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环境视阈下的史前古玉刍议——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例

2020-12-01 05:21谷会敏
地域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红山玉器遗址

谷会敏 徐 健

红山文化发源于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同时期存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5年最早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正式发掘,而在1954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正式提出红山文化命名①尹达:《新石器时代》,上海:三联书店,1955年,第145页。。据考证,红山文化所处年代距今约为6,500年至5,000年。现有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可以划分为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三个时期。其中红山文化鼎盛时期处在距今约5,3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这一时期的牛河梁遗址的上层遗存突显出红山文明的成就。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是极具地域特点和时代风格的玉器。其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同样以精美的玉器最为引人瞩目。玉器成为红山文化最重要的代名词之一,红山文化玉器起源与制作也成为史前古玉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代表。

一、红山文化玉器所处的地域环境

地域环境作为影响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人类早期发展与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人们习惯把“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类周围,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基础的总和,社会环境便是人类依托自然供给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人造环境总和。如果将“环境”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地域”便是用来划分系统单元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5,000年前,我国的社会形态迈入了文明时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恰恰处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的发现为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红山文化因玉器而闻名,而同属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原仰韶文化、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同样出土了大量玉器。然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个地区墓葬遗址发掘的随葬玉却存在着诸多差异,明显属于三个不同类型。因而从地域环境视角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玉器至关重要。

(一)红山文化玉器所处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依山傍水”是古代人类选择繁衍生息之地并建造房屋的标准。择水草而居可以方便获取水源,水草丰美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繁衍生息的食物,为人类驯养的牲畜提供饲料,从而使人类可以生产出更多供填饱肚子的肉食和用来取暖的皮毛。倚靠山川,可以获得天然屏障避免狂风侵袭。至今人们在选择居所时“依山傍水”仍然会成为考虑因素之一。

串联红山文化各个地区考古发掘的遗址可以发现,5,000多年前的红山先民主要生活和活动在西辽河流域的叫来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大凌河等诸多辽河分支或者水系。西辽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处于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个流域地貌以西辽河平原、蒙古高原、燕山山脉、大兴安岭南部山脉为分布主干,呈现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台地等地貌。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西辽河流域动植物种类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且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大多位于河流沿岸北侧、西北侧背风向阳、面向河流的坡岗或山坡上。康家湾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康家湾村北面的山坡上,它南临阴河,面向砚台山,代表了典型的红山先民对繁衍生息之地的选择。

2.气候状况

目前考古已知红山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西辽河流域的辽宁省朝阳市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根据赤峰市人民政府官网和朝阳市人民政府官网提供的两地气候数据,可归纳出目前西辽河流域大概气候状况。两地均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均处于0—9℃之间(纬度略低的朝阳市气温略高),日夜温差较大,多风易干旱,年降水量比全国平均值低200—300 多毫米。从目前两地气候状况来看,西辽河流域“恶劣”的气候环境可能会给5,000多年前还处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原始先民带来巨大生存挑战。

反观5,000 多年前的西辽河流域气候状况,却比今天的该区域气候更加适宜原始人类居住。根据《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分析,距今9,000多年的辽西地区气候出现温暖湿润的发展趋势,距今8,000年左右辽西地区进入全新世大暖期,3,000年后该地域的气候仍然较为暖湿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此外根据气象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时期赤峰地区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左右,并且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增。季风性气候还带来了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3.生态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观民、杨虎诸先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杜乃秋等学者的合作,对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遗址,赵宝沟文化的小山、小善德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小黑石沟墓地和周家墓地,所进行的动物遗骸和植物遗体、孢粉的采样测定分析得出:“大约在5,000年前,一些落叶阔叶树种如胡桃楸在本区减少,适应性较强的桦木和喜温干的松树扩大其分布区,中温性草原占据了低丘陵地。赤峰进入夏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和森林草原区。”①席永杰、徐子峰:《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25页。虽然此次测定分析并不是针对红山文化的遗址,但是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与兴隆洼、赵宝沟、夏家店同属在西辽河流域,因而此次测定对于我们了解红山文化的生态情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考古发掘发现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动物骨骼以及炭化的果核,其中动物骨骼经鉴定主要为猪、鹰、鱼、龟、鹿、虎、羊、熊、兔、獐、狍等,而果核为胡桃核。根据这些动植物生存习性的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红山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红山文化玉器所处的社会环境

