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2020-11-29 22:38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数字

纪实主义手法是我国纪录片主要表现形式,该种手法通常应用在电视虚构与非虚构节目当中,而纪录片应用此类手法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手法阻碍纪录片创作发展。因此,纪录片创作应与时俱进,将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到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升纪录片数码效果,使其拥有较高的审美观与娱乐性。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加入无形中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而要想推动视觉文化长久发展,就要运用数字技术还原画面场景的真实感,以便给观看人员视觉享受。

1 数字技术概述

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可以为人们营造真实视觉感受,其作为新型艺术创作手段,为电影行业开创了全新电影叙事风格。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电影主体表现形式,能够充分利用视听语言感染群众,提升艺术表现力。如,许多电影大片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大量运用数字技术特效,并将其与剪辑、场面调度、音乐音响等技术结合在一起,构成电影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大闹天宫》、《变形金刚》等大片都拥有数字技术。

1)创造型。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指的是完全由电脑软件合成的影像技术,不需要摄影机跟随拍摄。该项技术主要运用三维动画与静止图像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以此增加观看者视觉效果。比如:在《故宫》纪录片中出现的开场画面就是属于创造型画面[1]。

2)合成型。数字影像合成技术与创造型技术不同,该项技术必须结合软件与摄影机拍摄场景,除了人和拍摄道具以外,其他画面都属于后期电脑制作的虚拟画面。同样以纪录片《故宫》为例,其中万人搬木头的场景就是用合成技术创作出来的。该种图像图形合成技术其实就是对原有影像的再创造,增加画面场景的唯美感,能够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所要传达的精神思想,为观众增加视觉享受。

3)特殊型。特殊处理型数字技术是利用电脑软件技术镜头拍摄的人、物、景等予以特殊处理。

其实数字技术类型种类繁多,运用操作方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

2 数字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2.1 纪录片创作者趋向大众化

在网络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带有数字技术的纪录片也随之应运而生。此种纪录片的诞生正改变传统纪录片的文化形式、人文精神以及审美意识,更为人们带来全新观影体验。毫不夸张地说人已经迎来“数字技术纪录片时代”。

当前摄影摄像器材不但携带方便,而且操作简单,任何人都能够上手学习。以往摄像人员需要掌握控制亮度、调节明暗、色彩诸多知识点,现在这些问题随着摄影设备的不断升级也逐渐迎刃而解。除此之外,手机移动设备也带有摄像功能,人们都可以借助手机功能成为创作者,无形中增加人们拍摄纪录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大量优秀手机纪录片也由此诞生,许多移动媒体纪录片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认可,进而使纪录片变得多种多样。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市面上有许多应用编辑软件,网络教程也多种多样,这样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能够有效缩短制作时间,省去专业过于复杂的创作编辑程序,如视频储存、胶片剪贴等,让数字技术编辑变得更加简单。纪录片创作者只要拥有手机、家用DV 摄像机等数字摄像器材,就可以随机随地将自己拍摄的内容上传到网上,同家人、朋友、公众一同分享,这些网络平台将人人都变成纪录片的创作者,从而推动纪录片作者趋向大众化[2]。

2.2 推动纪录片现代创作观念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现代纪录片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创作思想也打破传统束缚,变得更加自由多元化。数字技术中的“再创造真实”功能,能够将现实生活中不能表现出来的虚拟场景变得更加真实,其表达手法可以将原有画面通过夸张、变形等构图方式为创作者提供艺术想象空间与思维想象空间,并在创作内容上增加画面唯美效果[3]。

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个性纪录风格,其视觉效果为今后现代纪录片创作奠定良好基础,力求虚拟创作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现代纪录片创作者应对自身提高要求,要想拍摄出纪录精品,就要了解掌握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技巧,运用数字技为纪录片增加美感。与此同时,现代纪录片创作者还要具备创作意识,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创作出纪录片独有的艺术魅力。当前,纪录片创作方式多种多样,影像艺术都是通过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相互传达表现的,提升现代纪录片创作语言表达能力,构建数字技术在纪录片创作的新格局。

2.3 推动纪录片技术美学改革创新

纪录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影视艺术,承担着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追寻影视记录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观察记录,为人类提供积极向上的能量,传递过往与现今的人文关怀,并在人们认知的基础上将其作为艺术表现形态,满足人类审美需求。且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为纪录片技术美学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重新阐述全新的美学形态。回顾纪录片发展史不难发现,技术是推动纪录片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数字技术的诞生,该项技术不仅是纪录影响发展基础,还是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段。数字技术在丰富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同时,还将创作者出多奇思妙想得以实现,给人带领视觉享受[4]。

技术美学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所呈现的美学形式也大有不同。以往传统美学注重的是个体创作艺术,现代美学则是通过感官刺激以及群体制作衍变出来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构造出来的“虚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以纸质为载体的文本观念,将原本无法想象的虚幻体验转变成科学技术,拓展人类视听空间。另外,技术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代信息相互关联。传统技术美学就是指社会客观现实的具体阐述,其关注点是用眼睛看到的社会现实,并此基础上引发对自然、社会、审美等诸多思考判断。然而传统技术美学表现形式拥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美学者想象力。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现代技术美学不但拓展人们艺术视野,还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将纪录片带入一个全新的美学世界,丰富记录片的艺术魅力。

2.4 满足现代社会视觉文化发展需求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图像的理解通常都运用壁画、图腾之类的图案予以表达,以此成为视觉文化的感官追求。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的优越性以及视觉感官的享受感逐渐成为主导地位。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现代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使得影视文化成为现代主流文化。其中用来保存记忆的最佳方式就是纪录片。纪录片创作者将大量的现实画面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一份向未来展示、了解过去的最好礼物。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推动纪录片创作的发展,使其以异彩缤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普及,社会各行各业都将影像文化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手必备的手机到各大媒体资讯的视频内容,诸多影视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协作下让人们对文化产生共鸣,加大文化生产力,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继而加快中国精神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创造主体是人民,中国文化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发扬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纪录片创作当中,将纪录片变得大众化,从而更好的推动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当前,各大网络平台逐渐趋于成熟,任何纪录片作品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分享,这样不但提升大众参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不仅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优质物质条件与创作环境,还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纪录片大众化为人类创建美好精神文化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其在数字虚拟技术上增加创造力,在还原历史的同时,让原本可见的微生物运动起来,继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增加其爱国主义情怀,实现我国强国大国梦。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既反应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通过纪录片创作者趋向大众化,推动纪录片现代创作观念,技术美学改革创新以及满足现代社会视觉文化发展需求等运用措施,让纪录片走进大众视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推动纪录片创作发展,打破传统纪录片,丰富人类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数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创作随笔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