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艺术歌曲中“艺术”一词的理解

2020-12-02 03:41秦莉萍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意图旋律

秦莉萍

引 言

以前,停留在欣赏层面的我,以为“艺术歌曲”这个词很好理解。但是转念一想,歌曲不就是艺术的一种么?为什么用一个大类修饰一个小类?这就好比“鸡蛋黄”,说的是鸡蛋中的蛋黄,如果颠倒过来变成“黄鸡蛋”,就完全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暗示着还有其他颜色的鸡蛋。所以,这里的“艺术”一词必然有别的解释,关系着对艺术歌曲整体的审美方向和价值评判。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艺术歌曲”这一概念非常抽象模糊——艺术歌曲到底比歌曲艺术在哪?甚至于很多专业的音乐研究者,都要针对其内涵,认真的坐下来讨论几番。但不可否认,即便是这样一个暧昧不清的概念范畴下,艺术歌曲,仍然是专业音乐院校师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教授内容。

一、从西方“艺术歌曲”角度看“艺术”

“艺术歌曲”的德文是“Lied”,是“歌曲”的意思,即抒情歌曲;而法文则是“chanson”,就是我们说的“香颂”,就是歌曲的意思;俄语是“р о м а н с”,抒情歌曲。艺术歌曲最早来源于德奥的宴会歌曲和劳动歌曲,后来,德国作曲家舒伯特正式确立了艺术歌曲这种形式,并在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手中达到辉煌的顶峰。

(一)从西方对“艺术歌曲”的定义中探求对“艺术”的理解

前面所说德语、法语、俄语的叫法,其意义就是歌曲之意,那为何叫做“艺术歌曲”?想必也是有一番演变。

起初,艺术歌曲,依然和通俗歌曲以及乡村民谣一样,泛称为歌曲。但后来,随着歌曲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区别于某些群里流传,或集体咏唱的通俗歌曲、乡村民谣,才将那些专业创作、独立个体表演的独唱歌曲,称为“艺术歌曲”,德语称作:Kunst Lieder;英语中叫做:Art song,且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新格罗夫音乐辞典》正是如此定义艺术歌曲(Art song):A song of serious artistic purpose written by a professional composer, as opposed to a folk song. The term is more often applied to solo than to polyphonic songs and embraces the 19th-century lied and melodie.翻译过来即“与于民谣相对,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且具有严肃艺术意图的歌曲。相对于复调歌曲而言,这一术语更常用于独唱,包括19 世纪的lied、melodie(歌曲)”。根据以上西方对“艺术歌曲”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当song被冠以art 修饰时,art 便成了具有标志性的区别标准。

我们从英语语法角度来看待上面这一串英文解释:A song 有三组用来修饰它的词——serious artistic purpose,written by a professional composer ,opposed to a folk song ——其中A of B 即B 的A,是直接修饰说明A 的;后边是修饰性定语,地位次之;而逗号后的as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是用来补充说明主句的,地位又次之。

而art song 中的art,在《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的解释就应该对应到serious artistic purpose 这一直接修饰song 的词组,即“严肃艺术意图”。那么我们只要针对“严肃艺术意图”加以研究,便能得出艺术歌曲到底“艺术”在哪。

(二)“严肃艺术意图”与“非艺术意图”

“严肃艺术意图”这一翻译是一种直译。Serious在英语中有强调的意味:我们严肃的时候就会认真、专注于眼前事物,强调的是眼前的事物,即serious 后的内容。所以想解释“严肃艺术意图”,就必须搞明白“艺术意图”的对立面“非艺术意图”。

“非艺术意图”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即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因素不是艺术,而是其他,例如社会功能需求、政治因素,或宗教制约、市场炒作等等。总之非艺术意图就是身不由己,完全、或大部分受到外界干扰和制约,而不能自由的自我表达出自身的艺术追求。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约束和摆脱约束的划分呢?看似只是表面上的类别划分,但其真正原因是深层次的人们思想的解放。歌曲反应的是社会现实,歌曲产生了新的形式和甚至有了定义时,必然是因为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在结构上产生了深刻变革。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人们的思想愈加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的浪漫主义者企图摆脱一切束缚。

在1814 年舒伯特成功的根据歌德诗篇谱写出《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之时,艺术歌曲才真正诞生。舒伯特一生经济窘困,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他追求自由——没有依附于贵族,没有谋得某一团体中的公职,也没有为教会工作。而是作为一个职业音乐家,为了自己的生计不断的进行音乐创作,作曲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本。和他同时期的许多其他职业音乐艺术家也是同样如此,他们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不断地挣脱各种束缚限制,逐渐获得经济独立,换得独立的社会地位。如此这般挣扎演变,才有了后人所说的“严肃艺术意图”。

(三)西方“艺术歌曲”的“艺术”代表了自我个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些艺术造诣颇高的音乐家们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理想,舍弃了从其他渠道得到的资助和供养,同时也挣脱了这些束缚的枷锁、不再为他们服务,得以用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音乐自由抒发内心的情绪。这样的艺术意图就很严肃——非功利性的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地进行研究学习,以创作出自己更满意的、更能表达内心的音乐。可以说“艺术歌曲”中的“艺术”代表了音乐家自己,而艺术歌曲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淋漓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是否具有个性。

