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探”李昌钰:我这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

2020-11-30 08:42恒钧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学工作

恒钧

近期,多起凶杀案得到侦破。如万众瞩目的“杭州女子失踪案”,警方在大量侦查技术的帮助下,终于在小区化粪池中发现了被害者的人体组织,找到破案的关键。而在30多年前,当DNA遗传因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侦查技术并不发达的时候,同样有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犯罪现场重建,为锁定真凶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他就是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的李昌钰。

在警界,李昌钰是标杆一样的存在。

他经手过8000多起案件,并因此获得过800多个荣誉奖项。媒体给他的标签是“神探”,但事实上,他是一个鉴识专家,而非警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工作为侦查指明了方向,是案件侦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1938年,李昌钰出生于江苏如皋。他的家族世代经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李浩民拥有如皋近一半的土地。李昌钰的童年可谓无忧无虑,但这段美好的时光在他10岁那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李家为躲避战事暂迁台湾。李昌钰随母亲先行离开,父亲答应他会赶过去陪他过春节。然而,就在离春节还有两天的时候,噩耗传来了。父亲乘坐“太平轮”赴台,而这艘船后来被称为“中国版泰坦尼克号”。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因超载和未开夜间航行灯被撞沉,父亲和他的大宗货物一起沉到了海底。爱穿长袍、为人严肃,这是李昌钰对父亲仅存的回忆。

李浩民去世后,李家从此败落,寡母王淑贞为抚养13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为了生计,她靠替人洗衣维持家用,双手因常年泡在水里而肿胀不堪。李昌钰18岁那年考上了海洋大学,但因为警校学费全免并有生活补助而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孝顺懂事而做出的决定,无意间成为李昌钰未来几十年职业道路的起点。然而母亲并不赞成李昌钰的决定,她的心愿是儿子能取得博士学位,再次光耀门楣。

毕业后,李昌钰顺理成章地当了警察,执行任务时他从不退缩,因此获得警局的重点培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警长。工作中,李昌钰屡屡因为物证不足而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中遭遇难题,从那时起,他便对刑事鉴定、物证调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考虑到母亲的心愿,他思量再三,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前往大洋彼岸深造。

1964年,李昌钰用几乎所有积蓄买下两张前往纽约的机票,和妻子一起开始在异国他乡奋斗。刚到纽约时,李昌钰的口袋里只剩50美元,夫妻二人住在比普通人家储藏室还小的地下室里,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女儿也在赴美读书期间出生,为了养家糊口,李昌钰在读书之余同时兼了三份工作:白天在纽约大学医药学院当技术员,晚上在中餐厅端盘子,周末到武术俱乐部教洋人中国功夫。

生活的拮据并不是最困难的,更令李昌钰沮丧的是,他在大学期间修的许多学分在美国不被承认,为此他只能从大学一年级读起。面对种种困境,李昌钰选择逆风反击,他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本科学业,又用两年半时间读完硕士,一年时间读完博士。

李昌钰说:“我这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1975年,历经千辛万苦的李昌钰终于获得了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为了节省参加毕业典礼的费用,李昌钰在自家客厅穿上博士服,由女儿担任摄影师,拍下了简单但极具纪念意义的学位照。

不断打破和改写人生

李昌钰的博士生导师赛韦罗?奥乔亚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但李昌钰毕业后,并没有追随导师在生物化学领域继续深造,而是转向当时较为冷门的鉴识科学。李昌钰接受了康涅狄格州纽海文大学的聘用,担任刑事科学助理教授。在校任教期间,他做了很多原创性的研究,为日后的鉴识实践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976年到1977年,美国司法制度改革,最高法院通过了许多“不准刑讯”的法案,这对警方的侦查结构、侦查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大环境下,李昌钰1979年受邀担任康涅狄格州警察法庭科学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

当时的李昌钰已经是大学副教授,转行做鉴识专家意味着他的年薪从3.5万美元下降至1.9万美元。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认为这才是他当初抛下一切来美国学习的初心。许多年后,他在演讲中劝告年轻人:“永远不要因为钱而放弃理想,钱没有了可以再赚,而理想只有一个。”

通往理想的路,总是崎岖的。上任后,李昌钰才发现,他所工作的实验室是由一间男厕改装而成,十分简陋,团队成员更是一些因身体或年龄原因不能在外从事巡逻警察工作的老弱残兵。“我的文书专家,眼睛不好,看不清字;我的血液专家,看到红色的东西就发抖。”

