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同修行愿文浅析

2020-11-30 18:02张重艳
西夏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弥勒净土菩萨

张重艳

《俄藏敦煌文献》第4册编号ф181的文书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05-209页。,编者拟题为1.太平兴国六年法进于澄净师受戒文2.法苑珠林舍利义摘抄。府宪展先生在《敦煌文献辨疑录》一文中指出此文书系误入敦煌文献的黑水城文书,并对此件文书进行了说明:“黑水城文献(原出宋河南真定)。从装式看,似由三部分组成,内容、字行各异,纸数不一。首句为‘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次句为‘今欲礼诸贤哲,依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因,共趣菩提之果,同发行愿之状’。行文见‘真定府大悲寺’,应为今河北正定(清雍正初避帝讳改作正定)隆兴寺,隋名龙藏寺,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敕建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22.5米,为中国铜铸观世音像之最,堪称一方‘大悲寺’者非此莫属。河北文本入西夏者较多,且当时西夏与河北关系甚密。又黑水城文献中有:TK132镇阳洪济禅院慈觉和尚劝化文并揭颂(尾题‘崇宁三年九月初八日序’,对应为1104年9月28日)。又ф337元丰六年(1083年)刻本佛说竺兰陀心文经出自河南,与此相类。故此受戒文应出真州而流归于黑城。”②府宪展:《敦煌文献辨疑录》,《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85页。

孟列夫主编的《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对这件文书进行了说明:“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副标题:今欲礼诸贤哲依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因共趣菩提之果同发行愿之状。手卷,363×30.5。7纸。197行,每行13—27字。纸色白,略微黄,纸质很薄。各行有纸折行。短文中用抬头。签署日期为:大平兴国六年(981年)。根据内容,此写卷可分为2部分,用不同笔体书写:(1)大悲寺比丘澄净的誓愿文,上述标题。(2)有关佛陀威力神效的佛经摘录。(1)100×30.5。2纸。67行,每行22—27字。《瑜伽论》的常用引文。行书,小字细笔,无浓笔画,字体长方形。从‘伏以五位三祗成’,到‘真如实祭无上菩提法界有情共成‖佛道’。(2)263×30.5。5纸。129行,每行13—19字。摘录自《善戒经》《璎珞经》《梵网经》《大方广陀罗尼经》《法苑珠林》《大乘戒藏教授菩萨律仪》。楷书大字,有浓笔画。从‘大乘戒藏教授菩萨律仪云既受得戒已须识’,到‘若佛舎利依此教文验之即知‖真笃矣’。”①[俄]孟列夫(л.н.缅希科夫)主编,袁席箴、陈华平译:《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52页。

业师孙继民著《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对本件文书进行了录文和题解,指出文书内容“分别节录自《成唯识论述记》《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梵网经》《法苑珠林》等佛教典籍”②孙继民等编著:《英藏及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44页。。笔者对照图版仔细观察,文书共8纸,197行,并非孟列夫所说的7纸。文书前后系同一人书写,虽然文书尺寸有差异,但是整体内容连贯。文书字数多达4500余字,为节约篇幅,不在此迻录文书录文。文书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让人如坠云雾,故有必要对文书内容进行仔细解析。

一、文书内容分析

文书第1—5行上半行,点明文书的主旨,“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今欲礼诸贤哲,依诸佛教文,同修/兜率之囙,共趣菩提之果,同发行愿之状。/伏以五位三祇,成/如来之真路;二囙九品,生知足之正门。”是真定府大悲寺比丘僧澄净领众僧人同修、行愿,按照佛教五位三祇、二因九品的说法修行。“兜率”又名“都率天”“兜率陀天”。按照佛教的说法,天分为许多层,兜率天是佛教三界之内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此天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是即将成佛者居住的地方,外院是天上众生居住的地方。

