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绿月亮书屋

2020-11-30 09:00阿山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买书书市省城

阿山

我和妻在小镇的巷子里开了一家书店,名曰“绿月亮书屋”,是小镇第一家私人开的书店。

小镇坐落在一个盆地的腹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田垄,有十万人口,离小镇不远处有一所高中。那时的高中也不搞“封闭式管理”,来我书屋买书的学生还真不少。而自己那时还年轻,是一个梦想家,准备辞了教师,写点儿稿子赚稿费,让妻子经营小书店,一家人在书香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但一个月结账后,才如梦方醒,靠书店收入不能养活全家,于是只得让妻坚守住书店,自己到附近一所学校去授课。

也许是读书人吧,刚开书店有一种神圣感,仿佛书架上那些书有一种光亮,有一种诱人的香,对书籍从不乱放乱扔,总是轻手轻脚,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侍候。看到买书人对书渴望的目光,就满含笑意地把书捧送过去,当一本书被读者带走,还觉得手留余香……知道其实这也是在做生意,与卖农药、卖猪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就是感到卖书清高,这无非是一种很美好的错觉。

星期天,我去城里“进货”,也就是去城里的书店购书。因我们还算起步早,市里还在搞国营书店,从新华书店进书,折扣很低,也没有太多的新书,他们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于是,只得到省城长沙去。省城到底是省城,一条不宽也不算长的黄泥街,还有街旁的小巷,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家书店,或卖武侠书,或卖言情书,或卖纯文学书,或卖医学书……高低错落,店名新奇,新书琳琅满目,折扣又高,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市”,让我大开眼界。于是,我就在那里进书。但进省城毕竟路途太远,一天不能返回,费用太高。

半年后衡阳市也有了一个吉祥街书市,在解放路旁,也有了十来家书店,我记得衡阳日报社也有人在这儿开过书店,我在他那里进过书。到这里进书方便,就不再去省城了。后来就在县城稻草人书店进书,店老板徐总对我们真心相助。

进书让我尝到了开书店轻松背后的繁重,书其实笨重如石头,一包书至少五六十斤,大包书有一百多斤,要把书拉到车站,六七包,然后扛着上车……到小镇车站后,要把书搬下车,再用板车拖,拖到店里,然后一包包从板车里搬下来,都是体力活儿,往往弄得汗水淋漓。那时还经常修路,突然半路上不通了,车停了下来过不去,那头有车接,但相距二三百米。只好要把六七包书扛过几百米,来来回回,累死人了。但我不嫌麻烦,觉得在镇里能开一家书店养家,让女儿在镇里读书,已经非常满足。

镇上比较繁华,来往的人多。我的书屋夏天阴凉,冬天大半天有太阳,左邻右舍都喜欢到我的店里来玩,对面的学区领导和家属也喜欢来我的书屋里说说笑笑,大家都挺快乐的。而夜晚,小镇里格外安静,我们住在书屋的楼上,能清晰地听到不远处武水河潺潺的流水声。

我的两个女儿也说开书店好,说看书有了很好的条件。大女儿才读小学四年级,她对书店的书有大致的了解,常常以“小老板”姿态向顾客推荐好书,顾客夸她乖巧懂事,是一个“文学少年”。

五年后,我们赚了五万元钱(那时物价低,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万吧),在小镇买了一套房子。当时在乡村中学当教师的,我是第一个在镇上买房子的,同事们还夸我“有经济头脑”呢,但突然发生了转折。附近那所高中迁到了县城,那些喜欢买书的少年也随之去了远方。而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也渐渐衰落,一天卖不出几本书,生意惨淡,我们有了关门另谋生路的念头。

好不容易摆脱农事,我不想让妻重返农田,她身体瘦弱,对付不了农活儿的繁重,于是决定拼命坚守。

既然高品位的书籍卖不出去,就自己搬回家作藏书。于是,我们将重点放在卖学生的辅导资料上。此外,還想出了一些补救方法,比如扩大文具经营,卖一些学生喜欢的相册、小闹钟、手电筒、小玩具、电子手表等物品。过年时我们也卖对联、红包、红灯笼、福字等吉祥物,从腊月十八一直卖到大年三十日傍晚。我们还经营了租书的业务,做了一个书柜专放武侠、言情小说,租一本书每天三毛钱,我们用一个簿子登记……也只搞了三五年,就没有生意了。

费尽心机,书店坚持开了二十年。两个女儿,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成了教师,都去了城里生活,我和妻子也跟着进了城,但我们还是怀念那段在小镇里开书店的生活,优雅而简单。

责任编辑:崔家妹

猜你喜欢
买书书市省城
清晨书市
跳蚤书市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跳蚤”书市
知识的力量
《买书》教学实录与反思
各奔东西
曾国藩对书的消费
列竖式计算经过的时间
高原吹起魅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