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

2020-11-28 07:23本刊编辑部
中国流通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建设路径双循环

编者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循环,而经济要循环起来,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基于此,2020年10月中下旬本刊邀请我国流通领域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研讨。因目前正处于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研讨会采用了笔谈形式。大家就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建设路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及其实践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刊编辑部对专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關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11-0003-15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何明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国内单循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敌视新中国的国际力量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制裁,国家不得不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因此,我国基本上只有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微乎其微。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双循环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使国际循环进入中国,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交织,原有计划体制无法完成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供需匹配和资源分配任务,我国开始发挥市场对供需平衡和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计划让位于市场,流通取代分配,经销与代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配送中心建设及物流与配送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流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形成了与国际接轨且由市场驱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为我国市场流通体系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的发展征程需要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及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特朗普政府开始全面实施遏制中国战略。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区块链、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进步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机遇和风险并存,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制定产业链供应链规则的角度引导国内国际资源的全球配置,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需要,但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为此,国家应制定国内大循环产业目录,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重要商品、重要服务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主体留在国内,并根据产业目录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补齐短板,做强弱项,为产业链供应链全球重构设立新的标准。

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建设适应更大国内市场流通规模和水平的流通基础设施及流通能力体系,以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目标;二是需要全面提高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国内的高度统一,进一步把中国国内市场变成全球市场,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提升适应国际需求的国内流通基础设施、流通运营与服务体系、流通治理体系;三是需要尽快设计和建立面向未来的流通新标准、新规则、新范式、新平台,以确保中国在全球流通体系中的话语权。

*何明珂系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社长,教授。

二、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

丁俊发:用大流通观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流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方向标,控制好了流通就控制好了国民经济。流通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战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杠杆。要用大流通观去理解、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1.要坚持大流通观。从马克思讲述流通开始,到邓小平的市场流通论,再到习近平的流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论,都是讲的大流通,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流通产业是以商业即分销业为核心,由商贸物流业、商贸金融业、商贸信息业、生活服务业互相支撑的产业形态,是生产性与生活性双重结合的服务产业,离开了为生产建设与为人民生活服务两个根本宗旨,流通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通产业是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的总和,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的总和。

2.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构想。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把发展流通供应链作为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提出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流通业税制;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有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用什么指标去衡量呢?我认为应当重新规划,既有目标要求,又有具体内涵,建议用10年时间,即到2030年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商品流通、要素流通、行政监管、流通主体运作、流通基础设施五大体系;建议出台“十四五”流通产业与流通体系规划,而不再出台国内贸易流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丁俊发系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

陈文玲: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做出的战略抉择,着眼中长期,意在形成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开放条件下内外结合的部署,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不被打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基于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环境以及条件变化的判断。一是基于短期内世界经济难以复苏的判断。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世界经济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短期难以走出困境。预计这次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可能会持续3~4年,世界经济将呈L型走势,即从高处直接下跌到谷底,然后延续一段时间才会缓慢实现复苏,但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如果一些国家不能改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维,世界经济也不可能真正走出低谷。二是基于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稳固根据地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总体较好,经济发展的韧性、空间、潜力强劲,比较优势、集成优势独特。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红利,不仅能实现国内市场的大循环,也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循环;中国是全球产业配套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为我国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中国是出口大国,即将成为进口大国,且具有转口贸易以及数字贸易方面的先发优势,正在成为要素禀赋流通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全球性贸易中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且周边国家疫情控制较好,最可能形成紧密的产业链连接;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清晰,战略步骤正确,特别是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着我们以强大的自信和必胜的决心向前迈进。这些为我国进行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条件。从当前和中长期看,中国既能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能继续发展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循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通达通畅,当前中国要走出困境、实现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通”的问题。在整个社会化大流通中,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知识流等要素禀赋流通中,只有物流不能通过互联网替代,无法实现低成本、无障碍、瞬间完成,物流效率的提高只能依靠现代物流技术(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信息化物流等),因此要解决“通”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是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物流成为连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等链条的中枢神经。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就是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国内物流体系必须高速顺畅,通向国际大物流的体系也要高速顺畅。为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未来的“新基建”必须在补足传统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建设短板的同时,重视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把最现代、最高效、最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纳入国家“新基建”的最大项目,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我国社会化的大物流体系,提高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可视化程度,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的稳定,支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我国超大国际贸易流量所需要的现代物流能力。

*陈文玲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教授。

马龙龙: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首先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管理及人力将借助世界性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实现全球配置。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模仿等手段,在交易方式、组织结构、零售业态、技术装备、管理理念、物流手段、信息支持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则,提高运行效率。

