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滨州北海新城三馆一院一中心为例探讨文化与体育建筑设计

2020-11-30 08:53王雀
建筑与装饰 2020年30期

王雀

摘 要 本文以滨海三馆一院一中心项目为例,通过建筑设计策略及流线分析等方面解读,对文化与体育建筑合建的公建设计进行初探,希望对今后不同建筑性质合建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文化建筑;体育建筑;文化中心

北海经济发开区位处滨州最北端,距离滨州主城区约80公里,项目用地位于起步区的中央北邻开发区管委会。周边用地多为居住类用地,是本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周边道路沿自然水体成环状排列,构成以用地为核心的向心性城市结构。用地被滨港九路分为东西两块,总用地面积约16万㎡。规划设计任务为三馆一院一中心,用地的分割与功能复杂是设计的难点问题。

本方案借用“鲲鹏揽日”的设计意向,以一个整体恢宏的弧线形建筑群落,统领城市中心,联系东西用地,梳理多元复杂的功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打造一个全天候、多元化、多功能的体育文化休闲中心。

建筑设计策略以五大单体采用弧形环抱的布局形式,与北侧的行政用地相呼应,围合出一个空间上的城市中心区域。西侧为体育展览建筑群,东侧为文化观演建筑群,用天桥相连,一动一静,分区清晰,联系便捷。结合水面烘托构成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策略;北侧水系广场为人流主要活动区,南侧以步行休闲绿地为主,设车流通道和内部停车位,保证物流和消防的需要。两块用地的角部布置公共停车场,每块用地各有两个车行入口,避免人车交叉。以整体建筑设计思路,统领两块用地的多个功能需求,用天桥紧密联系东西用地,用步行平台串联各个单体,形成一个连续的人流空间[1]。

建筑规模7.8万余平方米,五大单体结合弧线向心结构,形成重要的入口空间与垂直交通节点。利用步行平台满足个方向疏散。南侧底层为管理入口和首层架空车位,分隔内外人流。内含:①会展中心规模设标准展位410个,可承担一般区域性展会需求,西侧入口广场与货运流线接近,可作为室外展场,提升会展规模;②乙级体育馆,总座席数为3000,其中固定座席1668,并配室内训练场,可承担一般国内赛事,兼顾各种大型集会使用。二层平台作为观众主要入口;③影剧院、750座多功能表演厅一个,标准影厅6个,首层设餐饮商业设施,形成内街,提升商业价值;④博物馆,博物馆与影剧院入口,通过观景塔联系在一起,与水面连桥正对,形成视角焦点,并在二层形成室内连续空间,提高彼此的使用率。博物馆规模与图书馆接近,体量在整组建筑群中较小,考虑两者组合建设,首层车位可供内部管理共用;⑤图书馆,规模约6400平方米,地上三层,为开架式书库,拥有小型学术报告厅一座,主入口靠近北侧市政道路,独立便捷。

三馆一院一中心内含体育馆及会展中心,流线设计上需考虑体育赛事流线与会展流线的分时段设计。赛事期间,北侧广场作为前院,便于观众集散、交流。二层平台为步行活动范围,人车分流。南侧主要为车行交通区域,便于赛事组织运行。场馆功能设置合理,各类人员各入其口,分区明确,无流线干扰。展会期间,利用建筑形体自然划分为南侧车流货运区,北侧人流观展区。利用西北角室外广场布置临时室外展览区,参展人群可通过室外直接到达,或从会展中心室内通过西北侧出入口到达室外展区。利用南侧货车停车区域,临时管制,形成独立卸货区,货运流线与参展车流相互独立。

立面设计以渐变的弧形屋面作为统筹全局的重要元素,将不同性格的建筑协调统一。单体采用竖向遮阳张拉膜,以其构造尺寸变化,产生水波连续的光影效果,兼具统一性与变化性,寓意“千帆万桨,乘风破浪”。同时充分考虑功能的内外动力,区分虚实。

规划采用整体绿色节能设计,立面引入张拉膜遮阳系统、在保障采光需求的情况下,降低室内热辐射,局部采用屋顶绿化,提升建筑环境品质。会展中心屋顶采光通风系统、降低建筑能耗。场地内采用雨水收集措施,节约水资源。停车场采用绿色植草砖,硬化地面采用可渗水材料,响应国家海绵城市的号召。景观规划采用视觉导向设计策略,以中心水面为核心,形成放射状的步行网结构,强化向心性的空间概念,提示场地与建筑的重要入口与空间节点,并在宏观层面呼应城市大水系。

采用集约规划的运营思路,将各场馆规模控制在合适的尺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并通过连桥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室外停车场和管理停车集中布置,可相互借用,节约用地。增加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如阳光塔中设置精品店和空中餐厅,体育馆设置健身房、体育用品销售、培训中心等,将市民健身、演出展览、学术交流等内容织补在一起,以全天候的活力内容形成完整的运营模式。采用开放式绿化,成为市民日常可游、可玩的休闲公园。结合喷泉、水幕电影等特色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具有活力的市民活动中心。

整體项目设计内含文化建筑与体育建筑融合,秉承“以古喻今”规划理念,兼容不同性质公建设计手法,梳理多元复杂的设计功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打造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

参考文献

[1] 罗晓予,蔡戈.基于场所精神的可持续文体中心设计——以攸水湾生态城文体中心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6):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