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2年生的金智英》看新媒体对当代文学传播的影响

2020-11-29 03:13邓素娟
科技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年生媒介受众

邓素娟

文学自诞生起即借助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姿态存活于不同的时空,在“文学——传播媒介——受众”这个传播路径中,传播媒介发生变化后会对整个文学传播活动产生影响[1]。纵观文学传播史,每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文学内在内容和外在形式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2]。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介入不仅仅局限于传播技术、工具和手段的层面,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学形态,新媒体环境成为考查当代文学传播的现实背景和框架。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传播活动具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对于文学传播的研究需回到文学现象本身的存在形式和相互联系,把文学传播活动看成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活动。

韩国女作家赵南柱的文学作品《82 年生的金智英》于2016 年出版,是发行量破百万的畅销书,引发了极高的讨论热度,甚至成为了韩国女性主义运动的代表作,新媒体舆论场中的相关讨论,至今仍未平息。目前对该作品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其社会价值研究与女性主义阐释。作为现象级的畅销书,其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诸多变化颇具代表性。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在新媒体环境中从文学创作——文学流通——文学消费这整个传播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和变化,从中了解新媒体对当代文学传播活动的影响。

1 文学创作的适应与融入

作者的创作活动是文学传播的起点。新媒体大量网络信息组成的媒介环境,影响甚至重塑创作者,并影响到创作的内容和风格,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不断适应和融入新媒体环境的过程。

1.1 创作者

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首先指向的主体不是文本,而是文本创作的源头即作者。《82 年生的金智英》小说的创作缘起来自韩国网络流行语“妈虫”,是结合英文“mom”和“虫”的韩文新造词,原用于贬低对孩子管教无方的母亲,后变成了对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的一种嘲讽和侮辱性称谓。作者赵南柱受到“妈虫”事件的触动,感到社会对女性、特别是身为母亲的女性的苛责,动笔写下了故事。文学创作首先是个人内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感知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信息与现实世界产生互动,存在于身处环境的信息进入到作者的感知范围后,成为了作者的对象化存在并被内化为作者内在的世界。作者在某种观念和情感的激发下,将现实世界进入到心理感知后的信息经过加工,进行编码后形成文学作品。作者本身是存在于媒介环境中的主体,其即是内容生产的传播主体,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客体,这是作者写作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作者的创作并非是完全纯粹的主观行为过程,而是会受到其身处的媒介环境的影响。

1.2 创作内容

文学的内容生产有其独有的叙述方式,但却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会从所处媒介环境中吸收主题、人物、事件、议程、情景等作为文学的内容素材。《82 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搜集了近年有关韩国女性生存状态的相关真实新闻和统计数据,如《女性新闻:父母决定的姓氏,究竟是否符合性别平等》《2015 年,通过统计数字看女性人生》等资料,选择1982 年出生的韩国女性人口中取名最多的“金智英”作为女主角的名字,打破了虚构叙事的框架,借金智英这个人物,映射出当代韩国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遭遇的种种不公。金智英这个韩国最普通常见的名字成为了女性权利的一个代名词,借用真实生活片段映射受众的现实相似经历,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引发众多读者的共情。

文学是对现实的解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会积极的吸收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媒体环境产生的素材作为文学的蓝本,而这类内容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鲍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拟像”,大众媒介创造出一个“拟像”的世界,文学创造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与隔阂在媒介的作用下消失了,虚拟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真实本身。新媒体的出现强化了这个“拟像”,让万千女性受众对金智英的遭遇感同身受,认为小说呈现的世界是无比真实的世界,产生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1.3 创作风格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信息经过编码后表现为一系列按照规则排列起来的符号,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构成话语的要素服务于意义表征,根本目标是为了传递信息。文学的符号文本创作风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媒介环境有不同的文学审美。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倾向于形象化、图示化的理解方式和阅读偏好,文学的语言深度也被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部分文学作品的视觉化、碎片化和浅表化。浅层语言成了更为广泛接受的创作风格,对其他门类的创作方式借鉴也影响了文学原有的表达方式。《82 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赵南柱任多年时事类节目编剧,熟知当下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偏好,小说的写作采用了非常简单的语言,部分借鉴了脚本式的创作方法,其作品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具有“主题先行”“人物扁平化”等问题,但作者赵南柱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其写作注重的是想要表达的内容,类型和题材并不重要,写作风格是根据其想表达的内容来进行选择的。促使作者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作品影响力引起更多受众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因为解码过程越容易就意味着能有更多的受众覆盖面和更高的阅读率。

2 文学流通的多元与复合

《82 年少的金智英》小说出版后的流通过程,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多元的传播渠道互相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和提升了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1 初始传播:舆论场的搭建

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可以快速形成新的信息源,激活公众舆论参与。《82 年的金智英》小说出版后,经过第一重文字到读者的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口碑营销传播,作为舆论领袖的明星和名人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推荐了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在文学传播编码-译码的过程中,对于作品解读过程所释放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跟接收者自身的认知有关,取决于传播交流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知识、阅历等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对成的程度。通过对小说的不同解码,和作者同为女性的受众觉得小说内容真实引起共鸣,而男性受众则是认为作者和大多女性具有“被害妄想症”。分属不同阵营的受众,在网络上纷纷发声争取各自的话语权,引起了对作品的舆论关注和争论,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2.2 动态传播:可视化的叙事