1.氏族社会的变迁

在红山文化发展的1,500 多年里,经历了红山文化早期母系氏族鼎盛时期,到红山文化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的转变。氏族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以母系血缘为族群纽带,并以女性居于主要领袖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红山文化的大部分时期都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直到红山文化晚期的一二百年间才向父系氏族过渡。因而通过考古挖掘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保存着大量母系氏族痕迹。1983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像的正式出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数千年前的女性样貌。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把女神像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②王研:《女神像:中华民族“母亲”的模样》,《辽宁日报》2018年7月3日,T02版。世界上有很多原始遗迹出土过女神像,而她们都有着“收获”“大地”和“生育”等象征。女神作为一个原始群体和氏族部落延续和发展的体现,受到广泛崇拜。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得益于氏族部落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的提高,使占据力量优势与制造更多财富的男性逐渐掌握氏族领导权。

2.生产与生活方式

一般认为农业发展是伟大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同时期中原仰韶的锄耕文化和埃及的灌溉农业皆是如此。然而据考古研究璀璨的红山文化却是主要以渔猎发展起来的史前文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一方面说明了在5,000多年前的西辽河流域与红山先民共同生存着众多的动物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红山先民对大量动物的狩猎捕食。同样种类繁多的动物形饰玉器的出土和利于捕猎动物的细石器出现,从侧面反映出动物与红山先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精美的玉器陶器、制作精良的石器、惟妙惟肖的泥塑、规模盛大的祭祀坛遗址等等这些遗存,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分工明确具有一定等级性的氏族部落构成。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红山文化形象的称为“红山古国”①滕海键:《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

二、地域环境特征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反映

文化总是处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产生并且发展,地域环境的多样性使得各地区即便在同一时期也会产生区别明显的文化内容。如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产生了黍作农耕文化,南方地区发展出稻作农耕文化,而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却被历史学家划作了渔猎文化区。②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风格,以下将从地域环境特征与红山文化玉器主要联系出发,窥探地域环境因素对史前玉器制造的重要影响。红山文化玉器作为辽西地区最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发现,已经被视为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中心。

(一)红山文化玉器中的渔猎文化

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丰富精美的玉器最初出现和早期发展很有可能和东北地区的渔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精细的细石器,这是与粗犷的打制石器相比伟大的革新。细石器的出现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用于捕猎的弓箭和鱼镖等复合狩猎工具的发明。从此人类便可以更为高效的捕食大型野兽、游鱼、飞禽,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生存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这可以看作是渔猎文化与红山文化玉器起源的历史背景和内在联系。有着红山文化第一人赞誉的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给出了玉器最早是从石头中辨别出来的论断。③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北方文物》1996年第4期。原始人类在漫长的石器制作过程中对于石料的性能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细石器的制造对于石料的硬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石料的色彩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如长约10厘米的细长且甚薄的石片,如果采用的石料达不到要求,制作者对石料的性能和结构没有深入了解,将无法用压削法制作出来。正是通过长久的与各种颜色、各种硬度、各种结构的石头接触,从事渔猎的史前人类才会最早辨认出具有光泽和温润特性的玉料。这才有了红山先民大量采用玉料制作玉器和使用玉器,从而在今天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红山玉器瑰宝。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玉器的制作工艺常见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琢磨、切割成材、压地隐起、钻孔、抛光等工艺。玉器的制作工艺也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新石器时代南方良渚文化玉器材料较硬,一般采用“软玉法”工艺,擅长剔地浅浮雕的技法特点。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以软玉为主,在制作玉器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切割成材技术,使要加工的玉料初步具备所要加工器形的模样。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大多经过抛光,不会添加过多的装饰。多是采用瓦沟纹,沿着器体本身琢刻出斜沟槽形成饰纹,因而不会有太大的深浅对比。据考证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已经采用砣具进行打磨,红山文化的玉器钻孔也多采用双面对钻或单面牛鼻穿斜钻,也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巫术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礼制文明与礼玉习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礼制的“礼”据说本义便是用器物盛玉奉献给神灵,以此企盼神灵的庇佑。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向人们展现了由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组成的建在山头之上的巨型祭祀群遗址。其中红山文化祭坛被认为是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礼仪中心。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出土了许多伴随墓主人身边的随葬玉。这些墓葬主人生前应该是氏族部落中有一定地位,或者为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死后被当作神灵一样供奉的特殊人物。人墓与神坛的合一,因而可以预测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也被赋予了神坛的地位。礼尚往来,人们在祈求神灵、祖先的庇护时,愿意拿出最好的东西加以贡献。玉有温润的感官,有透彻绚丽的颜色,较之史前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木、石材料,玉无疑是人类可以奉献的最珍贵礼物。精挑细选的玉料,加上细致雕琢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玉器,在史前是人类向神灵、祖先祈求庇护的媒介,在今天玉器依然被中华民族视为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典型玉器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精美玉器,制作造型独具地域环境与时代特点。其中玉龙、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玉器并称为红山文化三大典型代表性玉器种类。目前红山文化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完整的人形玉,出土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下面主要对这些红山文化典型玉器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勾云形玉器

