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12-02 07:22朱彦先何治亮张殿伟张树林孙自明
石油实验地质 2020年6期
关键词:寒武白云岩岩层

朱彦先,何 生,何治亮,张殿伟,张树林,孙自明,陶 泽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728;3.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据统计,世界上45%的天然气和11%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在含蒸发盐盆地中,如墨西哥湾、波斯湾、北海、巴西东南沿海、非洲西部海域等[1-4]。在中国13个主要含油气盆地中,四川盆地东部、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江汉盆地在与含膏盐层系相关的油气勘探领域发现多个中、大型油气田[5]。四川盆地东南部(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广泛分布[6-8],该区多口深层探井均钻遇较大厚度的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岩性主要为石膏岩和膏质白云岩。川东南地区为低陡褶皱构造发育区,构造变形机制较复杂,研究区面积较大,钻遇中—下寒武统膏岩层钻井少,地震测线相对稀疏,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可能是深层新的勘探领域。前人利用部分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川东南部分地区的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厚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1,6,9],研究表明,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的分布特征与膏岩下油气藏存在紧密联系[9-14]。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丰富了钻井和地震资料,为进一步深化该区膏岩层系(龙王庙组—高台组)分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通过对新钻井资料的膏岩层系岩性统计和地震剖面响应分析,研究了川东南地区膏岩层系的岩性和纵向变化特征,通过井—震结合更详细地刻画了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并通过解释低陡构造带不同构造变形程度的膏岩层系构造特征,分析了该区构造挤压作用对膏岩层系厚度和平面分布特征的影响。

1 地质概况

川东南地区即四川盆地东南部,北起北碚,西至荣昌—宜宾地区,南至长宁—古蔺地区,东达重庆—綦江地区;构造位置为夹持在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之间的川南低陡褶皱带,其北侧为川中隆起带和川东高陡褶皱带,南侧为黔北断褶带,东侧为湘鄂西褶皱带(图1)。四川盆地东南部构造样式以隔挡式褶皱为主,整体表现为一系列紧闭背斜和宽缓向斜相间排列,其中背斜核部普遍出露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向斜核部出露中—上侏罗统沙溪庙组和蓬莱组[15]。四川盆地东南部华蓥山断裂和齐岳山断裂为对倾状同沉积断裂[16],华蓥山断裂倾向为南东向,齐岳山断裂倾向为北西向。川东南地区主要分为永川帚状断褶带、华蓥山南断褶带和泸州—赤水构造叠加带。永川帚状断褶带构造变形强,背斜倾角大,整体上呈帚状分布,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多发育大断距逆断层,断层和背斜走向一致;华蓥山南断褶带地区背斜倾角较大,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断层多,断层走向不一致;泸州—赤水构造叠加带中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背斜倾角相对平缓,多条背斜走向近北西—南东向,少数背斜近东—西向,发育小断距逆断层。低陡褶皱带多于燕山中—晚期形成,喜马拉雅期川东南低陡褶皱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17-20]。加里东期川东南呈现“两隆夹一凹”古地貌,“两隆”为华蓥山断裂西侧低隆和齐岳山断裂东侧低隆,“一凹”位于两断裂带之间,该构造—沉积格局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沉积创造了有利条件[21]。四川盆地下组合为上震旦统—上志留统,进一步被细分为3套生储盖组合,自下而上岩性地层单位见图2,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主要为龙王庙组—高台组,洗象池群底部仅在局部地区发育膏质白云岩或膏质粉砂岩薄夹层。

图1 川东南地区构造纲要及井位、二维地震剖面位置Fig.1 Structure outline map of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loc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 sections

2 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岩性特征

2.1 钻井资料岩性统计

前人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南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隆与齐岳山断裂东侧低隆之间,川东与川南邻区钻井亦钻遇较薄的膏岩层系[5,10]。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和高台组为膏岩层系,广泛发育石膏岩(膏盐岩),主要由海水蒸发浓缩后的高盐度卤水累积沉淀形成,也有一些陆相碎屑沉积物的易溶盐类贡献[22-23]。研究区内钻遇龙王庙组和高台组膏岩层系的钻井有阳深2井、阳1井、丁山1井、林1井、座3井(临近研究区)等5口钻井,研究所需的邻区钻遇膏岩层系的钻井有太和1井、合探1井、合12井、荷深1井、自深1井和塔探1井等6口钻井。

