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在校生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20-12-02 11:50黄苗陈莉萍郝玉娇甘腾飞石筱岚
医药前沿 2020年16期
关键词:在校生受访者态度

黄苗 陈莉萍 郝玉娇 甘腾飞 石筱岚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 400016)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诊疗技术及医疗保障的完善使得临床血液使用需求相对增加[1],但相应采供血量的增长却非常缓慢,很多地区出现了季节性供血紧张的情况[2],据统计我国用血量以每年10% ~15% 的速度递增,但是献血率仅有0.84%[3],远不足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大学生青春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无疑是无偿献血的优势群体,尤其是医学专业在校生[4]。但有研究指出无偿献血及用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热情[4-5]。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高校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无偿献血工作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2019 年6 月—7 月某高校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于2019 年6 月选取行问卷调查后未进行过无偿献血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虑家庭背景,文化,年级等因素,采取主观抽样法有代表性的学生8 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大学生无偿献血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文献回顾并参考专家意见自制,经课题组研究讨论并行预调查后修改完善形成正式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献血史等);无偿献血相关因素(献血态度,途径,影响因素等)。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由研究者结合文献经课题组多次讨论修改而成,于正式访谈开始前选取1例研究对象作预初访谈,并将语音成文,共同反复阅读、分析、提炼主题,并请访谈者进行核对,以此检验效度。主要包括以下问题:您选择不去献血的原因是什么,您对无偿献血的态度是什么,您的家人对您献血持何种态度等。

1.2.2 调查方法 釆用问卷星形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研究者最后汇总和统计问卷并剔除不符要求的问卷,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7份,无效问卷3份(前后矛盾,缺项≥3,中途放弃作答)。研究者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8名护理专业在校生进行访谈,每例访谈20 ~30min,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

1.3 统计方法

SSPS22.0 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对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特征人群无偿献血参与率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访谈资料及时转录,通过反复阅读、分析、反思,采用Nvivo8.0 对文本进行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共纳入研究对象97 名,其中37 例男生(38.1%),60 例女生(61.9%);中低年级(大二及以下)18 名(18.60%),高年级(大三及以上)79 名(81.40%);城镇地区32 名(32.3%),农村地区65 名(65.7%), 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有28 名(28.3%)。有过献血经历31 名(31.96%),其中有献血经历的研究对象中,12.4% 参与过2 次及以上,19.6% 仅参与过1 次献血;无献血经历66 名(68.04%),其中无献血经历的研究对象中,32% 对并不打算参与无偿献血,36.1% 虽未参与过无偿献血,但对无偿献血持积极态度,并表示愿意参与。共访谈8 例护理专业无献血经历在校生,年龄为18 ~22 岁,男生3 名,女生5 名,中低年级4 名,高年级4 名。

2.2 护理专业在校生不同特征人群献血行为调查结果

97 名研究对象无偿献血参与率为31.96%,无偿献血参与率在对献血影响健康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χ2=24.89,P <0.01),但在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家人对献血态度之间差异不明显。超过一半(86.6%)的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渠道了解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有27.8% 的研究对象认为多种因素影响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其中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献血者身体因素(75.1%),包括近视、贫血、体重不达标等;心理因素(57.8%),包括晕针、怕痛、晕血等;献血环境(49.4%),如排队太久;工作人员态度(28.8%),如不耐烦、态度恶劣等。

2.3 护理专业在校生无偿献血影响因素访谈分析结果

研究者将受访者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及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中萃取出 3 个主要概念,分述如下:

2.3.1 相关单位对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不够 ①对无偿献血认识误区:虽然均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但仍有受访者缺乏献血知识,甚至对无偿献血存在错误认识,“据说打耳洞一年内好像不能献血”,“还有好像献血会不会得低血压啊。”②无偿献血宣传渠道单一:通过访谈了解到受访者大都通过校内微信群或辅导员通知了解无偿献血活动开展时间、地点等,部分受访者对无偿献血持积极态度但却未留意无偿献血活动的宣传,“我挺想去献血的,但是找不到献血车……(失落感)”,“……我很少在报纸上或者杂志上看到过宣传无偿献血的地方。”

