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20-11-28 07:51路萍
文存阅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在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产生、内涵以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及培养考核的启示。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的理论可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属。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产生

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一些哲人们开始对“自身发展”进行研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提出了“体、智、 德、美”的全面发展,尽管这一提法只属于奴隶主教育的特权,不能真正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但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产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直到19世纪,有研究者从人性论出发,抨击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不过,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当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只能成为空想,未能真正实施,但它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在以下著作中: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 他初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新型的人的思想、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后又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论证;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资本论》的出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确立。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人生存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人要有多方面的发展、要全面发展。人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多样性需求和层次性需求,这正好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而形成。所以,人的需求不断发展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中的人,必须依靠劳动来维持生活、贡献社会。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劳动工作才能提升能力、形成自己的本质、促进自身能力全面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体力劳动能力、智力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间彼此影响、彼此促进,共同促使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劳动能力可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但要明确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各有侧重的均衡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需求、气质、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某些方面表现有差异。每个人都要生存和发展,都要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都要成为创造世界的主体。只有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激发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3.人的全面发展的特点

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要想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理想完美性。人的最高理想就是真正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它只能作为理想,是人们力量的源泉,不能真正实施。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总是有差异的、片面的,距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可以说是遥不可及。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理想完美性。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推动共产主义社会尽早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现实生活性。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和要求是实实在在基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定现实提出的,它存在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现实生活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克服了人的片面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可见,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那天起,不断进步的现实社会生活就开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可能性。而且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实现着自身的全面发展。

(3)历史过程性。人的全面发展,从开始萌芽——形成——今天的发展——真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发展也越来越全面,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歷史过程,止于至善。而且,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在一个无限开放的、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过程,而非一个既定的、完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过程性,是历史发展、运动的结果,我们要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有关“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可谓多种多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和操作方法,是在相应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实现学前教育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把诸要素优化组合起来的一个有序系统。本文中的诸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指导性、既是培养活动的起点又是培养活动的终点;培养内容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对象;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组织性的作用,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关键在于其实施过程中各环节是否优化组合;培养考核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调控指挥的作用,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构建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1.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启示

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制定中一定要体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另据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特色,也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来讲,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礎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多种实践技能、还要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要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故培养目标的制定,宗旨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内容选取的启示

培养内容的选取,要依据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要求和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等来制定。学生自我需求的全面性、个性发展的全面性,故培养内容要多样化、个性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内容设置必须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出发,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而且当代的教育理念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单向的人才难以满足当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内容的选取应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考虑,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特色性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地、全面地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的启示

培养过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些“如何培养人?”的活动。培养目标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何实施培养?也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职业技能课和集中实践课;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仍采用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这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全相违背,应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可见,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如案例法、探究式教学法、渗透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参与其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我获得新知,成为知识获得的主体;再次,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特质的发展。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不同需要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故对学生的施教不只是理论知识教学,还应进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体验乐趣,这样易唤起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考核的启示

人才培养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做出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考核,要注重学生在校全面发展的演变过程,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品德形成、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等;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要实施全面的评价方式,不实施传统的“唯分数论”、也不“一锤定音”,只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要实施过程性考核,从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如出勤、上课情况、作业质量、技能操作、见习、实习、期末考试成绩等按比例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行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考核,也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考核;还要实施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全面评价。这样才能考核出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质量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培养目标。

结语: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我国的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契合,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首选理论。在此理论的启示下,构建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雷静. 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阈下的中小学生创新教育[D].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2]周以侠.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途径[J].   前沿, 2005.12.

[3]金美容.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6.

[4]王雪雁. 中国梦视野下的信仰问题研究[D].  东南大学, 2018.01.

[5]曾彬. 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西华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2016.01.

[6]冯俊超. 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学理论, 2015.06.

[7]骆洪福. 澳大利亚大学海外分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兰州大学, 2018.06.

[8]吴龙龙.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东南大学, 2018.06.

作者简介:

路萍(1973年-)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