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箱的张氏用法》之继续说

2020-12-02 13:30张忆
蜜蜂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氏蜂王蜂箱

张忆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625000)

尊敬的《蜜蜂杂志》编辑部:

我是在《蜜蜂杂志》2015年第5期和第8期上分别登载过《GN箱的张氏用法》及“问与答”的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忆,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在养蜂生涯中也是龚教授的学生。

龚教授逝世的噩耗传来之后,我及家人及时赶到他家中悼念。当时,我们感到万分悲痛!龚老师是一位品行端正、品德高尚、十分敬业的好老师。他既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也是我们家人的好朋友。他的逝世,我们不但失去了一位尊师,同时,蜂友们及养蜂爱好者也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1996年,我家飞来了1群蜜蜂,从此就与蜜蜂接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也不知怎么弄,就随便用几块木板钉了1个箱子,钻几个孔就将蜜蜂赶进去,开始了蜜蜂的饲养。之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了龚老师,他十分热情,我向他说明家里飞来了1群蜜蜂及饲养现状,第二天,龚老师就带上他们夫妇发明的GN式蜂箱帮助我过了箱,从此,我就用上了GN式蜂箱饲养蜜蜂,并接受了龚教授的技术指导。

之后,自己操作连续饲养多年。当时,住家周边有一些农田、菜地,蜂群离蜜源较近,蜜源丰盛,获得过好的收成。但蜂群始终养不强,群势不大,同时还容易出现病害。后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度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中蜂群周边蜜源变得十分稀缺,同时在饲养和管理方法上又没有新的突破,病害更加频繁,效果十分不佳,只有人工、物料和身心的投入,因此中途就停养了几年。但自己已与蜜蜂结缘,始终不甘心就此放下。后搬了一次家,离山较近一些,经观察,有一些小蜜源,所以,又唤起了我重新养蜂的念头,于是,又重新购买蜂种,重操就业。起初,仍按原来的思维模式进行饲养和管理,仍是不理想,蜂群还是经常产生烂子和其他毛病,仍是不强盛,也找不出原因。之后,经过反复思考、反复观察,结合野生蜜蜂布巢(下小上大,成“U”字型)、蜂巢通风透气好的习性,干脆放弃了原来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反复实践,增加箱体或减少箱体,并在大盖上一角开一10 cm见方的孔,增强箱体内的空气循环和流动性,且针对蜂群的强弱,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饲养和管理方式,这样,蜂群才逐渐强盛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用GN式蜂箱多箱体饲养中蜂的分区、春繁、越夏、秋繁、越冬管理、烂子病的观察及治疗、就地分蜂等饲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越冬外,蜂群基本保持强盛状态。

技术形成后,我主动与龚教授交流近期的养蜂情况和体会,龚教授也多次到现场观察,将他在雅安培训的部分学员带到现场观看。后来,龚教授认为这些经验和方法很有价值,值得向全国推广,应该在《蜜蜂杂志》上发表,让全国使用GN蜂箱的蜂友及养蜂爱好者享受这一新的技术成果。但我不想这样张扬,只想自己把蜂养好就行了。后经龚教授多次、反复做思想工作,我也表示赞同。龚教授说:为了显示其特点,就叫《GN式蜂箱张氏养蜂法》,所以蜂友们才在《蜜蜂杂志》2015年第5期、第8期上见到了关于《GN箱的张氏用法》及“问与答”的(实用技术简介)。之后,我在此基础上,又对养蜂管理过程及其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文字汇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

2016年5月,受浙江省淳安县畜牧局、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方勐鸽先生的诚挚邀请,我在淳安县千岛湖斋堂村对近100名养蜂爱好者进行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的培训,受到了好评。