2.3.2 部分护理专业在校生对无偿献血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 很大一部分受访大学生认为献血站的基础设施存在卫生方面的安全隐患,且对血液使用透明化也表示持怀疑态度。“我觉得使用那些针头有点不卫生,怕感染疾病”,“网上经常曝光好多人献血之后就感染HIV 了,不知道是不是献血前(献血站)没有做好检查”,“我还看到过有人把无偿献的血高价拿去卖的新闻”。

2.3.3 受访者个人因素影响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①身体因素:有受访者表示,体重问题以及自身疾病影响其参与无偿献血。“我已经做好去献血的准备了,但由于体重不达标而未能献血”,“有一次学校里来了献血车,但当时我感冒很严重就没有去,等感冒好了,车也走了(笑)”。②心理因素:也有受访者由于害怕疼痛及晕血晕针等情况而未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被吓到了,献得又多,针头又很粗,还很痛”,“我一看到血就晕,而且还晕针,实在是无法献血(无奈)。

3. 讨论

3.1 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专业在校生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在本研究中,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面貌、家人对献血态度人群之间,献血率无明显差异,这与国内吕香娟[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献血认识主要是从“知识- 态度- 行为” 层面对潜在献血人群产生影响,与研究者自身因素关系不大有关,而对献血行为的认识、认识中存在的误区才是影响在校生参与无偿献血的重要因素[6]。在质性访谈部分,部分访谈对象指出,个人的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是阻碍其参与无偿献血的重要因素。由于专业特殊性,护生对献血环境,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知识水平,服务态度等会有更多的关注,对献血过程的过度关注也使其更为谨慎和敏感,这提醒献血服务的工作人员应注意疏导献血者的焦虑情绪,为其营造舒适的献血环境。护理在校生有很大比例上都是女生,由于其生理特殊原因以及心理上恐惧、紧张等特点导致其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无偿献血中,因此在献血前应更多关注女性生理及心理健康,在校大学生也应注重其个人体质的锻炼,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此外有研究指出,年龄大于25 岁[7]、社会责任感、受教育程度[8]等与献血率存在密切联系。

3.2 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认识影响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率

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认识是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的重要基础,在本研究中,有32.9%的研究对象认为无偿献血不利于身体健康,在访谈中也有诸如“打耳洞不能献血”、“献血会导致低血压”等错误认知,有研究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校大学生献血率的调查得知,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熟知率为9% ~83.6% 不等,而在我国四川地区,在校大学生对献血的认识率为60.67% ~91.27% 不等,指出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认识得越充分,其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越高。而与针对献血认知的研究发现医学专业在校生对献血相关知识的认识要远远优于非医学专业,且父母职业为医学相关的孩子对无偿献血认识较非医学背景家庭出生的孩子会更为深刻。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在校生对无偿献血认识中仍存在较多误区,这提醒学校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应注意知识拓展,适当在专业知识中增添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以补充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3.3 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无偿献血的管理及宣传

在访谈部分,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血液使用的不信任,这也是影响其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重要因素,建议相关机构建立血液管理追溯系统,使血液管理过程“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 也是,真正做到让在校大学生相信自己的爱心不会被用来谋取私利,增强大学生对献血机构的信任感。同时管理机构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激发潜在献血者参与无偿献血的可能。提高无偿献血参与度的关键在于扩大宣传,丰富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识,纠正认识误区,真正做到知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9]。此外,适当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精神奖励结合物质奖励鼓励学生参加无偿献血,激发其内在参与的积极性及自我价值感。

4. 小结

综上,影响护理专业在校生参与无偿献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个人因素(身体、心理)占主要方面;护理专业在校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仍十分欠缺,除加大宣传力度外,管理机构还应规范各个献血环节,提高工作人员的采血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增强献血者安全感和信任感。国外有研究提出种族差异性对无偿献血参与的影响,本研究由于地区及样本局限性,并未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等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在后期研究中进行多中心及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在校生受访者态度
数说高教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山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在籍学习证明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