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遗存《弥勒上生经》考略

2020-11-30 18:02崔红芬
西夏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弥勒佛经净土

崔红芬

弥勒信仰包括弥勒菩萨信仰、弥勒佛信仰和弥勒净土信仰三种形式,与弥勒经典有密切关系。中国译经史上先后有三十余种弥勒经典被翻译成汉文,主要有《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下生经》①[日]松本文三郎著,张元林译:《弥勒净土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6—28页。等。在现存出土文献中除了汉文外,还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弥勒经典存世,西夏文即是其中之一。在黑水城等地出土了丰富的《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②孙伯君:《西夏文〈观弥勒菩萨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考释》,《西夏研究》2013第4期,该文刊本了Инв.No.941号西夏文录文,并参照沮渠京声汉译本对西夏文本作了全文翻译,推断国图藏一件《观弥勒菩萨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可能与黑水城出土汉文本有共同来源。(以下简称《弥勒上生经》),为考证西夏时期弥勒经典流传和弥勒信仰提供了珍贵资料。

一、俄藏《弥勒上生经》

1907—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率领的四川—蒙古探险考察队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找到了黑水城遗址,所获得文献藏于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俄藏《弥勒上生经》有西夏文,也有汉文本。

(一)西夏文《弥勒上生经》

西夏文《弥勒上生经》是俄罗斯地理学家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掘得到的,编号从第149—158号,西夏特藏第320号,馆册号有81、6490、702、76、587、617、3873、20、71、72、73、74、85、584、941、5491、77、3330、3332、8112、3329、112、3328、3336、4008、78、79、80、81、82、83、721、2308、2314、2315、2448、2461、3897、3899、5674、7207、7359等四十多个编号,西夏文本以宋沮渠京声汉译本作为底本翻译完成的,版式皆为刻本经折装。

根据《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教文献叙录》介绍,俄藏西夏文《弥勒上生经》有三个版式,即每折6行,行14字;每折6行,行13字和每折6行,行18字等。其中14个馆册号保存卷首版画,分别存8、6、5、2页等,23个馆册号保存题记内容。馆册第71、941、78、83、2315号经文内全文保存,可知西夏文《弥勒上生经》卷首版画完整的应有8页。

(二)汉文《弥勒上生经》

俄藏黑水城汉文《弥勒上生经》存多个版本,甲种本、乙种本、丙种本、丁种本四种版本等。

1.TK-58、59为甲种本,黄麻纸,西夏刻本经折装,宋沮渠京声译。TK-58存25折,50面,每面6行,行18字,上下双边,卷首画8面,内容榜题分别为:释迦牟尼佛于给孤独园内与弥勒菩萨授记处、牢度大神额宝珠中化四十九重宫殿供养弥勒之处、五百亿天子奉施宝冠等。尾题后有慈氏真言、生内院真言、弥勒尊佛心咒、弥勒尊佛名号、三归依等。

2.TK-86、87乙种本,刻本经折装,TK-86未染麻纸,每折6行,下双边,字体肥瘦介于TK-85与TK-81、82、83之间。TK-87黄麻纸,共1面,面6行,行10字。

3.TK-60为丙种本,白麻纸,刻本经折装,宋沮渠京声译。共20折半,41面,每面6行,行18字,上下双边,尾题后有慈氏真言、生内院真言、弥勒尊佛心咒、弥勒尊佛名号、三归依等。

4.TK-81、82、83、84、85为丁种本,黄麻纸,字体比甲种本稍肥,每折6行,行18字,上下双边,TK-81有佛画,TK-83经文和慈氏真言、生内院真言,TK-82弥勒尊佛心咒,弥勒尊佛名号、三归依及施经发愿文等。

在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除了《弥勒上生经》外,还有《弥勒上生经讲经文》(TK-267)和《赞佛称赞慈尊》(写本,A8)等。其中《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西夏写本,线订册页装,未染麻纸,存5页半,每半页5行,行11字,最后1页字小,每半页6行,行13字。

《赞佛称赞慈尊》的正文有七部分:即弥勒真言、寅朝礼、五方礼、三皈依、尊天乐、四菩萨和大献乐启请并真言。

另汉文TK-17P1号刊布者定名为《佛经》,宗舜法师根据残存“最初名拘留孙最后楼至有此娇陈迦叶大目连舍利佛天龙”的内容确定其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①宗舜:《〈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第82页。此外,武威下西沟岘发现有印本-梵夹装《弥勒上生经》(后半部)残叶。。