因此,综合以上叙述,从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到现在,西方的“艺术歌曲”所强调的“艺术”,并非我们普遍以为的“艺术水平”。所以通俗歌曲抑或宗教歌曲、民谣等等并非不艺术,此“艺术”非彼“艺术”,故而我们开始提到的疑问“艺术歌曲到底艺术在哪”似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

二、从中国文化角度看“艺术歌曲”中的“艺术”

以上讨论,是在西方历史环境背景下,所得到艺术歌曲中“艺术”一词的解释。但是说到底,中西方文化语境——传统文学文化、汉语文字发音、社会发展背景——差异甚远,作为西方舶来品的“艺术歌曲”到了中国必定有一番入乡随俗般的改变。因此,“艺术歌曲”中的“艺术”一词也会随之而变。

(一)“艺术歌曲”在中国生根之初的“意境美”

艺术歌曲在中国开始发轫是在1920 年,青主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便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借鉴西方的声乐体裁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当时,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城市中的市民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个性逐渐得到解放。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赵元任的《将我如何不想他》这类的艺术歌曲收到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的关注和青睐。可无论是青主依照古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或是赵元任依据新诗谱写的艺术歌曲,都离不开诗词,尽管这两种诗词的年代背景和创作手法相差甚远。那么,古诗和新诗,又有什么相通的特点呢?我们不妨选取《我住长江头》和《将我如何不想他》中的几句来稍作分析。

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借用长江水日日夜夜不断流淌,道出了缠绵悱恻的思念。现代诗人刘半农则利用几处景色描写“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带出了触景生情的思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借用了“意象”,这是作者或看到或想到的形象;在这些意象中,无论是长江水还是枯树野火残霞,都有寄寓着作者的思念之情,具有了深层次的“意境”,只不过可能前者刚好在长江边,后者偏爱晚霞多一点。这种借用“意象”表达“意境”的方式应该说是我们国家传统诗词的最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所以有“诗贵意境。词贵意象”的说法,由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新诗也不例外。

那么从西方传播过来的艺术歌曲,在中国生根之初便带有了中国独特而典型的古诗词文化的“意境美”。将那些不具意识,或本无美感的事物——一朵花、一粒沙、一抹尘埃,甚至一片抽象静止的墨色,都被作者倾注了感情,化腐朽为神奇,像人一样生动了起来。

因此,如果说诗歌是“像歌一样美的诗”,那么艺术歌曲在中国人眼里一定是“像诗一样美的歌”。因为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会不会力挺西方人的自我个性不敢断言,但是“像诗一样美”绝对是艺术歌曲在中国的硬性标准,或者说是在中国评判任何一种歌曲好坏时都会不自觉的附上这样的标准。

(二)同时期颇具艺术歌曲之风的《送别》——“旋律美”

和以上两首艺术歌曲同时期的另一种歌曲题材,学堂乐歌,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应运而生。作为突出代表,李叔同的《送别》是必须一提的。可能懂行的人会觉得,这首歌不应与艺术歌曲相提并论,

严格来说,这只是一首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曲调来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个母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首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才会被传唱至今,成为现代音乐的经典。这首填词歌成功的原因并不难理解。

第一点,即李叔同所填的词,字字句句精心雕琢,具有古诗词般的深远意境,又与歌曲的曲调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丝毫觉察不到这是一首外国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无一不如诗词一般合辄押韵,其中意象无一不令人感慨万千。即使这首歌的旋律不是李叔同原创,也是一首好歌。这一点论证了上面说的“意境美”是国内人们评判一首歌好坏的首要标准。

第二点,凡是能口口传唱的歌曲其旋律必然好听,且和歌词一样朗朗上口。这便是旋律美。从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发展来看,中国是一个旋律艺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在这样的旋律艺术传统下滋养着的中国人,定然对一首歌的旋律审美有着很高的期待。而《送别》在事实上符合了这种期待,所以中国人才会很买账。这一点套用到中国的艺术歌曲中,也是适用。

其实类似《送别》一类歌曲,已经非常接近艺术歌曲范畴。之所以还不是艺术歌曲,我认为首先旋律不是原创,其次即这类歌不是有“严肃艺术意图”的歌曲,即上一章提到的音乐家自我体验、自我个性,不是非功利性的自由表达心声,而是为那个时代的学校唱歌课而作,为特定的群体而作。

(三)以汉语演唱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以及伴奏处理

汉语有着千年历史,其发音与西方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等差别相去甚远。中国传统戏曲中有着“依字行腔”和“以意行腔”的说法,意思就是,唱一句话时应如何咬字、以何种腔调去表现,要根据这句词中字的组合和整体意境去进行处理。

作曲家在创作时也要考虑会不会出现“倒字”现象,因为这种“倒字”现象会模糊甚至削弱了艺术歌曲本该有意境美和旋律美。

至于伴奏方面,虽西方传统使用钢琴进行伴奏,但在中国,钢琴演奏艺术起步较晚,到如今,艺术歌曲的伴奏已经可以使用管弦乐队甚至民族乐队来演绎。只是是否恰当要看歌曲的内涵是否支持,演唱者的处理和配器是否细腻考究。

之所以会把独特的汉语唱腔和伴奏单独拿出来阐述,是因为两者都是为艺术歌曲中的“意境美”和“旋律美”服务的。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其关系可见下图总结。

艺术歌曲中的“艺术”一词,是建立在自我个性和意境美、旋律美的基础上,附加讲究的声乐行腔技巧和与人声完美融合的伴奏,会让艺术歌曲更加光芒万丈,成为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意图旋律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给你的信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