文书第5—33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说明三祇五位的含义。其中,第5—13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③[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7页。转引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八、《摄大乘论》关于三祇的说法。第14—22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④[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8页。转引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八、《璎珞经》下卷关于三祇的说法。文中用小字“已上略引三祇劫文也”,点明引用以上文字均是为了说明三祇的含义。“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简称,又称为三阿僧祇、三僧祇、三劫。佛教认为,菩萨要修炼成佛,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过程漫长且劫难重重。第22—29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①[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6页。关于五位的说法。学佛、修行是为了得到解脱,弥勒菩萨说法是成佛之道有五个阶段,称为“唯识五位”。五位是指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第29—33行直接引用《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②[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九,《大正藏》第4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58页。转引的《摄大乘论》关于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的说法。文中用小字“以上畧引五位文意”,点明引用以上文字是为了说明五位的含义。

文书第34—48行,阐释了佛教二因九品的说法。二因即是一愿二行,是往生净土的基本要素。第35—44行,直接引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③[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大正藏》第3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295页。对六事法进行了说明,并根据修行六事法的程度深浅划分为九品。六事法是《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中往生弥勒菩萨兜率天净土的方法,《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有“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④居士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420页。。虽明确指出往生弥勒净土的六事法,但是并未对六事法进行逐条简要概括。第45—47行,直接引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⑤[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大正藏》第3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297页。有关十种行的内容,说明如果犯戒,修十种行也可往生弥勒净土,十种行是:“一称名,二造形像,三香供养,四花供养,五衣服供养,六缯盖供养,七幢供养,八幡供养,九身礼拜,十心系念。”

文书第48—51行有“《西域记》说:‘西方即有无着天亲师子觉等。’《高僧传》/说:‘此方即有弥天释道安、庐上惠远、惠持等。’近亲所见,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偹神泰法等,皆修此业,并有上生灵验。或有生前现相,或有将/修现相,或死后现相,人所共知,别传。”系直接引用《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⑥[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大正藏》第3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277页。的部分内容,说明释道安、庐上惠远、惠持、玄奘等皆都往生弥勒净土。

文书第52—68行,佛前发二十一愿,尽心奉行,以求往生弥勒净土。

文书第69—79行有:“我菩萨戒弟子法进从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时扵澄净师所,/依《善戒经》受得菩萨三聚净戒。”《法苑珠林》卷八九有:“我菩萨戒弟子某甲,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师所,依地持论,受得菩萨三聚净戒。”①[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八九,《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941页。文书套用此格式,说明受菩萨戒的时间是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时。文书还直接引用了《法苑珠林》卷八九中三聚净戒的内容:“其三是何?一摄/律仪戒。谓悪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终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奉修,慎而不为;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终/成报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顺教奉修,以成行/德;三摄众生戒。谓无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终成应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文书第80—85行,内容是依《璎珞经》受十无尽戒,并非直接引用《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有:“即与授十无尽戒。汝等善听。佛告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于其中间不得故淫。……于其中间不得故盗。……于其中间不得沽酒。……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于其中间不得故悭。……于其中间不得故瞋。……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藏。……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②释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正藏》第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021页。十无尽戒的戒条系从中抽出概括而成。

文书第86—92行有:“依《善戒经》说,菩萨戒者有八重法:一不得故煞生;/二不得故盗;三不得故淫;四不得故妄语;五不得/为觅利养,故自其身得菩萨戒;六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一钱一偈;七不得故嗔心,打骂众生,前人求/忏,不受其忏;八不得故谤大乘。若有谤菩萨方/等法蔵者,不应共住。若是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间接引用《善戒经》关于八重法的内容③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大正藏》第3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085页。,说明八种菩萨戒的戒相。八重法又称为八重戒。《菩萨善戒经》关于八重法并没有戒条,都是用一段话表述,很难记诵,文书中归纳总结为八条,易诵易记。

文书第93—129行,直接引用《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内容④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下,《大正藏》第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7页。,《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简称《梵网经》,说明佛子行住坐卧日夜六時都要诵戒,按照《梵网经》的说法,佛子要发十大愿,持佛禁戒。

文书第130—150行有:“复发十一大愿:/弟一大愿,……弟十一大愿,愿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圣众现前,如得/六通,一念之倾,往生兜率,亲礼/慈氏,闻不退音,入位修行,疾成/佛道。”内容是复发十一大愿,第十一大愿即是往生兜率。

