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沉浸式新闻报道初探
——以西方网络新闻VR沉浸式报道作品为例

2020-11-29 10:14
科技传播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新闻奖虚拟现实受众

于 晴

自2015 年以来,《纽约时报》、CNN、BBC 等国际权威新闻机构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基于VR 技术的新型新闻形态——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近几年来,该类新闻生产不断成熟,交互性逐渐增强,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更多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体验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自2017 年始,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进一步发展,美国网络新闻奖也在本年度新增了“沉浸式报道卓越表现奖”,VR 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了传统新闻生产与报道新的内涵。

1 VR 沉浸式新闻概念

“VR 新闻”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简称。2010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诺妮.拉佩纳首次提出将VR 技术应用于新闻研究领域并定义“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一种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中的故事或者场景获得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新闻生产方式”[1]。该类新闻,是由沉浸传播构成的新型的新闻表达形式,它的传播效果能够使得受众进入和参与新闻,并以第一视角亲历新闻叙事,将新闻的及时性变为实时性,将新闻的载体变成无所不有,将新闻的事实基于有根据的大数据、音视频资料从而弥补了传统新闻的单一枯燥,加大了新闻效果对于受众的影响,使得受众对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有更加感同身受的体验。

2 近5 年来西方媒体VR 沉浸式报道作品解析

自2015 年始,基于VR 技术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不断发展,在欧美新闻行业尤其突出。本文试按照普利策新闻奖的分类方法将基于VR 技术的沉浸式新闻应用分为突发新闻报道、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四个类别,探讨近5 年西方各大媒体基于VR 技术的沉浸式新闻实践。

2.1 VR 沉浸式突发新闻报道——强调现场感

美国网络新闻奖对于“突发新闻”的评奖标准是“覆盖整个计划外的突发事件或发展中的新闻事件,短时间内,能够权衡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写作质量,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和移动平台”[2]。而沉浸式VR 全景突发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并生成新闻,满足突发新闻对时效性和传播效果的要求。

2015 年11 月13 日晚,法国巴黎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针对这一突发新闻,《纽约时报》移动新闻客户端NYT VR 制作了虚拟现实新闻《守夜的巴黎》(Vigils of Paris),利用VR 技术将受众带回到那个慌乱的夜晚,亲身体会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苦痛。同时,用户在全息影像中也可以当地民众一起点燃蜡烛、摆放鲜花,悼念事件中的遇难者并为他们祈祷。VR 沉浸式突发新闻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往往将受众卷入“第一时间”或“第一现场”,由受众自己来抓取现场的有效信息,探索新闻事件所要传递的价值观,而新闻制作方则弱化了对新闻背后逻辑的分析,从而达到了在短时间内同样形成高完成度新闻作品的目的。

2.2 VR 沉浸式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强调对公众的影响

公共利益服务类新闻是指“由报纸通过利用其新闻资源如漫画、摄影、视频、数据库、可视化技术以及文字报道而提供的值得赞许的杰出公众服务”[3]。这类新闻的核心是期望通过广泛传播而引起公众的讨论,从而达到维护公众利益的目的。

2019 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报道卓越表现奖”作品《纪念艾米特·提尔:私刑的历史遗留问题》(Remembering Emmett Till:The Legacy of a Lynching),采用虚拟现实纪录片和交互型文章等多种形式,通过文化视角来反思1955 年的布鲁兹维尔地区艾米特·提尔的私刑事件,并由此引发关于美国奴隶制时期及内战后黑人所经受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暴力历史记忆的思考与讨论。《纽约时报》的沉浸式报道团队采用VR 全景视频与1955 年案件发生时的图像叠加在一起,将档案材料通过实地探访并制作成虚拟现实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360 度全景视频使得用户可以完全沉浸其中,自由翻阅页面从而了解更多相关细节。同年,另一项“杰出创新视觉与数字辅助报道奖”小型编辑室的获奖作品《中毒城市,致命边界》(Poisoned Cities,Deadly Border)关注美墨边界的地区污染、治理模式以及当地的环境监管系统。该报道采用用户导航的创新数字设计(即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1分钟、5 分钟或全文阅读)并使用视频、交互式图形、摄影和360 度虚拟现实等技术形式制作出边界污染对于人们健康和环境影响的全面调查,使得边界问题成为公众焦点。在VR 沉浸式虚拟现实新闻实践中,受众通常扮演新闻故事中的“探访者”,从而对此类公共议题产生强烈的“同心理”,最大限度地了解理解当事人直观感受,继而产生广泛传播的效果。