膏岩层系中的盐类以硫酸盐类沉积为主,卤化物类含量很少,偶见石盐沉积,钾盐和杂卤石沉积物罕见。根据川东南及邻区多口井钻遇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的岩性统计,将膏岩层系中与膏盐和含膏有关的岩性划分为2大类(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和6小类(石膏岩、白云质石膏岩、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含膏石盐岩和膏质砂(泥)岩)(表1)。石膏岩沉积的颜色主要呈浅红色;石膏常与白云岩相伴生,形成白云质石膏岩、膏质白云岩和含膏白云岩,颜色主要呈浅红色、白色、灰色等;偶见石膏与石盐和砂(泥)岩相伴生,形成含膏石盐岩和膏质砂(泥)岩,颜色主要呈白色和灰白色。

图2 川东南地区下组合地层柱状图Fig.2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lower assemblage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表1 川东南及邻区中—下寒武统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岩性统计Table 1 Lithologies of Middle-Lower Cambrian gypsum rocks, gypsiferous and gypsum-bearing rock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由表1可知,川东南地区和邻区钻遇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和高台组石膏岩的单层厚度介于0.5~44 m,累计厚度介于7~97 m;石膏岩岩性致密,多为块状,主要由石膏和硬石膏组成,可见玉髓、黄铁矿等,石膏具结晶结构,可见韵律条带[24];川东南地区和邻区白云质石膏岩发育厚度小,在阳1井、太和1井、荷深1井和塔探1井见有少量的白云质石膏岩,层数为2~4层,阳1井累计厚度最大,仅为17 m;膏质白云岩相对最发育,阳深2井、阳1井、丁山1井、林1井、座3井、太和1井、合12井、自深1井和塔探1井等均钻遇膏质白云岩,单层厚度介于0.8~32 m,累计厚度介于1~129.5 m;含膏白云岩在研究区钻井中少见,在阳深2井、阳1井、丁山1井和太和1井见1~5层,单层厚度介于1~6 m;含膏石盐岩仅在塔探1井发育1层,厚度11 m;膏质砂(泥)岩类仅在阳深2井和太和1井发现1~2层,单层厚度为1 m。

由于早—中寒武世川东南与川东地区古地貌为“两隆夹一凹”,阳深2井、阳1井、丁山1井、林1井、座3井和太和1井位于凹陷内,其龙王庙组—高台组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占地层厚度的19.53%~28.95%;而合探1井、合12井、荷深1井、自深1井、塔探1井位于近凹陷外侧,其龙王庙组—高台组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占地层厚度的百分比减少至1.75%~18.64%;对比发现,凹陷内钻井的龙王庙组—高台组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占地层厚度的百分比明显大于凹陷外侧钻井(图3)。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高台组膏岩层系中非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和相对较少的灰岩及碎屑岩。

2.2 膏岩层系纵向分布特征

川东南地区寒武纪主要有2个膏岩层系发育期,即早寒武世龙王庙组沉积期和中寒武世高台组沉积期,晚寒武世洗象池群沉积期仅发育很少的含膏岩层。根据录井岩性统计绘制的川东南地区连井剖面(图4)显示,龙王庙组为一套海相含膏碳酸盐岩层系,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夹有石膏岩、白云质石膏岩和相对较少的石灰岩及砂泥岩;白云岩包括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砂质白云岩、泥质与含泥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其中膏质白云岩相对较发育;连井剖面显示龙王庙组石膏岩类地层在座3井、阳深2井、阳1井、林1井和丁山1井均较发育,常见于龙王庙组中上部,累计厚度占龙王庙组地层厚度的11.36%~40.28%,从座3井至丁山1井,龙王庙组石膏岩类地层累计厚度逐渐减小;石灰岩在龙王庙组均有发育,座3井、阳深2井、林1井、丁山1井石灰岩夹层很少,阳1井石灰岩层相对较发育。高台组也是一套海相含膏碳酸盐岩层系,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石膏岩、砂泥岩和石灰岩;白云岩包括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砂质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其中膏质白云岩相对较发育,高台组上部、中部和下部均发育膏质白云岩;石膏岩在座3井、阳1井和丁山1井高台组均有发育,分布于高台组上、中和下部;连井剖面中高台组石膏岩类地层累计厚度占高台组地层厚度的11.18%~35.61%。砂岩在座3井、阳深2井、阳1井、林1井和丁山1井高台组均有发育,座3井和阳深2井高台组砂岩累计厚度相对较大,阳1井、林1井和丁山1井高台组砂岩厚度很小。另外,洗象池群仅在阳深2井和阳1井见膏质白云岩和膏质粉砂岩薄夹层。

图4显示川东南地区寒武系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常见于龙王庙组中上部、高台组和洗象池群底部,沉积相自下而上为蒸发潟湖与蒸发潮坪相、蒸发混积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局限台地相沉积[10]。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高台组海相含膏碳酸盐岩层系中的石膏岩和白云质石膏岩常与白云岩互层,连井剖面(图4)中钻井井位多位于背斜构造高部位,参考二维地震剖面解释,背斜高部位钻井剖面中石膏岩和白云质石膏岩相对于向斜构造部位偏厚,这是由于在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石膏岩层和白云质石膏岩层向背斜构造轴部流动导致的。

