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医养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30 09:17韩平李娇
商业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

韩平 李娇

[摘 要] 哈尔滨市老龄化问题已十分突出,且经济增长缓慢。解决面临的医养困境,可缓解养老压力且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梳理分析哈尔滨市医养服务产业现存的薄弱点,针对医养对象、医养服务和企业发展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人才供给、医疗资源保障、市场规范、新型医养、养老金融产品开发五个方面对哈尔滨市医养服务产业改革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 哈尔滨市;医养融合;医養服务产业

[中图分类号] F71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0-0001-02

Abstract: The aging problem in Harbin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s slow.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r of the aging people can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pension and transform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By analyzing the weak points of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dustry in Harb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industry from five aspects: talent supply, medical resource guarantee, market regulation, new type of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financial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 Harbin,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tegration, medical and nursing service industry

一、引言

截止2018年,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06万,占比约22%。2018年底,相较于参保206万老年人口,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00.6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96.3万人[1],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愈加明显且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收支不匹配等特点,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亟需解决。张立平(2013)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医养融合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2]。王先菊(2017)提出我国医护发展在支付能力、人才供应、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3]。苏昌贵等(2018)探讨了养老产业与医疗卫生、体育健身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可行性,并以郴州市为实证案例来详细说明[4]。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成为现实所需,关注点越来越聚焦于医养服务等领域,研究对象愈加丰富,实现模式也更加具体,满足现实养老所需,但是从市级层面来分析医养薄弱环节,根据具体环境提出可实施建议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市级层面来分析医养服务现状和制约因素,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和具体环境,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来为医养融合提供可行方案,优化资源配置,为解决本地养老问题提供发展路径。使老龄化日益加深的难题转变为发展经济的良机,实现经济转型,带动社会发展。

二、哈尔滨市医养服务产业现存问题分析

(一)医护人员短缺,供求失衡

全科医生不足。老年人常集多种疾病于一身,需临床、预防、康复、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全科医生在老年人身体健康管理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比发达国家,哈尔滨市全科医生存在较大缺口,并且家庭医生主要以全科医生为主,数量少已经制约家庭医生方案的实际推广。专业护理人员不足。截止2018年哈尔滨市注册护士2.76万人[4],按照国际公认的老人与养老护理人员数量比例为3:1的标准计算,医护人员短缺已十分明显。目前,哈尔滨市从事老年人健康护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有职业护士、养老机构护理员、家政护工,其中后两者弥补医护人员短缺的现状。受工作时长、工作内容、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从事相关工作的非专业型人员多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社会背景复杂,非专业型护理人员不具有相关背景和知识经验,人员结构扁平化,提供的多是简单看护、照料。护理人员内部不设等级、无资格认证、不设类别、无专业培训和继续学习,导致护理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家庭专业型居家养老的需求受现实所困无法得到满足、缺乏有效竞争等现状十分突出。

(二)养老机构服务趋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

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哈尔滨市三级医院几乎都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内,大多数人的医治心理倾向于省级医院,造成城市医疗挤兑、农村医疗闲置现象。哈尔滨市区仅一家老年医院,存在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型医院较少,老年医学的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城市社区医院主要服务对象为各管辖社区人群,但是未能被城市老年人康养治疗充分利用,带来医疗资源闲置问题。养老院和老年公寓主要提供传统看护、康复服务,缺乏医疗救治、失智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端停留在初级服务水平,无法达到服务产业化和专业化;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收留人群杂乱,缺乏针对性养老机构。

(三)企业服务范围杂乱,缺乏资源整合平台

市场企业方面。哈尔滨市医养企业主要分散于南岗区、道里区、香坊区三个区域,企业大部分为综合性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专业领域代表性企业和产业链条。市场准入标准低、分工不明确、企业经营范围杂乱,如提供老年人看护服务、营养健康咨询的企业,提供广告代发、商务咨询服务且销售日用百货、电子产品等。制造类企业短缺,老年智能产品生产、软件开发、生物技术应用、医药研发类企业较稀少。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活动中心等相关综合服务内容仍要需求者逐条查询,个人搜查范围有限,且部分机构信息公开程度低,难以在网络上详细了解,需求者只能通过实地探访、亲友介绍等传统方式来进行选择,选择范围具有局限性,消费者在试错过程中耗费精力和浪费大量时间。候鸟型养老群体面对海量康养资源,更加无从选择,多数是通过旅行社介绍,或选择公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降低老年人福利。

(四)养老开销与收入不协调

哈尔滨市老年家庭对上门服务、健康体检意识浅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类服务的整体需求水平不高;甚至在贫困落后地区,老年人无体检意识,只有在患重病时采取救治。老年人已不具备劳动力,多数面临失业状态或为子女照看孩孙,收入有限,仅够支撑日常开销甚至入不敷出。老年人常发疾病有心脏病,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普通家庭为救治这些重病或长期慢病已经花费巨额资金,且长期护理开支巨大。考虑到生活成本高、收入有限、护理开销大、不信任企业服务质量、供需不匹配等多种因素,多数半自理老人的护理工作由家庭内部解决,导致老年人得不到良好的专业看护,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给自己和家庭均造成沉重负担。只有在完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才会有护理服务意识,小部分高收入家庭会聘请护工,选择个性化服务。

