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安全感

2020-11-28 07:42芦增芬
学周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安全感幼儿园心理

芦增芬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心理安全感是幼儿成长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需为其营造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并给予其真诚的关心与爱护,以满足其心理安全感需求,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3-01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3.090

我国幼儿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教育体系尚未发展成熟,但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也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幼兒园是幼儿离开家长的保护,独自面对的第一个大环境,大部分刚入园的幼儿都会因环境的陌生而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常常会用哭哭啼啼来迎接幼儿园生活的到来,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教育与关爱手段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是十分必要的。特针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安全感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有效提高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幼儿在人格、情感方面健康发展。

一、建设专业强大的师资队伍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教师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和管理者,更是他们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够严格,部分幼儿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更无法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因此,广大幼儿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录用门槛,聘用高素质的职业教师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教师入职之后,还要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疏导的正确方法,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此外,教师也要认识到自身职位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面对困难从容不迫,不因个人情绪变化而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积极、健康、阳光、乐观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只有教师的整体素养提高,各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开展,也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起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二、构建安全温馨的园区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简单的说教是无法完成的,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也不能只凭教师的个人能力,只有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幼儿心理教育成果。教师应结合书本教材对幼儿的行为及心理进行管理指导,分析其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幼儿园要积极聘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通过讲座、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可积极寻求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帮助,不断加强自身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让幼儿在安全、温馨的幼儿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一种安全感作为力量,同时他们也渴望能得到教师及其他成人的保护,只有让他们在幼儿园中充分感受到家一般的安全与温馨,才能确保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幼儿园应从安全设施、室内装饰开始,将幼儿园布置成幼儿的第二个“家”,进而在幼儿园环境方面给予幼儿充分的归属感。首先幼儿园必须确保安全设施到位,确保园区处于独立封闭的空间,避免陌生闲杂人员随意出入。对于围墙、门锁、报警器、窗户等设施要定期检查,如果存在损坏现象,应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同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安装监控设备,并安排专人进行实时监控,尽量避免幼儿安全意外的出现。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形象、简单的方式向幼儿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并带领其进行消防通道逃生演练、地震演习、消防演习等活动,让幼儿初步认识到自己处于有形安全设施的保护下,只要掌握必要的自救自保技能,就能免受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帮助幼儿形成强大的安全防范本能,使其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幼儿园生活。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对于集体生活以及陌生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目前幼儿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偏高,受原生家庭过度“保护”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常常会表现出霸道任性或者是胆小自卑两类极端的性格。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安全感,以促进其性格的健康发展。外界环境是幼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把握幼儿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幼儿形成愉悦平和的心态。对于幼儿来说,太多丰富鲜艳的颜色会给其带来亢奋、浮躁的感觉,久而久之,极易导致其产生不良的紧张感以及烦闷感。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幼儿园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鼓励其开展一个小小的调查活动,以了解幼儿的家居环境,并以此为参考优化幼儿园的色彩布局,从而使幼儿感受到家一般的放松与安稳。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对于柔软的物品都充满依恋之感,所以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应以软性物品为主,这样不仅能有效烘托家的氛围,也能减少幼儿因不小心摔倒、磕碰所造成的身体伤害。

三、建立友爱和谐的师幼关系

友爱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前提,教师应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给予幼儿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以获取幼儿的信赖,进而为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教师之间要相互和谐配合,即使工作中产生问题和摩擦,在解决问题时也要注意避开幼儿的视线。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争吵、谩骂,那么幼儿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所以,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让幼儿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以增强其心理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给予幼儿慈母般的爱,同时做到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才能让幼儿真正摆脱心理上的风险预感。鼓励是建立爱的基础,但鼓励不是盲目的,如果教师总是表扬幼儿“你真棒”“真聪明”,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表现得过于情绪化,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陷入一种强烈的不安中。幼儿只有在不断地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才能成长,教师在教育中既要肯定幼儿的长处与进步,也要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帮助其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给予其充足的心理营养。

四、加强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

安全感的发展需要经历依恋安全感、独立安全感以及人际安全感三个阶段。首先依恋安全感来源于父母和其他亲人,幼儿无须努力便可以轻松获得。从出生开始,婴幼儿便可以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在进入幼儿园的初期,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或伤害,便会不自觉地寻求家人的保护,所以很多小班小朋友往往出现哭闹、找妈妈或者想回家的表现[2]。而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幼儿必须从原来熟悉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构建一种属于自我的独立安全感,才能更勇敢地尝试各种活动,拥抱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幼儿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应付幼儿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其与同龄幼儿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以形成强大的人际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虽然是人一生的助力,但建立过程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争吵与伤害,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观、道德感以及价值观,从而使其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缺乏安全感的幼儿常会对周围世界充满警惕,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黯淡无光的,周围的所有人也都是坏的,充满敌意的,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任其发展,则会给其一生带来不利影响。而对于充满安全感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世界往往是温暖的、友爱的、光明的,也会将他人视为善意的、友好的,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关心社会、富有同情心的人格,也有利于其人际沟通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应不断引入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引导其本能地减少求助,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用餐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餐具放到指定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打扫工作,午休后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学着整理床上用品,对于表现良好的幼儿,一定要积极表扬。与家里不同,在幼儿园中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模仿同龄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幼儿间的平等、友好競争也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幼儿的思想大多敏感、脆弱,在与幼儿园伙伴交往时出现摩擦是难免的。在教育过程中相信很多教师都听到过诸如此类的告状声音:“老师,壮壮推了我一下”“老师,小明拿了我的铅笔”。面对这类问题时,教师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但也无须紧张兮兮地马上帮助幼儿解决,更不要一味地指责其中一方,以免给幼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自行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其在不断的沟通与尝试中提高自身的独立交往能力。另外,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告知家长幼儿的在校表现以及进步情况,并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心理培育的重要性。同时要严格遵循“家园共育”的理念,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能保持良好的独立习惯,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更为强大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通过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来优化教育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有效消除形成不安感的“危险源”,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凌云.帮助幼儿在园建立安全感的有效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12):40.

[2]戴杏芳.安全感、归属感需要与小班幼儿入园心理适应阶段划分[J].新课程(综合版), 2019(6):50.

猜你喜欢
安全感幼儿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爱“上”幼儿园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