勾云形玉器既是红山文化中出土数量最多的玉器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种类中可以与龙形玉器并肩重要的玉器器形。勾云形玉器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莫测的含义,激发着人们探求的欲望。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著名考古学家、玉器专家刘国祥先生将勾云形玉器分为五型①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第5期。。但是这五型玉器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在勾云形玉器的中部都会有镂空的勾云形卷角,器体背面或者器体上部会有钻孔,器体外侧有向外卷曲的卷角,器体上下边缘有向外的延伸的凸起。有学者认为这五类勾云形玉器在形制上或许存在着原生形和衍生形之间的内在演化与联系②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考古》1998年第5期。。至于勾云形玉器的用途众说纷纭,在此简要列举几例:1.作为财富的象征而存在的高贵装饰物;2.代表鸟神,红山文化先民崇鸟礼俗的产物;3.沟通巫师与天和祖先的媒介;4.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二)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玉箍形器”“马蹄状玉箍”“箍形玉”,大多是从该类型玉器被猜测的束发功能考虑命名。红山文化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依照玉器形态将其命名为“斜口筒形玉器”。③蒋卫东:《斜口筒形玉器非龟壳说》,《文物》2014年第8期。斜口筒形玉器具有造型简单,没有任何装饰,上下贯通,上宽下窄,上端斜坡,下端平整,器体表面有穿孔(部分也没有),器体整体呈扁圆筒状的造型特点。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具有典型性的玉器,目前在其他文化的考古中并没有发现有类似的玉器类型。因而学界对斜口筒形玉器其功能和意义的研究也更加艰难,呈现各言其说的论断,并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在此简要列举几种典型性说法以便读者自己做出论断:1.根据一些斜口筒形玉器出土时发现在墓主人头骨下方,做出为束发佩戴的王冠的论断;2.根据斜口陶器的研究,因为二者形态的相似而做出作为盛放器皿的论断;3.从原始宗教、祭祀出发做出的人与天和祖先沟通媒介的通天神器论断。

(三)龙形玉器

龙形玉器的出现对于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研究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资料显示红山文化龙形玉器分为两种:玦形龙玉器和C形龙玉器。玦形龙目前已知征集和出土的数量为13件,其中内蒙古5件、辽宁8件。玦形龙的头部像猪首(也有说像熊首),首尾相接如环,整体看来像是未发育蜷缩在子宫中的婴儿。C形龙较玦形龙身体更长且头部明显较小,首尾不相接像是椭圆形的缺口手镯。两种玉龙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似点,如二者都是采用青绿色软玉玉料,都做蜷缩状,都在背部穿孔用于系挂,头部都采用刻线的处理方式等。龙形玉器和红山文化出土的鸟形玉器、龟形玉器不同,在自然界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原型,对于其起源与意义的探究正是对中华龙文化起源与演化的探索。

(四)人形玉器

红山文化唯一一件完整的人形玉器出土于2002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玉人正面和侧面采用阴刻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双手张开扑于胸前,双腿并立,双脚斜立,双目微闭,面带严肃气息的人物形象。玉人的背面和大多数的红山文化玉器一样采用平素面的处理手法。从雕刻技术上来看,重点放在了玉人面部五官的表现,但是整体还是采用较为简略的处理手法。玉人的比例看起来不是很协调,或许从其斜立的双脚可以看出玉人其实要表现的是跪立祷告的姿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玉人代表的是萨满祖先的雕像,这与东北地区流传的萨满文化和萨满教的起源形成了某种联系和贴合。

结 语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起源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考古可见的红山文化玉器所表现出的工艺、造型等与其他同时期的玉器不同的特征,可以说都与西辽河流域独特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古玉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对红山文化玉器从地域环境视角的解读,不仅仅只是针对玉器的研究,更是对北方民族甚至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一隅的窥探。对于了解中国史前玉的发展和以玉为礼的中华民族礼制形成,甚至中国人的民族特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红山玉器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红山荞麦看木森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辽上京遗址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西汉玉器的鉴定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