文书第151—153行有:“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请大德为忏悔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忏悔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忏悔,慈/愍故。三请。”是直接引用《法苑珠林》卷八六关于佛前忏悔的程式化说法①[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八六,《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917页。。

文书第154—177行,直接引用《法苑珠林》卷八六②[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八六,《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914页。的部分内容,说明如果比丘毁四重禁,比丘尼毁八重禁,菩萨、若沙弥尼、优婆塞、优夷毁诸戒的补救办法,包括诵念密咒,进行忏悔等。

文书第178—197行,与上面内容隔一行书写,《法苑》系《法苑珠林》的简称。直接引用《法苑》卷三八“明塔寺部”③[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三八,《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90页。“舍利篇”④[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三八,《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98页。关于佛爪真伪、舍利真伪的鉴定方法,与佛教戒律无关,与文书开头点明的同修行愿的主旨也没有关系。

以上是笔者对文书内容的分析,整体来看分为三部分,第1—68行,阐释引用佛教三祇五位、二因九品的含义,后点明同修目的是往生弥勒净土,直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成唯识论述记》《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唐代高僧玄奘(602—664)撰《成唯识论》,其中心内容是论证世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玄奘弟子窥基(631—682),戒名大乘基,俗称慈恩大师,文书中共出现11处“慈恩云”,即窥基的说法。窥基曾对《成唯识论》进行注释,即《成唯识论述记》,汉地学者非常重视此书,甚至超过了本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也是窥基所作。第69—177行,内容是持菩萨戒的内容以及犯戒后的补救方法,直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法苑珠林》《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间接引用的佛教典籍有《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善戒经》。第178—197行,与文书主体内容并无关联,应为附抄文献。

二、文书性质

在这里要重点讲一下菩萨戒。受戒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或是出家的僧尼,通过一定的仪式领受戒法。将受戒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受戒文。出家人的受戒种类有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菩萨戒是修行大乘菩萨者应当受持的戒律,在诸戒中戒品最高,是“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⑤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下,《大正藏》第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004页。。菩萨戒分为四类,一是梵网系菩萨戒,二是瑜伽系菩萨戒,三是优婆塞系菩萨戒,四是密教菩萨戒⑥彭瑞花:《菩萨戒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第63页。。《大正藏》中,梵网系菩萨戒的经典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系菩萨戒的经典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系菩萨戒的经典有《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密教菩萨戒的经典有《大方等陀罗尼经》。各种菩萨戒本都规定了受菩萨戒的仪轨,《菩萨戒义疏》卷上有:“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①[隋]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卷上,《大正藏》第4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68页。每种受戒都有固定的仪轨,如梵网受戒法的仪轨是“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已(三说)。次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勅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赞叹发愿。余所未解,问戒师(便散)”。因此受戒文记录的受戒过程有很强的仪式感。

文书第一、二部分内容连贯,不可分割,文书第二部分虽然都是菩萨戒的戒律,但并没有受戒文那种仪轨,因此文书第一、二部分的性质不是《俄藏敦煌文献》编者认为的“太平兴国六年法进于澄净师受戒文”。孟列夫认为文书是“(1)大悲寺比丘澄净的誓愿文。(2)有关佛陀威力神效的佛经摘录”,也并不妥当,文书第三部分是法进关于佛爪、舍利的附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敦煌文献中有大量的受戒文被当作佛经抄写,修行人抄写这些受戒文作为功德,这些抄写受戒文已然不是受戒文的正本,只能算是功德抄写本,这也就不难理解发愿文的后面是一些没有什么关系的附抄文献,因此文书的性质是宋初真定府大悲寺比丘澄净同修行愿文的功德抄本和附抄文献,原文撰文者系法进,时间也不是太平兴国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而是这个时间以后。

