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台场景变换在舞美设计中的意义

2020-11-28 07:51崔津
文存阅刊 2020年21期

崔津

摘要: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戏剧舞台的视觉效果随之增强,舞台场景的变化亦随之丰富。本文从舞台场景变化的含义出发,通过“舞台变景与导演创作”“舞台变景与舞美风格样式”“舞台变景与戏剧演出节奏”“舞台变景与动作支点”等四层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并总结舞台场景变换在舞美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舞台变景;场景变换;风格样式;动作支点

当今文艺演出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领域,新材料新科技赋予舞台美术设计无限的可能性。伴随舞台演出风格样式的层出不穷,单一静态的舞台视觉效果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舞台动态场景变换的方式在文艺演出中的作用凸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舞美变景的运用是推动演出视觉效果高潮的关键!那么为了营造出一个多层次、丰富饱满的舞美视觉效果,我将从舞台变景的方式方法切入,通过研究合理的变景方式与意义,推进观众更好地理解剧目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舞台场景变换通常称之为舞台变景。文艺演出及戏剧表演幕次之间、场景之间的时空转换变化的现象亦称之为舞台变景。(下文多用“变景”一词进行阐述)

一、丰富的舞台变景有效地给予导演一些新的创作灵感

舞台变景越丰富巧妙,剧目的艺术层次则越强烈。2016年音乐剧《第十二夜》巧妙的舞台变景引领导演抓住剧情的闪光点,将舞美变化提炼组合,推动戏剧艺术高潮。音乐剧《第十二夜》的早期舞台设计师最初设计的是一个静态的固定式巨型画轴,场景上并没有考虑更多的变化,演员表演支点单一,演出效果平淡无奇。而后戴维拿破仑设计师接手此剧目对画轴进行了研究,将画轴的元素,引申到“画海”的形象,让画轴转化成飘动的“画海”,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画海渐渐被风吹动,涟漪的视觉效果蔓延到所有观众席。这样的舞台变景方式瞬间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为了将舞台效果达到最大化,导演依照舞台变景的思路,配合加入了特定的技术表演,不但增加戏剧舞台的流动效果,而且最大化将整部戏推到高潮。整个舞台场景动静结合,富有创意地传达出此剧情的深层含义。

二、舞台变景的方式方法影响着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

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是启发观众解读整部戏灵魂的重要部分,再华丽漂亮的风格样式没有一个合理的变景方法去实施也只是一个空的概念。在舞美设计中越清奇独特的风格样式就越应该将舞台变景方式与之同时考虑在一起。1988年戏剧大师徐晓钟执导话剧《桑树坪纪事》中所有场次都是在室外与室内间相互穿插进行的,若用一个固定的风格样式,则无法准确表达戏剧效果。刘元生老师在做舞台设计的时候,从换景方式方法入手,以旋转平台的换景方法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以装饰舞台样式。整部戏都设计在一个大转盘上,转台上前正面是山丘,山丘背面是房屋的室内空间,一正一反中的过渡空间做成美观的黄土斜坡,营造黄土高坡氛围基调。在室内戏时,舞台将室内空间转至台口,室外戏时,舞台将土丘反转出来,有时土坡旋转成特定角度形成一条路,有时旋转成室内室外双场景,演员在舞台变景中表演,通过转台转动到不同角度来表达不同场次,引申不同的剧情涵义。这样以变景方法为出发点的设计,不但舞台造型风格样式定位准确,而且使得剧目场次转换衔接得舒服合理,亦成为旋转舞台变景的经典之作。

三、舞台变景的快与慢,对整部戏的节奏起到关键的作用

戏剧如同音乐一样,有着自己的旋律和节奏。戏剧的节奏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变化,同时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戏剧的视觉效果。以经典话剧《原野》为例,上世纪70年代《原野》的变景还是采用拉合大幕的方法,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演出节奏也不断加快,剧目必须要大幅度更换场景。由于当时技术有限,设计师们只好拉上大幕,重新搭景,然后继续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演出节奏,破坏了演出的整体效果。上世纪80年代话剧《原野》的舞美取长补短,采用上下垂吊室内外景片,左右推移环境幕墙的方法成功完成了《原野》场景的转换。使得演出节奏无缝衔接,成功展示了演出整体视觉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话剧《原野》运用自动化舞台升降机械,配合新媒体合成技术,实现演员动作与场景实时变化,动静结合,更好推动剧情达到高潮,清晰表现出舞台变景方式的重要性。

四、合理的舞美变景为演员动作提供合理的演出支点

这个问题是舞美设计常常陷入的误区,设计师经常將换景定义为只更换一个大环境,总是用平面的绘景取而代之。梦幻剧《青鸟》中,场景之间变化频率极高,对演员的表演跨度和动作支点甚是苛刻。面对这样的特殊场景剧目,舞美设计师没有从演员动作支点入手而是片面追求台面的色彩效果,费时费力,使得演员一直在舞台两端穿梭不停,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样是梦幻剧目,2011年上海演出的法国音乐剧《佐罗》的舞台变景设计较为合理。此场景变化从演员动作支点的特性切入,通过舞台造型结构的方向性进行场景变换,在变景中合理增加演员的动作支点,配合着舞台“手枪式”的精彩造型,引导出演员上下串动、空中飞舞的动作支点,瞬间使得舞台“活”起来了,最大程度上增加这部歌剧的演出层次。

目前“新媒体舞台设计”以及“裸眼4D舞台场景效果”比比皆是,越来越深入人心。高端的视觉变化琳琅满目,我认为单纯的“炫酷视觉”只是昙花一现,高科技舞美的发展势必要求设计师更加准确把握“舞台变景”。抓住舞台的变化便抓住了舞台的发展,同时也抓住了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参考文献:

[1]戴平.戏剧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韩生,胡佐.舞台设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郑国良.图说西方舞台美术史[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