三、哈尔滨市医养产业发展对策

(一)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养合作方式

首先,增设老年常患疾病专业型医院。采取“高等医院培养医养人才,普通医院开展医养合作”和“逐级递诊”的运营模式。各医院间形成合作关系,老人救治主要以社区医院为主,根据病情严重情况,逐级转诊至上级医院,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需建立统一认可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节约转院、异地救治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超过95%[5],针对市区内接诊率较高的三级医院,其工作以向二级以下普通医院输送成熟康养医生,治疗全市乃至全省重症、急症患者为主,避免与过多的养老机构合作,加重医院负担。其次,针对便民的社区医院,以提供上门服务或老年慢病救治为主,负责附近区域老人的诊断、康复以及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等工作,合理安排各社区医院管辖范围,避免工作分配不均。市区内接诊率较低的普通医院,可采取医生轮诊或采取医疗服务外包等方式支援养老机构内部医疗,鼓励医院接诊率较低的医生接受相关培训与家庭签约,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医养服务。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医养人才供给

目前,医养类高端医用型人才在高校培养规模中占比较小,医护人员培养集中在职业类技术院校,医养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搭建。医生培养方面,引进国外或外省师资以形成高层次人才队伍,增设康养相关专业,以订单模式培养研究老年疾病的全科型人才,毕业后可直接对口上岗,精准匹配[6]。为解决全科医生缺乏的现状,鼓励现有成熟全科人才为专科医生、临床医生提供带教机会,尽快掌握实际操作经验,有助于获取职业资格。

护理人员培养方面。在持续扩大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招生基础上,哈尔滨市可增设民办护理培训学校,为从事护理工作的社会人员提供进修机会。为解决护士专业毕业生倾向就职于公立医院,而不选择养老机构这一问题,可采用人员借调的方式增加养老机构医护人员,保障晋升渠道和薪资水平。哈尔滨市养老行业协会可发挥桥梁功能,一方面根据行业发展制定职业标准、技能认定,规范医养市场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单位交流,提供理论研究方向,并为之提供实习基地,起到纽带作用[7]。

(三)发展森林康养,开发新型医养

哈尔滨市森林公园可发展康养基地。以夏季为主,针对候鸟人群和大中城市人群,从养、食、游三个方面进行开发。在疗养方面,独特的森林气候可以增加抗癌细胞、缓解压力,森林中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芬多精,有利于老年人的慢性病调理。森林景区内设短期或中期疗养中心,并配备具有医养背景的从业人员,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疗养与康复,减轻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压力。在饮食方面,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以红松为主,松子可缓解瘦弱干咳、虚劳吐血等病症,具有滋阴润燥、补中益气、延年、美容等功效;以人参、鹿茸为代表的数十种北药资源具有滋补养生、药食同用的独特效果。森林基地针对我省特有森林药材可开发药膳、即食产品、便携产品以及保健产品,加速产学研转化,充分将林下资源的保健功效与日常饮食相结合。在森林游憩方面,开发森林瑜伽、森林太极、越野车赛、拓展训练、森林步道等“森林+康养+”板块,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进行特色开发,可与养老机构协调,适时在此安排老年人的户外运动。

(四)规范医养企业发展,有效监管企业

医养企业市场监管方面。针对哈尔滨市康养服务、市场经营范围杂乱现象,可在家政服务行业内部专设康养服务板块并细分服务类别,便于企业集中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保证有序化发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养產业以促进转型升级,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康养服务、产品、咨询、医疗等信息一体化养老信息电子服务平台,便于信息搜索和分享,针对在线企业服务质量监管,启动黑名单制度,以顾客的真实性反馈为主要衡量标准。可利用黑龙江省财政涉众资金公开公示平台统计政府用于医养领域的支出数额以及使用方向,安稳民心、公开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方面,加快出台对智慧康养产品制造企业扶持政策,建立康养产业发展园区,抢占高端市场。细化现有的一次性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等企业资金补贴方式,可根据企业收住的老年人数,政府补助的资金与入住老年人数成正比,补助资金力度与老年人看护标准、身体情况、家庭状况相关。以切实帮助有需要之人,使其主动选择机构养老。适度调整医保补贴范围,报销普通家庭用于老年常见病、常用药物的开支,减轻负担。

(五)布局金融产品,保障养老资金

微观上可向居民普及老年风险,引导中老年人增加晚年护理资金储备意识。各大保险公司对长期护理保险险种的开发可参考德国模式,如购买一项长期护理保险作为投保商业医疗保险的前提条件,具体保险产品可按照收入情况、失能程度等因素设计。银行作为养老金代发机构,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群风险偏好,开发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组合,盘活养老储蓄。同时,以老人为纽带,开发多样化家庭理财产品组合。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人民政府.2018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OL].(2019-04-30).http://www.harbin.gov.cn/art/2019/4/30/art_440_886007.html

[2]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496-5497.

[3]王先菊.消费升级对养老服务供给侧调整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2):87-91.

[4]苏昌贵,魏晓,刘雨婧,等.产业融合视域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郴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1):135-141.

[5]朱悦,郝荣.基于卫生监管视角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风险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72-73+75.

[6]赵子晗.湖北省构建“家庭医生+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7]赵宁,高原,范巍.外国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及其启示[J].中国人事科学,2019(6):78-86.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
画作选登
糖画
会走路的爱心蘑菇伞
有失尊严
哈尔滨市检察院依法对苏宏章案提起公诉
哈尔滨市政府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哈尔滨市国际货运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3名黑龙江越狱逃犯1人被抓
我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