其次是流通一体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供给能力的增强,流通一体化趋势将全面凸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并利用这一趋势,系统推进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向供应链合作或集团化运作方向发展,促进“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融合化建设,全面提升中国现代流通体系的资源整合能力。

同時,在市场竞争的格局下,仍要强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巩固国家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控制力,发挥“国控经济”“支撑、引导和带动”现代流通体系运行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突出国家在四个方面的控制力:一是主导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二是主导现代流通生产力发展;三是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发挥示范性作用和引导作用;四是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马龙龙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钢: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开放的双循环,就是达成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核心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民经济循环中流通处于核心环节,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有赖于流通(交换)。在当今时代,更是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而流通体系现代化本身就蕴含着高度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本质要求。

1.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向,深化改革,消除垄断,强化竞争政策的作用,彻底打破部门、地方的藩篱及利益集团的掣肘,使各类市场要素能够跨地区、跨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只有建设好现代化市场体系才能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筹要素市场型开放与规则制度型开放。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改革沿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入,进而提升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以规则、规制、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型开放,最终需要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条例、细则等加以明确并实施。流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扩大市场准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毕竟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关于流通领域的承诺还是初步的,并未从根本上涉及制度型开放的内容,未来在实行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过程中,这是无法回避的。

3.国内流通规制改革与国际监管一致性应有机结合。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与国际化如何有机结合。从多边角度看,各国相同领域的开放应当在监管的方式、程序等方面大体一致,而不应有过于悬殊的差异,否则对等开放就无法实现。但在流通领域,各国的规制因历史、文化、商业惯例、习俗等差异的确很大,国际监管一致性的难度也很大。尽管如此,我们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来解决好自身流通规制改革的国际化问题。

4.流通体系现代化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相结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区块链、社交媒体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领域更是首当其冲,其软硬件都站在了广泛应用场景的前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李钢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王微:现代流通体系要着力实现五个方面的创新突破

一是以消费变革为核心,按照提质扩容、方式创新、市场重塑、细化分化等新消费的要求,促进新零售、新电商、国际消费中心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加快发展,以新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加快升级。

二是以数字化发展为动力,推动流通行业全面拥抱数字化发展,加大数据、技术、知识等创新的投入水平,加快传统流通产业向技术、数据、资本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三是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加快上下游协调互动、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对接和整合,有利于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链路的国内大循环。

四是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加快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立体化高效运输体系、国际化航空物流网络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打造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现代流通企业,着力提升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政策,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商业、运输、快递、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环境,为国内大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王微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路径

宋华:创建强劲的产业供应链,实现大循环双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要深刻理解大循环双循环对于产业和供应链发展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内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中国产业的发展。而双循环的含义则在于将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和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柔性和韧性的国际产业竞争力。这些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以产业供应链的建设为基础,在理念、体系、要素和流程上不断创新。具体来讲,大循环双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回路的概念,两个循环的核心在于实现三大产业中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只有这样,两个循环才能真正激发经济活力,形成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无序竞争、分散化、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用供应链合作的思维重构我国的产业关系,真正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产业全过程中的融合管理。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合作协同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诸如在商流方面片面强调挤压供应商的利益空间,在物流方面片面强调自身的零库存而无视对合作伙伴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流方面要求对方交换数字信息而不分享自身的信息,在资金流方面利用强势地位通过延长账期占压合作伙伴的资金,这些都是实现两个循环的桎梏。因此,只有真正确立协同合作的思维,才能实现两个循环。

其次,实现两个循环的关键在于高质量供应链体系的确立。所谓高质量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高效率;二是高效能。高效率即能够高效地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而不会形成产业各环节因为衔接不畅导致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2020年9月美国老牌制造业和工业营销公司托马斯(Thomas)评选出2020年全球12个最佳供应链企业,其中美企占据了榜单的3/4,阿里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这无疑说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仍然需要假以时日。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不仅涉及合作理念的确立,也需要在战略协调、合作结构和治理、运营全流程以及管理要素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高效能即能够实现具有弹性的供应链。弹性供应链建设是目前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抵消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的冲击,更主要的是在全球經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下,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模式发生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从安全角度布局制造业产业链,甚至存在逆全球化的可能,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韧性和恢复力的供应链体系,是未来中国实现两个循环需要关注的问题。

再次,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实现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助力,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加速器。数字化是能够通过使服务更有价值、更易获得、更负担得起的方式改变供应链,从而确立在两个循环发展中的数字信任和数字效能。数字信任指的是能够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实时、透明、关联和可追溯,从而使得以往靠长期反复交往才能确立的人际信任走向基于业务和竞争力的信任体系。数字效能则是基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针对数字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出色协作与通信能力,支持和同步组织之间的交互行为,通过使服务变得更有价值、更容易获得和更实惠,并获得一致、敏捷和有效的结果。