图3 川东南地区及邻区典型井位龙王庙组—高台组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占地层厚度的百分比Fig.3 Percentage histogram of accumulated thickness of gypsum rocks, gypsiferous and gypsum-bearing rocksin Longwangmiao-Gaotai formations in typical well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图4 川东南地区典型钻井龙王庙组—高台组地层及膏岩层纵向分布特征Fig.4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ongwangmiao-Gaotai formations and gypsum rock layers in typical well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3 膏岩层系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

3.1 膏岩层系测井响应特征

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中的石膏岩层和膏质白云岩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图5):石膏岩层自然伽马值低(21.73~96.44 API,平均值54.57 API),中子孔隙度低(0.19%~9.27%,平均值5.51%),声波时差小(48.24~56.61 μs/ft,平均值51.69μs/ft),密度大(2.533~2.995g/cm3,平均值2.76 g/cm3),电阻率高(约9 111·m),上述石膏岩层测井曲线整体表现为“三低两高”。岩石电阻率(RT)和冲洗带电阻率(RXO)差值极小,且幅度较一致,这是由于石膏岩性致密,孔隙度低,渗透性差,泥浆未侵入或侵入量少导致的;微电极测井数据中微梯度电阻率(RLML)和微电位电阻率(RNML)幅度低,差值很小或接近零,这是由于石膏岩井壁易垮塌,井径扩大,微电极系的极板悬空,导致微梯度电阻率(RLML)和微电位电阻率(RNML)均为泥浆电阻率。膏质白云岩层自然伽马值较低(39.5~123.43 API,平均值73.66 API),中子孔隙度较低(4.30%~11.19%,平均值7.79%),声波时差低(47.39~54.79μs/ft,平均值50.24 μs/ft),密度大(2.628~2.907 g/cm3,平均值2.78 g/cm3),略大于石膏岩密度,电阻率较高(约7 602·m),相对小于石膏岩层电阻率,上述膏质白云岩测井曲线整体也表现为“三低两高”。岩石电阻率(RT)和冲洗带电阻率(RXO)有差值,这是由于膏质白云岩层相对于石膏岩层物性较好,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大,泥浆有所侵入原状地层所致;微电极测井中微梯度电阻率(RLML)和微电位电阻率(RNML)有差值、偶见低幅度,但低的视电阻率测井曲线井段短。

图5 川东南地区阳1井中寒武统高台组膏岩层系中石膏岩层和膏质白云岩层测井响应特征Fig.5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gypsum rock layers and gypsiferous dolomite layersin Middle Cambrian Gaotai Formation in well Yang 1,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3.2 膏岩层系地震识别特征

林1井中—下寒武统含膏地层在井径规则的条件下,测井响应表现为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密度和高电阻率,符合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测井响应特征。图6为林1井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测井响应特征与二维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对比,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可大体确定过林1井的二维地震剖面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的地震响应特征。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顶、底界地震反射界面分别是与上寒武统白云岩和下寒武统砂(泥)岩之间的岩性波阻抗反射界面对应,其顶界面具有反射振幅强、连续性好和横向波峰特征稳定的特点;其底界面在较小厚度膏岩层系处,底部反射界面振幅强且连续性好;在较大厚度膏岩层系处,底界面反射特征振幅相对较弱,这是由于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埋深大,随着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厚层膏岩层系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较大厚度膏岩层系处底界面反射地震波能量减弱。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中岩性变化大,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与碳酸盐岩和砂(泥)岩呈互层沉积。关于膏岩层系内部反射特征,根据川东南膏岩层系的变形程度,可将研究区膏岩层系构造变形分为3种类型:弱变形、揉皱和背斜(底辟)。仅少数宽缓向斜下部发育弱变形的膏岩层系,表现为一组振幅大、连续性强的平行反射波阻特征。揉皱构造变形膏岩层系的地震识别特征为:(1)薄层膏岩层系顶、底界同相轴振幅大但不平行;(2)厚度较大的膏岩层系揉皱构造内部见杂乱反射。在膏岩层系加厚的背斜构造处,常见强振幅、不连续的反射特征,同相轴较为杂乱,背斜构造内可见弱振幅空白反射。

