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损伤应用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2020-11-30 08:52李蕊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功能恢复

李蕊

【摘 要】 目的:观察腓总神经损伤应用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间10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康复训练,联合组行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足背屈关节活动度、10m步行速度、腓总神经MC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腓总神经损伤应用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神经恢复能力,改善步行能力。

【关键词】 水中运动;腓总神经;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229-01

腓总神经作为坐骨神经的分支,附着于骨表面并处于表浅位置,周围组织包绕较少,故易受到损伤[1]。目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常应用康复训练。然而,康复训练无法改善由于足背屈无力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近些年,水中运动逐渐应用于治疗腓总神经损伤,凭借水中浮力,使得患者足背屈更加容易,达到提高功能恢复的效果。本研究,选取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应用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观察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间10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在23~57岁,平均(38.3±4.6)岁;病程(3.3±1.6)月;受伤部位:左侧24例,右侧27例。试验组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在22~55岁,平均(38.7±4.2)岁;病程(3.4±1.5)月;受伤部位:左侧25例,右侧26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药物治疗、腓骨头水平区神经外减压术、低频调至中频的电刺激治疗。在此基础上,各组行不同治疗,具体如下。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牵拉脚踝防止其挛缩,维持关节活动。仰卧进行进行足背屈运动,先由患者主动进行,后由治疗师协助进行。治疗师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给予足踝、小腿一定刺激,维持本体感觉输入。40min/次,5次/周,共8周。

试验组行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同对照组一致。水中运动采用电动步行浴池、水中训练池分别训练,水温要求:35℃,水面高度:1m,具体如下:①电动步行浴池。嘱患者快步行走,依据患者情况调整水高、步速,训练师及时纠正步态;②水中训练池。患者首先进行足背屈运动,接着视患者情况进行足背屈位深蹲;采用水下涡流气泡刺激足踝、小腿感觉,增加感觉输入;沿水流逆行方向行走;在水中由治疗师对其足背屈拉伸。20min康复训练+20min水中运动/次,5次/周,共8周。

1.3 观察指标

①足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②10m步行速度;③腓总神经MCV

1.4 测定方法

①采用量角器测定足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轴心为踝外侧骨性凸起,固定臂为腓骨头与外踝连线,嘱患者尽力足背屈,记录角度;②设置起点、3m、13m处,嘱患者自起点尽快行走,测定3m至13m所用时间,测定3次,取平均值;③采用肌电仪测定。刺激神经干近、远端,记录远端肌肉诱发的CMAP,计算出MCV。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行t检验与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屈关节活动度、10m步行速度、腓总神经MCV比较

治疗前,两组足背屈关节活动度、10m步行速度、腓总神经MC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腓总神经损伤常表现为足背屈无力、困难,足踝部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步行、下肢运动等功能[2]。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行走时,健侧足着地,患侧足背屈无法有效控制肌肉收缩,造成过度屈髋、屈膝,引起身体晃动,形成跨步样步态。研究指出,当人体处于水中,水面高度在剑突下时,浮力約为体重的60%[3]。应用这一特性,可使得患者在水下运动减少足部受力,使异常体态得以纠正。

本研究中,试验组足背屈关节活动度、10m步行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提示:水中运动可明显提高足背屈关节活动能力与步行能力。分析原因如下:①水中提供的浮力,可协助患者完成陆地无法完成的相应动作,并且水中阻力随物体运动速度等增快而增大,故可通过调节运动速度,达到随意调节运动阻力的效果,同时由于阻力的存在,可使得患者提高在水中对姿态的调节能力,有利于行走功能恢复。②足背屈无力可引起跟腱挛缩。在水中训练池中,水温35℃,远高于室温。研究发现,结缔组织在不同温度下,伸长相同距离,所需要的力不同,在35℃时所需要的力约为在25℃时所需要的力的3倍左右[4]。因此,在35℃水中进行训练,对结缔组织放松作用更加明显,提高跟腱延展性,提高关节活动度。

本研究中,腓总神经MCV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提示:水中运动可明显提高神经恢复效果,减轻神经损伤程度。分析原因如下:电动步行浴池,可在池底提供涡流,并产生气泡。这些涡流、气泡在经过足踝部时,与足背、脚踝、小腿产生持续性振动作用于患肢皮肤,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周围神经主体细胞的吞噬功能,譬如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促进远端神经瓦勒变性,诱发小腿及足踝部肌肉节律性收缩、舒张,促进神经细胞再次生长[5]。通过水中运动,加速周围神经再生,使神经元轴突部延长,感觉、运动神经纤维逐渐恢复对足踝部、小腿肌肉的感觉与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腓总神经损伤应用水中运动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神经恢复能力,改善步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敏,李嵩,刘春辉,等.腓总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7(1):72-73.

[2] 王守业,王艳蕾,范田依,等.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在外周神经卡压或损伤临床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6(3):85-86.

[3] 江澜.外周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及肌电图分析[J].中国康复,2010, 25(4):288-289.

[4] 王菲,王轶钊,赵骅,等.水中运动疗法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86-90.

[5] 席军府,吴立华,沈杰,等.气泡涡流浴疗法治疗膝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2,33(2):128-129.

猜你喜欢
功能恢复
全厚皮片移植及大张厚中厚皮移植对烧伤后手外形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膝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CPM锻炼护理措施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观察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直系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