*宋华系中国人民大学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聿东: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转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需即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于投资的拉动作用,对我国来说,抓住以数字经济崛起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进行“新基建”,将有可能继续保持经济的长期中速增长,并且迅速实现“变道超车”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于消费的拉动作用,需要特别重视消费升级趋势下数字消费的新作用。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底层数字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2—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值)从1.2万亿元增加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2%,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速,对2019年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7%,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亦从2002年的10.3%提升到2019年的36.2%。可以预见,随着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渗透”和“赋能”作用的不断强化,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驾齐驱,“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进一步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导作用,需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数字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市场經济是竞争经济,尽管数字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数字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国家《“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提出的“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实施包容监管、审慎监管、简约监管、智慧监管。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市场监管改革需要深刻转型,方向上从强化监管转向放松监管,内容上从经济性监管转向社会性监管,方式上从歧视性监管转向公平竞争监管,方法上从正面清单制监管转向负面清单制监管,流程上从前置审批制转向后置监管制,机构上从专业型部门监管转向综合型监管。

*戚聿东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飞: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关注“入口、途中、出口”的全面管理

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宏观目标之一,而这一宏观目标必须通过居民购买力的持续增长来实现。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除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就是向市场提供消费者放心、性价比高和偏爱的商品,我们称其为“好物”和“美物”。小康生活情境下消费“好物”需求增加,富裕生活情境下消费“美物”需求增加,因此“美好生活”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供应。

近年来仍然有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质次价高,甚至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害的商品进入流通渠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给消费者。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流通体系的各个环节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制造商要向流通渠道提供“好物”和“美物”;另一方面流通商(包括全渠道批发商和全渠道零售商)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特别是零售平台商不能推卸责任,要起到污水过滤器的净化作用。一是把好“入口”。不能只求价格低廉,而是要让更多的“好物”和“美物”进入流通领域,将无良产品拒之门外。二是关注“途中”。商品进入了流通渠道,要在物流过程中再次检查,偶尔进入流通渠道的伪劣商品(特别是生鲜品)随着时间变化质量会发生变化,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三是管好“出口”。不允许有问题的商品出现在广告里和柜台上。以上这些都不是复杂和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而是理念和责任心问题。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商品都不能像击鼓传花游戏那样仍向下一个环节传递。

从总体来说,我们需要修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一动机,开启幸福营销模式,即秉承“让世界更加美好”的理念,并担负起这一使命,确定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标,让顾客、合作伙伴、员工、社区居民等都有幸福感,以此作为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目标,也作为流通企业行为的动机。

*李飞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主任,教授。

汪旭晖: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新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还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都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目前,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主要遇到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顶层设计不匹配方面的原因,也有流通体制、机制束缚方面的原因,使得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滞后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伴随着“十四五”时期的临近,根据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应紧扣“大流通”战略,即以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与“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2+N”现代流通体系新发展模式。支持现代流通体系以产业异构为导向的机制创新与模式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国内更具有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话语权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现代流通体系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布局与产业治理,缩小区域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打造更为和谐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新格局。

为此,应加快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步伐,带动传统流通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涵式”融合发展,驱动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通过畅通区域小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外循环,最终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方面,坚持选择性产业政策与功能性产业政策并用的原则,以“现代流通体系+”模式为着眼点,以“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异构创新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为落脚点,打通并连接不同区域、产业政策体系间的堵点和断点,逐步释放土地、财税、金融、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政策红利。

*汪旭晖系东北财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祝合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和规制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转变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概念开始出现。但迄今为止,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还有不同的理解,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从国外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流通体系是指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实体系统和流通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现代流通运行体系,即由现代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方式构成的流通运行体系;二是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即由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标准、流通信用、信息监测服务、商品应急储备、市场应急调控等构成的保障体系;三是现代流通规制体系,即由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政策、流通法律法规、市场营商环境等构成的规制体系。纵观世界流通业的发展,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流通体系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以前瞻性和战略性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以法治化和规范化为导向,不断完善现代流通规制体系。争取到2025年,全面建成规制有方、保障有力、畅通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支撑,为促进新流通、赋能新制造和满足新型消费提供强大动能。