在《蜜蜂杂志》2015年第5期《GN箱的张氏用法》一文中,我提出分区管理的概念,即将蜂群分为抚育区和贮蜜区。根据蜂群强弱情况,抚育区可以由单独的巢箱组成或由巢箱和第一继箱组成并加平面隔王板,隔王板之上的所有继箱都为贮蜜区。当初想,这样分区以后,就可以不管或少去管理蜂群了,在抚育区内由蜂王自己去管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所以,在杂志上出现了“懒式管理蜂巢”的说法。当时,按分区管理布巢后,有一段时间就没有去检查、管理蜂群,但是始终有点不放心,同时也怀着一种好奇心,想看看效果如何,于是就决定对蜂群进行1次检查。到现场时,在巢门外观察发现有些蜂群蜜蜂出工积极性不高,检查后发现是出了新王,老王的尸体掉在箱底上,蜂群没有以前那么强壮了。当时判断,是久了没有去管理,新王出来后又出不去交不上尾,所以就出现了断子、垮群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时,就应及时放新王出去交尾)。经过这次教训后,我就放弃了原来“不管或少管”、“懒”的想法,一有时间就到蜂群周边去观察。有一天中午刚到蜂群边,就发现有1群蜂不正常,大量的蜜蜂向巢门外涌出,出现了分蜂。待蜂群安静了一段时间后,经检查发现是已有成熟王台。判断是老王感受到新王的信息想带着蜂群分蜂,但由于有巢门隔王片,蜂王出不去,所以分蜂失败。

由此,自己也在反思,这种分区布巢之后,绝对不能一懒了之,放手让蜂王去“自治”管理是不行的。尤其是强群,大流蜜期,也是大量繁育期和分蜂高发期。这时如果蜂王对抚育区内检查不仔细,又长时间不去人工管理,就会产生新的王台,出现前面提到的2种情况。如果经常出现这2种情况,对蜂群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尽管实行分区管理,为了使蜂群随时处于正常状态,还是要定时进行人工检查、管理。后来我的做法是:一般7~10 d最长不超过12 d必须检查1次。例行检查后,上述的2种情况基本没有再度出现。所以,2016年5月,我在千岛湖培训时就没有提及“懒式”这个概念。

检查时,只要是产卵王较年轻且产卵又正常,发现新王台就人为地把它破坏掉;如果需要换王,就将王台留在抚育区。如果是双箱体抚育区,在抚育区内的巢箱上再加1张平面隔王板将王台留在巢箱内,将老王调入第一继箱(还是在抚育区内);如果只有巢箱作为抚育区的,将王台直接留在巢箱即可,将老王调入“塘区”。待新王出来交尾成功产子后,将老王留着当储备王或将老王淘汰掉。

“懒式管理蜂巢”实质上不是“懒”,只是布巢理念上发生了改变。要想把蜂群养强盛,其管理过程还是不能缺少的。

分区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虽然前期处于摸索阶段出了一点小偏差。但出现偏差或一些小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热爱它、不放弃,努力探索,总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我的最终处理方法是——定期检查。

这种分区布巢的管理方式,我认为至少有三大好处:

好处一:扩大了蜂王活动空间,不易产生伤热烂子。这种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一是增强了抚育区的空气流动性,再加之在大盖上又开了空,整个箱体内空气流动性更好;二是蜂王可以在2个箱体内活动,尤其是繁育期,可增加幼蜂的出产量。由此,这种布巢方式不易产生伤热烂子,强群会更加强盛,一般群势会越来越强。

好处二:子脾丰满。在抚育区内基本上能保证是整版封盖子脾。也就是说,将抚育区与贮蜜区分开后,抚育区内蜂王在频繁活动,蜂蜜基本上不会放在抚育区,或有也是少量,至少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糖压子。当然也免不了有少量的糖子混合脾,但绝对比糖脾、子脾混合在一起效果好得多。

好处三:摇蜜不伤子。摇蜜时,只需将贮蜜区内的脾取出摇蜜即可,根本就不会动抚育区内的蜂脾。这样既不会损伤幼虫、幼蜂,又可以保护蜂王的安全。

上述,一是对龚教授的缅怀;二是自己养蜂的简单经历和对“懒式管理蜂巢”的一些新的认识。当然,这也只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蜂友见谅。如机会合适,我愿将《GN式蜂箱张氏养蜂法》的后续与大家分享。

猜你喜欢
张氏蜂王蜂箱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蜂箱的合理选择及注意事项
环保蜂箱设计
权力至上的蜂王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悬崖上的蜂箱
蜂王入群
蛰伏为王
蛰伏为王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