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纪检监察干部履行日常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11-30 01:04
政工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纪检监察监督干部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牢牢抓住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促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质增效。做到高质量监督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才能有效发挥标本兼治综合效应。

一、当前纪检监察干部履行日常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在履行监督职责上同向发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尚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查办案件轻日常监督。有以办案论英雄的固定思维模式存在,过分地强调办案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只有办案的数量才能显现自己工作的成效,轻视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日常监督是领导看不见、官兵不认可的工作,既出不了成绩也争不了彩头,不愿深入细致地去做日常监督中的“琐碎事务”。二是重业务监督轻政治监督。有的对日常业务工作方面的监督抓得很紧,对政治监督则抓得不实,错误地认为政治监督是比较抽象的监督,难以细化具化量化、做深做实做细。因此,对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等政治监督方面,有时容易出现“温差”“落差”“偏差”、“缺位”“错位”“弱位”等问题。三是重临时监督轻常态监督。有的同志没有把监督当成经常性工作去对待,仅仅当成临时性任务来安排,领导强调了就抓一抓、官兵反映强烈了就抓一抓,做的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其结果是“雨过地皮湿”,没有形成日常抓建和利于长远的监督常态。

(二)精准监督聚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督重点不够突出。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于日常监督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认真梳理监督的重点、难点、焦点、盲点,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抓得很全面,实则是泛泛而过,既没有抓到重点人也没有抓到要害处,既浪费了监督资源也影响了监督质效。二是问题靶标没有树牢。有的纪检监察干部缺乏火眼金睛,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有的错误地认为“小问题不算问题,不出事就是本事”,眼睛里看不到问题;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分析问题不够透彻,解决问题没有招数。三是“四种形态”运用不准。有的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欠缺,鉴别力不强,对于“四种形态”界限范围掌握不清,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准确对号入座;有的好人主义严重,原则性不强,对于发现的问题热衷于“高举轻放”,处理问题“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功利主义作祟,法治观念淡薄,有以案谋私、以权谋私的现象,在稳妥处理可处可免、可轻可重、可纪可法三条“缓冲带”过程中存在大幅度转换行为。

(三)方法手段运用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形式主义有所抬头。从表面上来看,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开展监督工作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看一看、问一问”等“上篇文章”做得很好,实际上,却是“兜兜转转半天路,忘了此行为何故”,解决问题、督促整改等“下篇文章”被抛之脑后。有的热衷于搞“数字游戏”,不痛不痒的问题查了好多,对上可以向领导交差,对下又不得罪官兵。这些形式主义做派,导致日常监督搞了很多,问题清单也列了不少,但整改成效却不尽如人意。二是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在工作实践中,纪检监察干部探索出包括信访受理、线索处置、建立健全廉政档案、党风廉政意见回复、提出纪律检查建议或监察建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为纪检监察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囿于自身能力素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局限,有的仅仅习惯于检查、参会监督、谈话函询等几种固定监督手段,监督的有效性针对性打了折扣;有的主动监督、靠前监督意识不强,过分依赖信访举报等渠道,甚至出现离开信访举报就不会监督的现象。这些问题值得警惕。三是联动协作不够顺畅。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喜欢“单兵作战”、习惯“闭门造车”,甚至在本系统内部都不愿意共享监督信息;有的不太相信官兵、不愿依靠官兵,甚至有把官兵放在监察工作对立面的错误倾向。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同程度上导致了监督力量单薄,出现了“人少事多”的被动局面。

(四)能力素质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素质相对单一。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监督监察全覆盖,涵盖物资采购、选人用人、训练监察、财务审计等多个领域,对日常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实际工作中,不少纪检监察干部出自基层政工干部,经历大多局限在指导员、教导员,任职经历单一、综合素质不强,在运用、执行政策法规方面往往处于“半生不熟”状态,监督中难以有效发现问题。二是岗位实践锻炼不足。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经历过专项任务锻炼,缺乏实践经验,工作力不从心;有的忙于查办问题线索,监督工作只能疲于应付,存在不会监督、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现象;有的遇到矛盾问题能绕则绕、能掩就掩、能盖则盖,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三是监督流程不够规范。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找准监督的关键环节,习惯耕别人的田,冲到一线替职能部门把关,缺乏监督规范流程。此外,纪检监察干部参加系统培训的比例不高,部分培训重点集中在加强执纪能力方面,日常监督方面的培训相对不足,也是监督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纪检监察干部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的对策建议

日常监督检查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各级纪检监察干部持之以恒抓历练、锲而不舍抓落实,特别是要在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监督质效、探索方法手段、历练素质本领上下功夫见实效。