*祝合良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

郑勇军:培育与双循环战略相匹配的大分销生态圈

在应对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制约我国流通功能有效发挥和流通效率提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从流通产业链角度看,我国流通的薄弱和关键环节是处在制造端与零售端之间的批发分销环节。自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供销、物资等全国性分销体系解构之后,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批发分销体系,以小型贸易公司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代理、经销和授权加盟分销体系。这两类分销体系存在组织形态分散、价值链冗长、渠道控制力弱和品牌严重缺失等弊端,造成我国流通环节附加值低、商品周转率低和竞争力低。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品牌、渠道控制权、定价话语权等不掌握在我国流通企业手中,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议价等谈判能力,阻碍了我国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进入国外购物中心和大中型商超等主流渠道。在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建设流通体系最为紧迫、最具全局影响力的战略任务,是培育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三大分销生态圈。

一是培育国际采购中心分销生态圈。在抗疫过程中,商品批发市场在货源组织、物流配送、商户资源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品批发市场在未来一个时期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分销体系。要探索“商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产业基地”的“1+1+1”发展模式。以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国际(陆)港、国际合作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商品批发市场以产业链延伸、服务升级、业态重组、连锁化经营为重点的功能创新,推动商品批发市场由单一的交易功能向集研发设计、时尚展示、信息发布等综合服务功能转变,以发展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培育国际采购中心和跨境连锁分销市场,构建一批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国际采购中心分销生态圈。

二是培育跨国集团大分销生态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流通技术和先进商业模式,嫁接改造一批具有高水平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跨国公司,在做强境内外渠道和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并购战略、联盟发展战略等,向科工贸一体化、拥有自有品牌和渠道控制权的跨国跨业集团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国集团大分销生态圈。

三是培育电商平台分销生态圈。依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或大企业自建电商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动“网上产业带”建设,构建线上平台优势与线下企业销售网点资源优势互补的工业品网络分销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平台对接,推进农产品分销交易平台、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创新,加快形成以电商平台为依托,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或大型批发市场为枢纽,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直营店等为末端的现代化农产品分销渠道体系。

*郑勇军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樊增强: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本土制造业升级相耦合

在当前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条件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更深层次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向。在这一战略导向下,现代流通体系应与我国制造业升级在“双循环”条件下内在地耦合起来,协调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首先,要依据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生产基础雄厚、战略回旋空间大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结合当前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作为制造业高端化成长发育的内生空间,在双循环理念下,将我国的自主品牌培育、产业链体系构建、消费市场升级等衔接起来,以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更高效率的流通体系建设,衔接和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内生大循环。这要求在现代流通体系与本土制造业升级相耦合的视域下,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在新业态发育、核心技术积累、自主品牌培育与升级路径衔接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对于制造业在搜集信息、产品创新、深度开发、拓宽市场等方面的升级促进作用,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制造业循环累积式的升级机制衔接起来。

其次,在现代流通体系的构造内容上,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畅通流通干线与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流通体系的根植性与纵深性,扩大经济大循环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制造业分工深化。依托数字经济提升信息流、物流与商流智能化水平,改进现代流通体系的流通方式、流向、结构与形态,推动现代流通体系更好地与制造业升级的需求相耦合。在流通循环的制度层面,要打破市场准入、产品区域流动的制度藩篱;改善消费文化氛围,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建设重要产品品质追溯体系,提高交易稳定预期和信心,加快构建更高层级的经济内生循环体系。

再次,将现代流通体系与制造业新业态结合起来,把消除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与市场双重约束作为探索方向。以“大流通”“大循环”理念,把现代流通体系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结合起来,催生新产业生态与新竞争力,酝酿产业升级新动能;在数字化流通与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条件下,以现代流通体系衔接新型分工生态圈,匹配消费升级的深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挖掘生产端与需求端潜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快速反应、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樊增强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贺登才:物流业要硬件补短板,软件优环境

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任务,补齐硬件“短板”、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迫切需要。

硬件补短板,应突出网络建设。一是补齐节点设施短板。经过40多年超常规发展,我国公铁水航管等交通基础设施线路网络基本成型,但相应的节点建设相对滞后,如高铁物流设施、货运机场及全货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以及各类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等节点设施布局不均衡、功能不完善,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网络化运作。二是补齐城乡物流短板。随着城市扩张和城市群发展,城市居民消费品物流必需的基础设施被迫外迁,市内物流网点不足,“最后一公里”流通不畅,“微循环”有待疏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物流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三是补齐应急物流短板。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交通运输网络和应急物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平急结合、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也是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软件优环境,重在制度保障。一是用地保障。流通物流基础设施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做出强制性规划,优先保障国家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用地需求,居民小区、机关学校、商场市场等都应配建相应的物流设施。对物流设施用地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二是税费保障。结合增值税立法,降低和统一物流业增值税税率。允许集团型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跨法人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把物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纳入常态化机制,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仓库。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严禁违规收费,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三是执法保障。进一步简化和取消行政审批手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全国联网运行;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监管;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允许异地分支机构备案使用;适应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流通领域发展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化、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贺登才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执行)副会长,“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健:物流要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造价值