俄科兹洛夫的藏品分别存有不同的版式,黑水城遗存西夏文《弥勒上生经》虽皆以刘宋沮渠京声的汉译本为底本,但与沮渠京声汉译本有所不同。西夏文本增加了陀罗尼内容,这是宋西夏时期佛经密教化的具体体现。

二、英藏西夏文《弥勒上生经》

英藏西夏文文献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黑水城掘获的,继科兹洛夫之后,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MarcAurelStein)率领的考察队在黑水城也获得一些文物,这批文献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斯坦因收藏品现已刊布,出版了5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因为英藏黑水城文献较为残缺,刊布者在刊布时没有定名或定名错误,下面列出西夏文编号和相应汉文段落。

(一)Or.12380-3511(K.K.II.0255.d)残经存1页,原文献上有3511号,残缺严重,刊布者定名为“佛经”,这残叶为刘宋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

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尔时,世尊以一音,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

汉文译本的“闻佛所说”中的“闻佛”在西夏文本译为“观佛”(緽蜌)。

(二)Or.12380-0928(K.K.II.0264.g)残经存1页3行,字数不能确定,残缺严重,下部分残缺,上栏线双栏,刊布者将其定名为“佛经”,而其残叶为刘宋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

Or.12380-3511(K.K.II.0255.d)和Or.12380-0928(K.K.II.0264.g)内容多有重复,属于不同版本的刻经。

(三)Or12380-2238(K.K.II.0282.a.viii)残经存1页5行,残缺严重,字数不能确定,上栏线单栏,原残经上有2238号,刊布者定名为“佛经”,其残叶为刘宋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其中,汉文“上至兜率陀天”,而西夏文则用“累练猜较毯前”(翻译为:往生知足天①兜率天,又译作睹史多天、兜驶多天等,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西夏文采用意义的翻译,即用“知足天”。)。

(四)Or.12380-2873(K.K.II.0265.I)残经存1页4行,字数不能确定,上栏线双栏。残经上存2873号,刊布者将其定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错误,其残叶内容是《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

(五)Or.12380-2874(K.K.)残经存1页4行,字数不能确定,上栏线双栏。残经上存2874号。刊布者将其定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错误,其残叶内容是《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

(六)Or.12380-2874V(K.K.)残经存1页4行,字数不能确定,上栏线双栏。残经上存2874号。刊布者将其定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错误,其残叶内容是《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

从Or.12380-2873(K.K.II.0265.I)、Or.12380-2874(K.K.)、Or.12380-2874V(K.K.)三 个 编号的版式和字体等判断,他们属于同一刻本,2874V(K.K.)应在2874(K.K.)之前,其顺序为Or.12380-2873(K.K.II.0265.I)+Or.12380-2874V(K.K.)+Or.12380-2874(K.K.)。

(七)Or.12380-3021(K.K.II.0259.nnn)残经存1页6行,字数不能确定,刊布者将其定名为“佛经”,而其残叶为《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但闻弥勒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

尽管Or.12380-3021(K.K.II.0259.nnn)没有保存上下栏线,但从字体看与上述三个编号为同一残经,此编号在Or.12380-2874(K.K.)之后,2874V(K.K.)应在2874(K.K.)之前,其顺序为Or.12380-2873(K.K.II.0265.I)+Or.12380-2874V(K.K.)+Or.12380-2874(K.K.)+Or.12380-3021(K.K.II.0259.nnn)。因各个残叶之间内容残缺严重,无法缀合。

(八)Or.12380-0929(K.K.II.0256.e)残经存1页6行,字数不能确定,下栏线单栏,刊布者将其定名为“佛经”,而其残叶为《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从残存内容上,Or.12380-0929(K.K.II.0256.e)残经的内容与Or.12380-2873(K.K.II.0265.I)有部分重合,但Or.12380-2873(K.K.II.0265.I)残经上栏线双栏,Or.12380-0929(K.K.II.0256.e)下栏线单栏,不是同一版本。

(九)Or.12380-1001(K.K.II.0254.iv)残经存1页3行,字数不能确定,残缺严重,下栏线双栏,刊布者将其定名为“佛经”,而其残叶为《弥勒上生经》的相应内容: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从上述英藏西夏文《弥勒上生经》残经的版式、字体分析,至少有三个版本残经,其中Or.12380-2873(K.K.II.0265.I)+Or.12380-2874V(K.K.)+Or.12380-2874(K.K.)+Or.12380-3021(K.K.II.0259.nnn)属于同一版本,但残缺严重不能缀合。

俄藏、英藏、中国藏西夏文《弥勒上生经》是依据刘宋沮渠京声汉译本翻译的,将西夏文的翻译与汉文进行比较,可确定西夏文对个别内容和数字进行修改和变动,改动的原因与西夏人的生活习俗有一定的关系。改动后的意思不变,有的地方则更加简单明了。