(一)统一思想认识,在提高政治站位上聚焦用力。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奋战在正风肃纪反腐第一线,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必须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把日常监督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一要认清第一职责的重要地位。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可见,不论是纪委还是监委,其第一职责和首要职责都是监督。在纪检监察工作实务中,由于大量的案件线索需要在监督中去发现,大量的问题纠治也需要在监督中去督促落实,因此,做实做细日常监督是执纪审查和执法调查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提升对日常监督的思想认识,时刻把监督挺在前面。二要把握政治机关的根本属性。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正风肃纪反腐是政治任务,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巡视巡察工作都必须从政治上考量,必须把政治属性作为第一属性、根本属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方面的日常监督检查。尤其是要始终把维护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作为日常监督的重中之重,对于心口不一“两面人”、口无遮拦乱议论、我行我素不收敛、心存侥幸避监督、团团伙伙“拉山头”等行为,严查严办、快查快办、绝不手软,确保各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三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坚强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正风肃纪反腐一系列组合拳,使得党内良好政治生态化风成俗、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利斧破冰也并非一日之功。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停歇,这就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韧劲狠抓日常监督。

(二)坚持精准思维,在提升监督质效上聚焦用力。纪检监察日常监督是个细活,要想抓出成效,决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必须具备精准思维,实施精准监督,提升监督质效。一要突出关键少数。党章赋予各级纪委对党组织和所有党员进行监督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把监察对象覆盖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面对如此庞大的监督对象,纪检监察干部要准确把握抓重点与全覆盖的关系,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入手,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从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树立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导向。纪检监察干部履行日常监督职责,要以发现问题为牵引,善于瞄着问题去,重点关注风气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训风演风考风不实的问题、关乎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等问题;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敢于追着问题走,着力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于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刨根问底、举一反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纪律部队,担负着“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更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问题线索,从发现到分析研判、处置各个环节,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为准绳,该用哪种形态就适用哪种形态,是什么问题就定性什么问题,不搞主观臆断,不搞随意处置,真正做到对干部负责、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

(三)持续守正创新,在探索方法手段上聚焦用力。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探索切实管用实用的方法手段,才能跟上形势任务的发展步伐,更好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形势的需要。一要抓好以案促改常态化工作。长期以来,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不可谓不多,纠治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好多问题依旧禁而未绝、纠而不治,一个重要原因是问题整改走了过场。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做好日常监督的“后半篇文章”,督促相关单位深刻剖析原因、深化纠治整改、深入跟踪问效,经常“回头看”、常杀“回马枪”,防止问题反弹。对于问题严重、虚假整改、敷衍了事的,必须予以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对于一些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梳理汇总并下发各单位对照检查,确保发现一起、整改一起、警示一片。二要提升日常监督信息化水平。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运用信息化助力纪检监察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日常监督工作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方面,用好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等,让日常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单位和个人责任落实与监督系统,利用大数据汇总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实时动态更新,适时发出提醒,确保发现问题更加高效便捷。三要推动监督资源一体化协作。日常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打独斗”很难有所作为,群策群力方能形成合力。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持之以恒抓好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工作,扑下身子进班排,沉下心去摸情况;加强与巡视巡察、派驻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日常监督问题清单、线索移交、整改督办等资源共享机制,探索联动监督检查机制建设,整合各级各类监督资源,努力构建“大监督”格局。

(四)强化职责意识,在历练素质本领上聚焦用力。监督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练好内功、增强本领,精准有效开展日常监督。一要抓学习教育强能。紧贴军事训练、风气建设、经费使用、后勤科研等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业务学习,不断转变观念,加强思想引导,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思路举措和方法理念。进一步健全规范学习教育制度,围绕运用“四种形态”推动“三个转变”、实践“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等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把握政策、形势研判、精准发现、预防纠治等日常监督能力。二要抓工作规范增效。着眼监察体制改革新架构新职能,规范日常监督机制,完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程,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效能。进一步把准职责定位,处理好日常监督与职能泛化的关系,进一步建立明责、精准、高效的监督体系。三要抓培训锻炼提质。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不断更新培训理念、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加大岗位轮训、以案代训、送学培训力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效率高”目标,着力构建“依托纪检、拓展监察、衔接司法”的工作布局,着力锻造“打造铁骑、塑造铁骨、锤炼铁肩、涵养铁胆”的职业特质,着力培树“工作清苦、心灵清净、交往清爽”的良好作风,着力建设“守身如玉、守纪如铁、守口如瓶”的过硬队伍,着力提升“铁面无私有态度、依规依纪有刚度、令行禁止有尺度、宽严相济有温度”的建设标准,着力规范“抓住重点、聚焦难点、打通堵点、卡住节点”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把握政策法规、精准有效监督的能力水平,确保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聚压、力量向监督聚合。

猜你喜欢
纪检监察监督干部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四川省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程(试行)》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纪检监察工作也要“高质量”——安康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5年探索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零陵区:学校纪检监察员“充电”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夯实监督之基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