现代物流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重点要从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造价值三方面统筹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提供支撑。

第一,强化基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联通内外循环。以建体系、强功能、补短板为目标,优化通道布局,升级物流枢纽网络,强化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推动形成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引领国内国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

第二,提升能力。发展集约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内外联通效率。加快物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集约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升物流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物流枢纽、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化改造,提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借力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大平台、全链条、全产业”为指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速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生态圈,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实现价值共创和价值提升。

第三,创造价值。深化产业联动融合,优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等途径,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实现产业衔接环环相扣、市场要素畅通流转、供需结构平衡优化,提高物流业和上下游产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锻造具有更强竞争力、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城市群是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我国内循环与双循环的重要推动力。当前,通过重点发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以及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以“产业链供应链+城市群”为抓手,构建承载双循环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空间协同布局新体系。

*王健系福建省社科基地福州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千里:以集成创新推动双循环产业链发展

经济双循环战略是针对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并结合地缘政治博弈的动态平衡选择,市场基核网络的集成引力是吸引集成体主导供应链集成力整合资源形成的场线密度分布调整。如何引导多集成体构建国内国际供应链,促进产业联动、产业升级、贸易物流场线并使其按双循环战略相互支撑其运动?市场集成引力、供应链集成力、商贸物流链控制力、产业链集成创新的综合实力等都是推动经济双循环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方面:国内市场规模、性质和容量所产生的需求升级,对地缘政治冲击的国际市场具有足够的集成引力;推动国内市场产品实现的供应链集成力、整合资源大循环能力,足以稳定国际市场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冲击的波动;国内国际商贸物流链控制力,利用通道、枢纽、网络、信息、制度等因素可更好地强化市场及供应链生产基地联系,维护其稳定性;多集成体主导供应链参与产业链价值实现过程,突出集成创新、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价值的能力,可聚集从地方到国家、从国内产业链到国家产业链的综合价值提升实力。国内产业链是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前提,地方供应链可通过集成创新升级为国家产业链,作为国内国际产业链对接和把握双循环的动态平衡衔接点。

综上所述,核心企业作为集成体要主导国内供应链过程,以两业联动、产业联动等方式促进商贸物流链支持地方产业链向国家产业链升级,并适时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在国内国际市场产品需求实现的集成场过程中,国际物流枢纽会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国际物流主通道也会追求主动的对称平衡态势,具有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竞争实力且有稳定联接键的商贸物流链能够支持供应链在市场竞争动态平衡中占据主动优势地位。

*董千里系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

涂洪波: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重视标准与配套的制度建设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工业品流通体系相比更原始,更需要现代化。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程度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是我们各领域各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短板中的短板。

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由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流通网络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构成。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现代农产品流通體系的各项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加大了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仓储冷链运输的硬件建设,但在现代农产品流通现体系的软件建设上重视不够,缺乏标准与制度规范。实际上早在2011年2月,商务部就颁布了《关于贯彻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的通知》,要求准确把握7种蔬菜的等级划分要求,实现流通过程全程可追溯,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现在来看,以具体产品来制定标准、一个产品制定一个流通标准,是否适宜专家看法不一。但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其中所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标准贯彻实施促进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没有很好地推进落地。例如,在区域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没有以这些标准作为日常经营的规范,还有一些批发市场虽然具有现代化流通设施的某些外形,但其服务质量却达不到标准,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消费人群的需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有了标准还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与引导性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流通主体发育程度不同、组织化程度各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给标准落地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有必要明确农产品流通制度设计与安排的细化、落实标准,提高标准的可执行性。如武汉市为了配合《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指南》地方标准的贯彻,启动了新洲区农贸市场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项目,为新洲区24家农贸市场量身定制了涵盖商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五大类19项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涂洪波系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可山:双循环格局下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农产品流通一端联结农产品生产,一端联结农产品消费,涵盖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环节,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有机衔接,提升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消费效果的重要举措。

第一,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发挥农产品流通矫正农产品供需结构错配、供需失衡的功能,引导农业供给侧构建需求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不适应需求的无效和低端农产品供给。同时,加快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着重加强产地农产品采集预冷、分级分等、包装仓储、安全检测、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损耗严重、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优势以及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缓慢等问题。