三、《弥勒上生经》西夏语译年代

弥勒经典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小乘、大乘和密教经典中都包含丰富的弥勒思想。弥勒经典的翻译在南北朝时期就非常盛行,现有多种弥勒经典的汉译本存在,一是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①有学者认为失译《弥勒当来生经》与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为同本异译。,又名《弥勒成佛经》一卷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二是西晋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三是东晋失译者译《佛说弥勒来时经》一卷。四是姚秦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与《弥勒成佛经》为同本异译)。五是姚秦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又名《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六是北凉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七是唐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其中《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影响比较大,又称弥勒三部经。弥勒信仰的流行与这些弥勒经典的翻译和流传有密切关系。弥勒经典不仅有诸多汉译本的存在,而且在流传过程中弥勒经典还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文字而传播于各地。根据已刊布的文献,在黑水城出土文献中保存有多版本的汉、西夏文《弥勒上生经》,那它何时被翻译成西夏文呢?

根据克恰诺夫的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教文献叙录记载,馆册第81、3873、20、71、85、941、5491、77、8112、4008、78、80、81、82、83、721、2308、2314、2315、2461、3899、5674、6490号《弥勒上生经》为刻本经折装,经题后都有秉常皇帝(緳籮郝钝紐箄坯箍墅菞猜索納篊德成国主、福盛民正、大明皇帝嵬名)及其母梁皇太后(淖句饲阶糂播紐①兜译者注:原书中可能丢掉了“祐”字,译者补上。綃繕箍猜厚菐虑病天生全能番禄祐圣国正皇太后梁氏)御译,仁孝皇帝(淖瞭癝粄藪艱蒾藉践罵綃箎佬楚矟坞否例窿猜索納篊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嵬名)御校勘。

可知,《弥勒上生经》在西夏第三任皇帝秉常时期翻译成西夏文的。他于天赐礼盛国庆元年(1068年)即位,尊母梁氏为恭肃章宪皇太后。秉常在位20年,朝中大权由外戚执掌,他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天安礼定二年(1086年)郁郁而终,谥号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墓号献陵。

秉常在位时是西夏的译经高峰期之一,他与母梁氏一起参与译经和其它的一些佛事活动。在黑水城出土的佛经中保存秉常和其母的尊号各三个:

秉常尊号一:德成主国福盛民正大明皇帝嵬名;

尊号二:德成主国扬…民正大明皇帝嵬名;

尊号三:功德主国福盛民正大明皇帝嵬名。

秉常母梁氏尊号一:天生全能番禄祐圣国正皇太后梁氏;

尊号二:天生全能番禄式法国正皇太后梁氏;

尊号三:天生全能番禄法国正式皇太后梁氏。

秉常尊号不止这三个,一般情况下秉常和其母的尊号是成对地出现在发愿文中或经题后面。秉常尊号一和其母尊号一不仅共同出现在《弥勒上生经》(西夏特藏第320号)中,而且也西夏文《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西夏特藏第334号)、《佛说四人世间出现经》(西夏特藏第146号)、《大方广佛华严经》(西夏特藏第349号)、《大宝积经》(西夏特藏第357)、《大般涅槃经》(西夏特藏第335号)、《维摩诘所说经》(西夏特藏第162号)、《苦难济拔陀罗尼经》(西夏特藏第298号)、《慈悲道场罪忏法》(西夏特藏第281号),还有北京图书馆藏《悲华经》和《慈悲道场忏罪法》等中。

因为史料的缺失,无法判断秉常和其母尊号出现的具体时间,结合秉常和其母去世的时间,可以确定西夏文《弥勒上生经》在天安礼定元年(1085年)之前被译成西夏文。仁孝皇帝(在位1139—1193年)再次对此经进行校勘。仁孝皇帝的“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嵬名”尊号是在大庆二年(1141年)出现①崔红芬、文志勇:《西夏皇帝尊号考略》,《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2页。,那仁孝校勘《弥勒上生经》的时间则在大庆二年(1141年)以后。

四、西夏弥勒净土信仰

弥勒是菩萨的姓,由梵语译成中文为“慈氏”,名叫“阿逸多、阿夷多”。《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曰:“慈氏菩萨者,谓佛四无量心。今以慈为称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家,故曰慈氏。”②[唐]一行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9册,第1796号,第580页。弥勒菩萨具有四无量心,以慈心教化众生,具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特征。弥勒即是菩萨又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的兜率净土和弥勒下生的龙华世界都是世人所向往的。