作品经过舆论争议获得了大量关注,热度很高的作品通常会经过影视化实现第二重的传播。文学的传播载体是具有间接性的文字和语言,读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心理去进行解码,具有很强的间接性。而影视的传播载体是具有直接性的镜头和影像,统一且形象清晰直接,相对于文字影视作品更易于传播和接受。据韩媒报道,《82 年生的金智英》目前销量已突破了100 万,而同名电影上映18 天,观影量即达到了300 万。在审美和观念都全面可视化的新媒体时代,引发社会共鸣和争议的作品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实现影视化会带来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据韩媒报道,《82 年生的金智英》同名电影上映后,男性打出的平均分要远远低于女性给出的分数,两级分化的评分后体现的是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声音。汹涌的舆论之争带来的是作品热度的不断攀升,电影在上映当日即一举夺得当日票房冠军,最终突破300 万观影人次,同时小说也随着电影的热映而更广为人知。

2.3 复合传播:自媒体的加工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信息的传播方式。自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多侧重于观点、情绪、感受的传递,同时也更具有全面性、引导性和舆论性。自媒体带动文本意义的衍生,形成新的文本解读的多维通道。大量自媒体针对《82 年生的金智英》做出了全面的解读,引领更多受众关注到这部作品。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关于《82 年生的金智英》有着大量的文章,分别从小说作者的介绍和访谈、作品的文本分析、电影剧情解读,作品涉及的话题包括当代女性的婚姻、育儿、产后抑郁、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对梦想的追求等全面的进行了解读和传播。很多受众在没有读过小说或看过电影之前,就已通过参与在自媒体上的热议获得对作品的认识。自媒体对文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后的传播,伴随着小说和电影形成的合力,实现了复合式的传播。

3 文学消费的广泛和主动

新媒体具有多元、广泛、稳定的受众群体,为文学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基础,同时阅读和接受并不是文学传播活动的完成,受众通过新媒体参与到内容生产和再消费中。

3.1 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空前的信息网络,无限扩大了传播的规模和信息传递的效率,让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受到不同文化、风俗、政治、经济、地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的受众群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快速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共享信息的共同体和个人数量越多,信息得到的传播也就更广,这为当代文学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文学的受众被看作基于“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许多互相交错的社会关系网所构成的群体,并由大众媒介以不同的方式与这些社会网络相融合[3]。”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传达了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价值,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跨文化提供了更多交流机会和可能性,文学及其影视化作品所创造的内容和意义的传播不再仅限于孤立的本土输出,本土文化核心与普遍的文化价值统一的时候,在具有共同或类似的文化基因的土壤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交流——理解”形成共识。具有文学这个相同爱好的受众群体,会通过新媒体不断对文学信息进行转发、分享、评论加强认同感和增强群体归属感。《82 年生的金智英》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亚洲地区引起了热议实现共鸣,正是基于新媒体带来的广泛受众群体。

3.2 主动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的参与者和讨论者,更是文学的传播者,不仅是文学传播的目的地,也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4]。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受众以各种方式更深层次的参与到了文学及其影视化作品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互联网上受众生产的内容,经过文学作者的加工创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受众也会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再生产和创作并进一步传播;此外,现代社会的主流群体已是对互联网使用度和依赖度非常高的一批受众,受众自身的个人化经验和体验也会被融入到社会生活与习惯方式之中,会根据自我的需求反馈意见影响和参与内容生产,使得文学及其影视化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变化和受众的审美需求。《82 年生的金智英》小说的读者,一直期待金智英的人生实现逆转,能够有正面励志的内容,但小说的结局金智英并没能走出困境,是一个令读者不太满意的结局。作者赵南柱在采访中也承认,写于2016 年的结局已不符合快速变化女性主义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现状和受众需求。在2019 年的影视改编结局中金智英成为了作家写下了自己的故事,给了受众一个喜闻乐见的明朗结局。

4 结语

媒介的作用取决于媒介所塑造的信息环境,信息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进而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把文学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信息传递过程,会发现新媒体在其中贯穿始终发挥着能动性,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在不同层面上塑造着文学传播活动。纵观《82 年生的金智英》的传播过程,可以从中窥见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传播环节,各个环节又互相联系和影响。新媒体通过将创作者、传播渠道和传播受众组织进一个交互的语境,各种影响因素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连锁反应影响着整个文学传播活动。

在新媒体塑造的信息环境中,文学传播活动以意义的生产作为起点,影响着传播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作者在感知和思考外部世界的时候,会顺应外部世界的信息要求,于是从内容选择到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新媒体使得文学传播路径和方法不再单一,而是越来越多元化,实现更广泛复合的传播。新媒体会文学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而受众也越来越主动的参与到文学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新媒体影响了文学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以及文学的再生产和再消费。

媒介环境影响着文学的命运,某些文学形式之所以能在某一时期取得成就,恰是因为它们融入当下时期的媒介环境并适应了其要求。在大众消费主导的新媒体时代,曾经精英式的文学不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渐渐走下神坛,成为大众消费文化中的一分子。

猜你喜欢
年生媒介受众
月光下坠
赤皮青冈幼苗对低磷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和爷爷同岁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