第二,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监测预警、可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流通各环节经营主体协调,构建各主体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信息数据交流,强化数据共享,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市场研判和监测预警制度。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推广应用,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冷链物流企业牵头进行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风险分析技术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三,关注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适应消费便利化、消费品质化、消费智能化的趋势,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化,促成更加密切的产销关系,实现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依托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城乡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大力支持冷链宅配、网点自提、便利店配送、社区直配等配送方式,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渠道。

*王可山系北京物资学院科研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

六、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荆林波:构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难点剖析

一是传统流通的粗犷式发展模式与新发展格局之间严重脱节。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上全球营商环境巨变,特别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思潮渐起,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战略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完全从宏观层面理顺思路,大多数的研究以解读为主,如何完全破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要完全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网络分布、节点衔接等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把一部分出口受阻的产品和服务转向国内生产与消费,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再次,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流通的赢利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过去普遍存在的收取通道费、当“二地主”等做法已经日益显现出诸多弊端,对所买商品不了解、缺乏足够的采购能手等,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短板。

二是流通理论研究与流通现实之间严重脱节。首先,我国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对我国流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着众多错误的看法,导致与我国流通相关的研究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域,很难在顶级学术期刊发声;其次,在我国,与流通体系相关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贸易经济学科曾经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困境,即使是现在贸易经济的学科体系仍然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学术体系难以成型,话语体系无法发力,与此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我国的现代流通发展迅速,而与此相适应的流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无法很好地服务流通企业,尤其是对于正在崛起的新型流通企业无法提出有效的理论支撑,也无法给政府治理提出恰当的政策建议,满足咨政谏言的需求。最后,我们通常说研以致用、学以致用,而今一个不太和谐的场景是:一些做研究的学者只是为了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以及晋升职称、争取课题、获得某些荣誉称号,因此,研究的成果与现实是否相关、是否有足够的现实意义并非其首要关切,而更关注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这种研究导向更加损害了本来已经较为脆弱的流通研究。

三是传统的流通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之间严重脱节。首先,我们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上課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我们的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导致我国大学生所学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学而无用”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另外一个变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教育比起许多职业技术教育更加脱离实际、偏离现实。其次,对于流通人才的培养应当借鉴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式,增加案例研究,强化实地调研与现场教学,提高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逐步改变教学“满堂灌”“填鸭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对流通企业的现实感、参与感。再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流通人才培养与新型流通企业相结合,增强技术手段,培养出满足互联网企业、新型流通企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最后,我国的流通人才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必须“走出去”,多参与国际交流,增进国际合作。

*荆林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

徐振宇:强化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科研支撑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流通领域纷繁多样的现象,打通双循环的“堵点”,助力价值链攀升、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整合,都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而现代流通体系是典型的跨领域、多面向、动态的复杂适应系统,从而决定了首先必须对现代流通体系本身进行持续、专业、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

第一,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虚拟化的现代流通科研体系。建议参照农业农村部执行数年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引高校与科研院所中青年学者建立“现代流通科研体系”或“现代流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级专业流通系列智库,聚焦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技术、组织、布局、政策、标准,以及各个重要的子行业,进行相对独立、专业、持续的研究。即针对每个专门领域,设置一个国家现代流通产业研究中心(可依托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设立)和一个首席专家岗位。每个国家现代流通产业研究中心由若干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名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专家岗位。该研究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围绕相关领域,广泛收集、分析现代流通体系在不同方面的企业、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与相关信息,为国家相关部委(国家发改委、商務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的决策及时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比较可靠的信息服务,与部委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

第二,加强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研究。现代流通体系涵盖数量极为庞大的行业和异质性极强的主体,涉及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流程和多种业务活动。上述行业、主体、部门、流程、业务活动之间密不可分,很多问题单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着手很难解决,必须从“四面八方”着手强化整体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流通体系,更高效地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这也正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深意之所在。

第三,重视对新问题、新实践和新矛盾的研究。聚焦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和新矛盾,围绕流通组织、布局、结构、监管,瞄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标准与新规范,提倡多种范式的研究,使理论、经验与政策研究成果供学界进一步深入研讨,更能为业界和政界参考借鉴。

*徐振宇系南京审计大学新经济研究院教授。

肖亮: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实施四大工程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两个方面协调并进:一是流通体系的“四要素”升级,即流通主体、流通客体(商品与服务)、流通载体、流通环境的完善和提升,这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二是流通模式的“五化”转型,即数字化、标准化、集约化、平台化、国际化等,这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具体需要实施以下四大工程:

第一,实施“强基”工程,夯实消费基础设施。一是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布局支持新消费的数字化流通设施,推动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融合。二是创建一批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智慧商圈建设示范,推广数字生活新服务,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三是加快现代商贸特色镇(示范村)创建,鼓励连锁商业企业渠道下沉,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补齐农村流通短板。四是建立消费大数据交换标准,鼓励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共建共享共用消费大数据中心。

第二,实施“强企”工程,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一是推进传统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若干知名度高、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型流通企业。二是支持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提高集中采购、品牌及渠道控制能力。三是支持流通企业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以大数据驱动上下游产销协同,提高全链柔性化运作能力。四是鼓励分销企业、电商平台等大型流通企业对中小企业开放渠道资源,在采购供货、营销推广、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

第三,实施“强品”工程,扩大优质商品供给。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培育和运营,与外贸企业、出口优质制造企业进行产品联合开发,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二是建设“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引领区,引导优质生活服务企业积极下沉社区,加快社区商业发展。三是支持流通企业建设一批赋能“中国制造”的公共营销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制造”品牌进入国内外零售终端。四是积极培育进口交易平台、进口展贸平台、进口供应链平台等新型平台企业,扩大进口商品消费。

第四,实施“强市”工程,优化流通市场环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路线及主要任务。二是对现代流通领域投资实施税费优惠,落实用电用水“工商同价”政策,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三是建立城市主要商圈的网点面积、数量和业态监测制度,以及大型流通项目建设规划预审制度。四是健全流通领域质量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

*肖亮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赵浩兴:“三力”联动建设我国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我国双循环发展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长期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着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不平衡、国内流通与国外流通分离、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分割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流通业的整体效率。在当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体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时期,通过政府推动力、消费拉动力和企业主动力“三力”联动,重点从供给侧结构调整、品牌升级,消费侧有效刺激、立体激活和流通侧体系重构、场景再造,高效率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从政府推动力的视角看,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要以双循环体系建设为总战略,统领“十四五”的商务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以内外贸融合、城乡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融合、商旅文融合等为商贸发展新理念,确定新目标、布局新时空、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搭建新平台、建设新项目、营造新环境、培养新创客、制定新政策,重视传统商品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流通“新基建”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平台和重点工程,全面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从消费拉动力的视角看,各级政府和商贸流通企业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着力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加大消费刺激力度、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提高消费供给效率,着力提振国内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大力推进消费绿色化和智能化,以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业态的创新、消费场景的革新,拉动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主动力的视角看,要把我国企业主体,特别是制造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建设和流通企业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我国流通体系建设的核心内生动力。在大力推进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品牌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加快推动企业品牌出海、网络营销和供应链体系建设,着力助推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渠道建设和营销促进,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自主营销能力的品牌企业,形成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主力阵容。

*赵浩兴系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浙江商大创业园董事长,杭州中非桥创始人,教授,博士。

七、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李世杰: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流通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在海南探索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抵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无疑,塑造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建设自由贸易港重大国家战略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海南自由贸易港应承担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做国际大循环的积极参与者、先行者、排头兵,并发挥对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存在的问题。2020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之年。海南自贸港将对接国际最高水平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而贸易自由便利是自贸港制度型开放的重心所在。《总体方案》中“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贸易自由政策设计,使海南自贸港成为中国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相应地,不难判断,承载着内外双循环贸易通道的海南自贸港,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的。但是,海南当前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本地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低,全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有长足进步,但不同类型交通枢纽设施衔接不畅,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远未建立;海、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发展不充分,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基建”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海南自贸港落地贸易自由政策的关键掣肘,也限制了海南承载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节点任务的战略作用发挥。

2.对策。(1)谋划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北向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网络的空间布局;南向建立连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的跨境物流网络,逐步构筑立足海南、覆盖粤港澳、连通东盟、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流通体系。(2)突出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全省一盘棋”统筹各类流通要素,对空港、码头、车站、站场等全省物流运输枢纽及岛内外主要航运路线进行系统规划和有效整合;加快建立跨境物流交通枢纽、保税仓、海外仓等基础设施,有效支撑自贸港“零关税”制度下商品等跨境自由便利流动,保障内外双循环关键环节畅通。(3)深化自贸港流通体系内部的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抓手,清理影响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流通体系中现存的服务贸易壁垒,从制度层面清理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冗余环节,通过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方式,加速实现自贸港流通领域制度型开放。(4)提升自贸港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借助智能决策、云计算、传感网等新型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海南岛、数据自贸港,推进港航物流、海关通关、跨境商品监管等多维一体化;提高商品物流系统运作便捷性,提升跨境流通体系的市场化交易效率。(5)健全自贸港跨境流通体系中的多元调解机制。自贸港跨境商品流通流程复杂、环节众多,往往涉及不同法律体系,如果发生国际商事纠纷如何解决?当前正在起草中的自由贸易港法,应当充分考虑流通体系的复杂性特征,同时加快建立包括调解、仲裁在内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鼓励引导成立一批专门服务于流通领域市场主体活动的商事仲裁机构。