(一)与净土信仰流行有关

目前,在黑水城文献中只发现《弥勒上生经》,而未见《弥勒下生经》,这与文献缺失有关,也与西夏时期弥勒净土信仰有一定关联。净土信仰包括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弥勒净土、东方药师净土和十方净土等,而在信众中尤以弥勒净土、西方净土和药师净土最为流传。弥勒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把弥勒经典传入中土的是西晋僧人竺法护。弥勒信仰始于晋代,南北朝时净土信仰以弥勒信仰为最盛,河西地区也是如此,佛教造像以弥勒像居多。

弥勒信仰先于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信仰,佛教认为弥勒在释迦牟尼圆寂后五十六亿万年后于人间龙华树下成佛,普度众生,是大乘佛教的未来佛。弥勒净土包括上生和下生,上生指信众死后能往生弥勒净土,下生指信众随未来佛弥勒下生于转轮王的理想国土。弥勒信仰既关注现世又照顾往生,可以满足不同信众的不同需求。

西夏西方净土兴盛,不仅有大量西方净土经典和绘画流行,而且弥勒净土信仰还占有一席之地。弥勒信仰既为信众虚构了一个兜率天净土的美好景象,也向世人展示了弥勒转佛时人间美好繁荣的情景。《弥勒成佛经》记载:

其地平净如琉璃镜,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①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第14册,第456号,第429页。

弥勒净土不亚于西方极乐净土,可使信众摆脱苦难、苦恼,得寿八万四千岁。《弥勒上生经》为人们描述了弥勒净土的庄严: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瑠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②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第452号,第419页。

兜率天天乐不鼓自鸣,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花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听闻无量善法的场景为百姓描绘了其渴望的境界,对世人充满了无尽的诱惑。俄藏汉文《弥勒上生经讲经文》文末有4行题也载:祝赞当今皇帝圣寿万岁!文武官僚禄位转千高!愿万民修行在兜率天上;愿众生尽登彼岸③《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附录·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西夏地处西北边陲,生活环境较差,干旱少雨多风沙,自然灾害频繁,需利用贺兰山雪水和黄河进行灌溉。根据文献记载,西夏地区经常发生虫灾、旱灾、水灾、冰雹、霜冻、风灾、瘟疫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西夏民众影响很大,人们作佛事活动多祈求消灾和不生边疆。《弥勒上生经》内容也迎合了信众的心理,有“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的记载。

西夏时人们已不强求各净土之间的差别,不同净土信仰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把礼奉药师佛与往生西方净土、弥勒净土融为一体,三种净土信仰相互结合思想在洞窟绘画中也有反映,如莫高第88、164、235、400、418窟,榆林第29窟,东千佛洞第2窟及黑水城藏品的棉制卷轴画(X-2419)等把阿弥陀佛与药师佛绘在一起。现实社会的人们更是希望通过药师信仰达到去病长寿,免遭地狱之苦;希望通过西方净土信仰找到未来生命的归宿;希望通过弥勒信仰达到一种七收,不愁吃穿,五谷丰登,路不拾遗,远离刀兵之灾,盗匪之难,死后得到解脱,往生弥勒净土,永享欢乐无忧的生活。

(二)与皇室推崇有关

历史上弥勒信仰就常常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南北朝隋时曾经爆发多次以“弥勒出世”为号召的农民起义。武则天为了给自己当女皇制造舆论,令薛怀义等撰写《大云经疏》,假借武氏是弥勒转女身当王国土,弥勒信仰盛极一时。后来,唐玄宗颁发《禁断妖讹等敕》,弥勒信仰随之衰微。而河西地处偏远,受此类事件影响较小,反而在多民族信徒的共同推动下弥勒信仰一直兴盛不衰。

西夏的弥勒净土信仰还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密切关系。俄藏汉文《弥勒上生经》(TK-58)题记载:

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孝皇帝在大度民寺恭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僧众等,就大度民寺,作求生兜率内宫弥勒广大法会,烧结坛,作广大供养,奉广大施食。并念佛诵咒,读西番番汉藏经及大乘经典,说法作大乘忏悔,散施番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十万卷,汉《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各五万卷。暨饭僧,救生,济贫,设囚诸般法事,凡七昼夜……崇考、皇妣,登兜率之莲台。历数无疆,宫闱有庆,不榖享黄发之寿,四海视升平之年。福同三轮之体空。①《俄藏黑水城文献》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俄藏汉文和西夏文《弥勒上生经》是西夏皇室于乾祐二十年(1189年)年在纪念乾顺皇帝的法会时施印的,数量多达10万卷。可见,西夏对于此经典需求之大和信众对经典的喜爱。乾顺皇帝也十分崇信弥勒,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地震,凉州护国寺的感通塔倾斜,四年(1093年)乾顺皇帝和其母梁氏发菩提心,大作佛事,修缮寺院佛塔,妆奁绘画。五年(1094年)正月十五日凉州碑修葺完毕之后,再大作法事,立碑纪功,颂扬佛的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为国家和信众祈福,庆赞饭僧,作法事立碑庆赞。《凉州碑》记载:“……三世诸佛,夜夜必绕现圣灯。一现一灭,就地得道心踊喜,七级悉察,福智俱得到佛宫。天下黔首,苦乐二之可求福,地上赤面,力负俱之是根本。十八地狱,受罪众生得解脱,四十九重,乐安慈氏爱遍至。三界昏暗,智灯一举皆见显,终生乐海,更作惠桥悉渡运。”西夏上至皇室下至民众希望得到慈氏菩萨的护佑,摆脱地狱之苦并得到救度。在西夏统治者的推崇下,弥勒信仰在西夏广为流传。

(三)与河西弥勒信仰一脉相承

随着弥勒经的传播,弥勒经变在隋朝开始出现于洞窟,盛于唐朝,终于西夏。莫高窟、榆林窟共计97铺。肃北五个庙第1窟西壁、第3窟窟顶和文殊山万佛洞东壁存三幅西夏弥勒经变。五个庙第1窟西壁正中为弥勒经变,弥勒端坐正中,众菩萨、弟子、天王、神将护侍两侧,左右上侧分别画出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写经奔丧等内容。第3窟弥勒经变绘在人字披形窟顶的后披,弥勒佛结跏趺座居于中央,左右两侧各绘菩萨、弟子、天王等众像,每侧六身。右下侧画男剃度,左下侧画女剃度①张宝玺:《五个庙石窟壁画内容》,《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1期,第85—91页。。虽然现仅发现《弥勒上生经》,但从经变画内容判断,西夏时期也应存在《弥勒下生经》。

洞窟经变画中弥勒上生和弥勒下生经变同时存在。弥勒经变画既生动再现了下生的物质丰厚,衣食无忧,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悠闲生活场景,也展示了上生兜率天天乐不鼓自鸣,安稳美妙,清净祥和,香净无比的庄严。

五代宋开始流行大肚弥勒的形象,其绘画和造像大量出现。在文殊山万佛洞门壁(南壁)和东千佛洞第2窟西壁两侧都绘有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中国化的弥勒形象,他神态安详,大腹便便,笑容可掬,十分招人喜爱。《宋高僧传》载:“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䤈酱鱼葅,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②[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二一《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中华书局,1997年,第553页。他死后,僧徒们利用民间对他的迷信,把他说成是弥勒佛的化身,称之为“大肚弥勒佛”。大肚弥勒的形象出现在西夏的绘画中说明布袋和尚信仰已流传到河西地区,与西夏时期佛教民间信仰有密切关系。

榆林15、16窟有一洞窟题记讲到,阿育王寺赐紫僧惠聪带领弟子住持洞窟四十日,……(初)回见山谷是圣境之地,古人是菩萨之身,石墙镌就寺堂,瑞容弥勒大像一尊,高一百余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严山谷内,甘水常流……伏愿皇帝万岁,太后千秋,宰官常居禄位,万民乐业海长清,永绝狼烟,五谷熟成,法轮长转。又愿九有四生蠢动含灵,过去现在未来父母师长等,普皆早离幽冥,生于兜率天宫,面奉慈尊,足下受记③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

西夏净土信仰与河西地区的信仰传统一脉相承,河西地区良好的信仰基础为西夏弥勒信仰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分四部分对西夏弥勒经典及其信仰进行初步探析,黑水城文献中仅见沮渠京声的汉译本和据此翻译的西夏文本《弥勒上生经》,而没有发现其他弥勒经典。遗存文献以俄藏黑水城文献最为丰富,英藏最为残缺,文章对英藏黑水城文献残页译读并重新定名,纠正刊布者定名错误,并尝试对一些残页进行版本考证。西夏文《弥勒上生经》虽是以刘宋沮渠京声汉译本为底本,但在数字和用词方面有所变动,体现了党项人生活习俗和用词特征。黑水城遗存的《弥勒上生经》还增加了陀罗尼内容,也说明宋夏时期大乘佛教经典密教化的流行趋势。最后还分析了西夏弥勒信仰流行与净土信仰流行、西夏皇室推崇和河西地区的传统有密切关系。

猜你喜欢
弥勒佛经净土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美丽的佛经故事
保卫净土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推销有方
推销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