三、宋初真定的弥勒净土信仰

文书中提到了真定府大悲寺,大悲寺的地理位置,据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真定府龙兴寺大悲阁记碑》有“距真定府城之西三、四里有大悲寺”②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正定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第747页。,和今天正定隆兴寺地理位置吻合。正定隆兴寺的前身是隋代龙藏寺,唐朝改名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官拨经费,重铸寺中由于战乱被损毁的观音菩萨像,并建大悲阁,工程浩大,持续了十几年,直至端拱二年(989年)才完成,观音菩萨像高七十三尺,有四十二臂。观世音菩萨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因此又名为大悲寺。清康熙年间赐额隆兴寺,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大悲寺的住持是惠演③河北省正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正定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第827页。,文书中的澄净师、法进,史籍上并无记载。

澄净同修行愿的目的,“誓修兜率之业,愿见慈氏菩萨”,是为了往生弥勒净土。“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①[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一六,《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406页。释道安、玄奘、窥基,均是修行弥勒净土,往生兜率内院的高僧大德。《窥基传》记载了窥基法师求往生弥勒净土的方法,“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②慧皎撰:《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726页。。按照窥基师的修行办法,日诵《菩萨戒》,是往生弥勒净土的方法。澄净带领大悲寺受菩萨戒的僧人进行同修活动的内容,是持《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善戒经》《梵网经》的戒条并发愿。其中,《梵网经》是流传最广的菩萨戒经。受戒容易持戒难,发愿是《梵网经》规定的持菩萨戒的重要内容,发愿不仅是持菩萨戒的需要,更是往生弥勒净土的法门。《法苑珠林》卷六有:“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③[唐]道世编:《法苑珠林》卷一六,《大正藏》第53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405页。文书中发愿有三处,先是佛前同发二十一愿,再用大量篇幅引用《梵网经》的戒律,根据《梵网经》发十大愿,后又复发十一大愿。释道安往生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也是立誓发愿,《高僧传》卷五有:“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④慧皎撰:《高僧传》卷五,《大正藏》第5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53页。因此,为了往生弥勒净土,必须常发大愿。

玄奘、窥基创立的大乘宗派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唯识宗。弥勒净土信仰是慈恩宗的共同信愿。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遭受重创,慈恩宗传承逐渐断绝,仅有少数僧侣研习,“从某种意义上,延寿及其《宗镜录》的出现,是法相唯识宗终结的象征。以此为标志,以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为祖师的慈恩宗正式消亡。此后,遂不断地有弘扬、宣讲唯识经典的僧俗大众,但他们对于印度瑜伽行派学说和修为的诠释,不是支离破碎、一鳞半爪,就是较为彻底的‘起信论化’”⑤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14页。。弥勒净土信仰也在唐武宗灭佛之后逐渐衰落。同修发愿文的第一部分,全部引用窥基的经典论述《成唯识论述记》《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我们看到了唯识学在宋初河北传承的踪迹。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上文提到的菩萨戒的种类,同修发愿文的第二部分引用的戒经既有梵网系菩萨戒经,也有瑜伽系菩萨戒经,文中还引用了密教菩萨戒经,如《法苑珠林》转引的《大方等陀罗尼经》,对比丘毁四重禁,比丘尼毁八重禁等如何补救忏悔进行了阐述。可见,宋初真定大悲寺的菩萨戒,并非单纯的梵网系菩萨戒,已经杂糅了瑜伽菩萨戒、密宗菩萨戒的内容。

综上所述,《俄藏敦煌文献》第4册编号ф181的文书系误入敦煌文献的黑水城文书,文书的性质是宋初真定府大悲寺比丘澄净同修行愿文的功德抄本和附抄文献,同修发愿的目的是为了往生弥勒净土,诵菩萨戒、发愿,都是往生弥勒净土的法门。此件文书是宋代初年唯识学和弥勒净土信仰在河北存在的铁证,宋初真定大悲寺的菩萨戒,杂糅了梵网系菩萨戒、瑜伽系菩萨戒、密教菩萨戒的内容。

猜你喜欢
弥勒净土菩萨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保卫净土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弥勒信仰研究》出版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弥勒信仰研究综述
生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