2.3 VR 沉浸式调查性报道——强调事件结果的意义

调查性报道,以记者自己的调查为基础,以推进和服务于公众利益的调查为基础,发表一篇或一系列揭露重大新闻的报道。而基于VR 技术的调查性报道,更多依托CG(Computer Graphics)模拟技术实现用户个人对新闻事件中关键地点或关键事件的虚拟访问,通过交互性界面,创造性地使用媒体、各类平台和社会工具来达到“进入”现场进行问题探究的目的。

2017 年,《时报》所制作的有关国际重燃料油贸易的深度报道《重油》(Heavy Fuel Oil)揭露了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获得2017 年瑞士媒体奖“最佳数字新闻奖”。《时报》团队善于通过互动发现新闻视点,他们在社交平台Facebook上构建出一个线上线下并行的参与式媒体社交集群,通过收集各方观点以实时衡量报道质量。在有足够内容产出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可视化数据、CG 等技术手段锦上添花,制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作品。基于《时报》的新闻实践,我们可以看出,VR 沉浸式调查性报道较为强调新闻事件本身,让用户自己亲身体验新闻故事,身临其境式地投入参与新闻调查,并最终得到调查结果,认识到事件结果的意义所在。

2.4 VR 沉浸式解释性报道——强调信息叙述的逻辑关系

解释性报道的核心在于叙述逻辑,参赛作品应为一段持续的时间内的重大新闻事件或主题,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主题或事件的相关性和影响。而基于VR 技术的解释性报道,则更强调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呈现,将复杂新闻故事背后的叙述关系条分缕析,解读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8 年美国网络新闻奖“解释性报道奖”《墙》(The Wall)由《亚利桑那共和报》与今日美国网合作完成。该报道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一手材料,再以虚拟现实体验和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还通过播客、聊天机器人等方式陈述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对于“美墨边境墙”的竞选承诺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考量。用户在观看边境墙的航拍视频时,可随点随阅,交互式地图将诸如边界地理环境、农场主生活、濒危物种、毒品交易、海关关税、宗教冲突以及部落分裂等美墨边境线上的各种复杂问题相结合,而“墙”更像是本篇报道中一条串起各类信息的线索,从而使得用户能够逻辑清晰地深入思考其后的种种“边境墙是否可以建成吗?边境墙建好之后的价值?特朗普的承诺是否有意义”。

3 结语

从2012 年美国前《新闻周刊》记者德拉佩纳的深度报道纪录片《饥饿洛杉矶》(Hunger in Los Angeles),到2016 年《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等西方新闻界逐步成熟应用VR 技术,伴随着5G 时代的到来,VR 这种全新的信息呈现技术更加完善,并在新闻生产、叙事结构、受众体验等方面给传统的新闻制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引领着传媒产业内容和业态的双重变革。同时,沉浸式新闻传播所建构起来的虚拟现实,也会引发一系列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VR 新闻的高沉浸性对受众认知的扭曲,高自主交互性对于新闻价值的传达也有一定的影响,强烈的临场感则需要抓取受众的私人数据,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VR 沉浸式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冷静面对技术驱动带来的新变化,理性思考媒体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不要让技术成为制约人类思维进步的桎梏。

猜你喜欢
新闻奖虚拟现实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