最后总结出自己将感情代入作文的方法。

例如,在写一篇以表扬为话题的作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关键处仔细描写,可以应用一些特别的写作方式,比如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突出这个结果导致主人公精神上的变化。小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了一个话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将此手法应用到其他方面。久而久之,小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手法,写起作文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写作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教育资源显得尤为珍贵。为了增加自己的学识,学生们会刻苦地学习,进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多方位发展。因此,我国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动手能力差”。但是在写作面前,固定的思维模式并不能使学生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创新意识的写作方式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表达能力的薄弱。因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敢想、敢做、敢写,有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放飞其个性及思想。

(五)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量

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离不开阅读量。写作的素材大部分来自平时阅读,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决定着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逃不开如何增加学生的日常阅读量这一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还远远不够。学生本身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加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就需要教师们的刻意引导,让学生自觉地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且有兴趣的阅读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阅读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其他同学,或者分享自己读了一本书后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演绎书中的小故事,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写作素材。还要注意对读书多且感受深的学生多加表扬,从而带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随着他们读书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能感受到书中的乐趣。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其写作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六)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付出一定精力学习后,都想了解自己最近的表现,希望得到家长或者教师的认可。这种心理需求在小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小学生本来就需要家长、教师的爱护和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客观,不应该偶然或片面,要将足够的认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注重自己对于学生的印象和了解,但这会造成一种主观臆断,这种评价很可能是片面的、不具体的,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例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建立多方面、多客体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对教学人员的情感体会。多客体的评价方式需要来自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参与者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还可以请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让多个客体甚至学生本人来参与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全面的。合格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也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自己,更有自信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才会更有写作灵感。

三、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改革的新目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情感表达,是首要任务。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正自己的观念,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學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学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6(23).

[2]王润梅.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1).

[3]赵琴.浅谈小学语文写作命题形式及应对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8).

猜你喜欢
作文写作培养策略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分析
浅谈《论语》教学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启示与运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