面对这种情况,别人或许会撂挑子,但李昌钰选择了留下。他合理地调整了每个人的工作,如让眼睛不好的文书专家学习声纹辨别,带领着团队开启了崭新的工作大门,将团队每个人培养成业界知名的鉴识专家。一年后,李昌钰又发起设立了“李昌钰法庭科学研究所”,接纳学生、调查人员、科学家、律师及专业人员接受系统的法庭科学培训。而最初那间由男厕改造而成的实验室,也在数年后成为世界级的刑事鉴定机构。

李昌钰不但要战胜工作中的困难,还要战胜社会上的偏见。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十分封闭,白种人歧视有色人种,李昌钰这样的华人即使专业优秀,也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歧视。

“我们这一代的华人,很辛苦。”李昌钰后来说,“但我们前面的一代,其实更辛苦。华裔族群在西方社会的刻板印象,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被不断打破和改写的。”

因为肤色,李昌钰被美国鉴识科学学会拒之门外。李昌钰没有放弃,而是用工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不但每个案件都亲自到现场取证,而且每天坚持工作16小时以上。三年后,李昌钰终于获得了美国鉴识科学学会颁发的最高成就奖。五年后,他获得了学会终身会员资格,在授予仪式上的演讲中,他大声宣告:“做鑒识科学的人决不能心存偏见,以肤色评断一个人是大错特错!”

“要有替死者说话的勇气”

美国曾评出影响美国历史的25个案件,李昌钰所参与的鉴识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中14个案件产生关联。许多重大案件涉及政治领域,调查过程中受到利益关系的干涉,但在李昌钰看来,政治与科学不能混淆,一切都要让证据说话。

1993年,白宫前助理福斯特死亡,死前福斯特正全权代表克林顿处理水门事件,社会舆论认定这是克林顿的灭口之举。李昌钰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做了大量实验还原现场,最终证实福斯特是自杀。五年后,克林顿深陷与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桃色丑闻,这时又是李昌钰站出来,鉴定证物裙子上的DNA与克林顿的吻合,使得克林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

面对外界的非议,李昌钰总是说:“无论你做出何种结论,总有人不满意,但我的工作不是让谁满意,而是忠于科学,有多少证据我就说多少话。”

1998年,当时的康涅狄格州州长邀请李昌钰出任警政厅厅长,帮助州政府树立在民众心中的威望。然而李昌钰只对一线刑侦工作感兴趣,并不想从政做官,直到母亲的话点醒了他:“你做事不是为了自己,要为在美国的华人们进入主流社会,开创一条道路。”

为此,李昌钰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担任警政界最高职位的亚裔。他常常和下属们说:“欢迎来抢我的工作!等你做到我这个位置,就知道这份工作并不轻松。”

“想当初我爱上这一行,只因心中有一念,‘谁来替死者说话。但是技术再发达,也难抵人性之恶。比起鉴识科学,如何抑制人性之恶,可能是我们都要面对的更大、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自从1986年的“碎木机杀人案”让李昌钰闻名美国,不少媒体发来采访邀约。当时的鉴识圈并不主张鉴识人员出镜接受采访,但李昌钰发现,媒体因为采访不到真正的鉴识人员,就去采访一些与案件相关的非专业人士,导致信息传达错误,误导了观众。为了传递正确的信息,李昌钰开始“出圈”,除了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甚至还参演了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

李昌钰不忘初心,在美国,他创立了国家“冷案中心”,不断研究新的侦查方法处理尚未破解的陳年旧案;在中国,他也大力推动中国鉴识科学的发展,为中国学生提供前往“李昌钰实验室”学习的机会,还会让留学生住在自己家里。

如今早已退休的李昌钰,仍旧时常在荧幕前出现,甚至开始接触探案类的综艺节目。他的解释是,每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每个参加节目的选手背后也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鉴识科学是从传统的比对、化学分析,到现在化验DNA遗传因子,又到大数据库、人工智能的……不断在改进,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怎样用新的科技手段破案。你假如还用传统的方法,就跟时代脱节了。物证科学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个行业,虽然我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了,但也必须对最新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保持关注。”

在鉴识这条路上,82岁的李昌钰从未止步,“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是他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情。

猜你喜欢
科学工作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不工作,爽飞了?
科学拔牙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