*李世杰系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社科联签约专家,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

粟日: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1)多级供应链问题。2017年至今,线上线下融合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多级供应链问题仍然突出。对于零售品牌企业而言,多渠道经营是常态,但有多少个渠道就要维护多少供应链。线下是单独一条供应链,线上又因渠道的不同而不同,企业为了多渠道经营,不得不忍受多级供应链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客观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2)基础设施上限与人力成本的矛盾。2019年,我国网络零售额已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新的消费模式为百万配送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可持续性发展面临问题。快递员、外卖骑手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包裹量却在迅速增加,物流企业处于行业最下游,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不敢涨价,第三代配送机器人5年之内难以投入实际应用。我国即将达到人口顶峰,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人力成本逐年增加,而物流包裹量却迅速上升,两者形成矛盾,本质上这是一种消费习惯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目前的智能快递柜、便利店站点等,均是以变相降低服务质量而保持可持续性的一种权宜模式,由于缺乏服务标准,使得消费者预期产生落差(应该是送货上门另收费)。包裹量在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承载量却有限,暴涨的同城包裹现已形成巨大的基础设施压力,涉及外卖企业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3)全球供应链问题。此前,全球B2B供应链已经形成,B2C供应链正在发展中。但随着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B2B供应链面临重大调整,B2C供应链发展缓慢。从昆明到北京3 000公里,电商包裹3天可到,从北京到首尔只有1 500公里,电商包裹却需要一个月。数字经济的发展本该使全球形成一个大市场,但由于市场之外的原因使其受到限制,国际流通的主要消耗环节在海关上,这是数字经济生产流通方式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间的矛盾。

2.建議。(1)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线上线下、线上各渠道之间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流通渠道不同而区别对待。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包容审慎监管。(2)减少对流通领域的价格管制,例如物流价格、快递价格,使这些本身话语权少的行业能与上游谈判,发挥市场的本来作用。(3)积极研究与数字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贸易规则、商业规则、监管规则。

*粟日系阿里巴巴集团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

荀卫: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1.硬件和软件建设。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抓手,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国商物流任丘智慧物流园区为例,我们使用大数据作为产品销售和仓储运营的基础,根据线上客户数据,进行客户分类、画像,精准进行货源组织和客户营销。小型化、智能化、适合第三方物流(3PL)的装备是物流装备的新趋势,也是我们系统集成的重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5G基站的设置半径都是500米,所以,我们预计随着5G基站的迅速普及,RFID广泛使用的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会伴随着5G的应用而进入高速发展期。

2.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我们的业务实践中,就是围绕网红经济、社群经济,全力推动企业营销向线上化转型,供应链向精益敏捷进化。我们将园区命名为“新零售电商物流运营中心”,具有10万平方米大型服装特价专卖店、21万平方米智能化物流中心,以5G、大数据中心为基础,集合了前店后仓、线上直播带货和自动仓功能,使我们的物流园区不仅具有传统的仓储、运输、分拨功能,更跨界成为特价服装专卖店集群、网红与社群营销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国商智慧物流园区也成为新经济流通体系中新业态新模式的示范项目。

3.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产业实现精益化管理的标志就是规范与标准的设立,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底盘。由国商物流主持编写,向湖北物流研究所及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仓储技术与管理分会报送的《智慧仓储运营行业标准》、向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报送的《智慧仓储技术等级团体标准》,已经通过了立项审核。我们的业务逻辑就是以标准引领运营和管理流程,进而建立覆盖全链路全流程的人才培训体系,将岗前培训前置到院校完成,以“建立标准—职教培训—精益运营—敏捷进化”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荀卫系北京国商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

(郝玉柱整理)

责任编辑:林英泽

Reviews on Coordinat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Editors Note:The core in foster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reinforcing each other is circulation;and economic circulation has to depen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this,in mid-to-late October,2020,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invited more than twenty specialists,scholars,and professionals to discuss on the subject of“Coordinat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Because we are still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epidemic control,the seminar was held in the form of writing conversation. All the participants propose their view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conception,development path,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system,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 in developing modern logistics system,and the practice of that,which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The editors of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consolidate and reorganize these views.

Key words:dualcirculation;newdevelopmentpattern;modernlogisticssystem;developmentconception;developmentpath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建设路径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