图6 川东南地区林1井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地震响应特征剖面位置见图1A—A’。Fig.6 Seismic response of Middle-Lower Cambrian gypsum rock layer system in well Lin 1,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4 膏岩层系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高台组膏岩层系主要分布在华蓥山断裂东侧与齐岳山断裂西侧的凹陷区域,利用研究区内27条二维地震测线(总长度约1 900 km,分布见图1),通过解释龙王庙组—高台组膏岩层系的顶、底地震反射界面及厚度,采用该区钻井统计数据的膏岩层系厚度作为约束,预测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高台组(膏岩层系)地层厚度,并绘制分布图(图7)。图3显示凹陷内钻遇的龙王庙组—高台组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占地层厚度的百分比(19.53%~28.95%)明显大于凹陷外侧钻井(1.75%~18.64%),且膏岩层系厚度与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有正相关性,据此可大体解释川东南地区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累计厚度。

4.1 膏岩层系平面分布特征

川东南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平面上连续发育但厚度变化大(100~1 100 m),重庆—涪陵地区(500~1 100 m)、北碚地区(500~800 m)和长宁地区(500~800 m)膏岩层系厚度大。钻井资料统计显示:最厚处位于太和1井北东侧(约1 100 m),塔探1井—林1井—丁山1井膏岩层系厚度较厚(300~400 m),合探1井—荷深1井—自深1井膏岩层系厚度较薄(200~300 m)。川东南研究区内石膏岩类和膏质及含膏岩类主要聚集在涪陵、重庆东部、北碚和长宁地区。涪陵地区膏岩层系为丘状,沿北东向分布,主要发育在方斗山背斜南西段,沿北西和南东方向逐渐减薄;重庆东部地区膏岩层系为长条状,走向近北北东—南南西向;北碚地区膏岩层系为弧状,整体走向近南北向。长宁地区膏岩层系为似纺锤状,近东西向分布,由西向东厚度逐渐减薄(图7)。此外,永川地区膏岩层系为似槽状,东西两侧背斜轴部膏岩层系较厚(500~600 m),向斜核部膏盐层系较薄(200~300 m)。从分布厚度和连续性看,川东南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发育较好,整体上具有分布较广、发育连续、累计厚度变化大的特点。

4.2 膏岩层系岩性对其平面分布连续性的影响

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高台组主要为白云岩与石膏岩和膏质白云岩的互层沉积[10]。石膏岩塑性系数为2.003~2.170,是泥岩的1.53倍,但比石盐岩的塑性差;白云岩性脆,硬度大。研究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中石膏岩和膏质白云岩相对较发育,但白云岩厚度大,因此与纯石膏岩或纯石盐岩相比,该套膏岩层系表现出流动性偏弱,在挤压构造作用下流动变形不强,主要发育揉皱、背斜等低幅度膏岩构造(图8)。未见刺穿性膏岩底辟和膏岩墙等高幅度膏岩构造,膏岩背斜之间多以薄膏岩层连接,膏岩焊接发育少;膏岩焊接是指由于膏岩层塑性流动抽空而造成原来被膏岩层分隔的上、下地层相互叠置在一起,这也说明川东南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连续性较好(图8)。

图7 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厚度分布Fig.7 Thickness of Middle-Lower Cambrian gypsum rock layer system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4.3 构造变形程度对膏岩层系厚度分布的影响

膏岩层系体积模量小,具有塑性,伸展、差异负荷、浮力、热对流、重力扩张和挤压等作用都能导致膏岩层系变形[25]。川东南地区沉积盖层的挤压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17-20]。图8显示,地震测线横穿多个低陡构造带,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自西向东,古佛山背斜构造变形相对较强,核部缺失自流井组,发育挤出构造;九洞坪、坛子坝、李子坝、白鹿坪、梁董庙、石龙峡和东溪等背斜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发育低陡褶皱带。研究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上覆地层厚度4 600~6 700 m,远大于膏岩层系厚度,膏岩层系承受巨大的上覆岩层负荷。在构造挤压和上覆岩层负荷作用下,膏岩层系中主要是石膏岩类地层向背斜核部流动,形成揉皱、膏岩背斜和膏岩岩枕等构造,造成膏岩层系在背斜核部明显加厚,而在背斜翼部减薄。川东南地区向斜宽缓,向斜内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多为薄层膏岩层系。而较厚的膏岩层系平面分布范围与背斜展布有关,即沿背斜走向膏岩层系厚度较大,与川东南低陡构造带走向基本保持一致,其中古佛山背斜范围膏岩层系增厚最为明显,图8所标注的低陡构造带中古佛山背斜的变形相对最强,膏岩层系流动变形程度相对较强。膏岩层系在构造变形程度不同的低陡构造带内相对厚度变化不同,在构造变形较强的低陡构造带的背斜范围尤其是背斜轴部,膏岩层系增厚明显;在构造变形较弱的低陡构造带的背斜范围,膏岩层系增厚较小。

4.4 膏岩层系分布与油气保存条件

膏盐岩盖层本身物性和可塑性极差,对油气封闭能力极强,因此被认为是含油气盆中的优质盖层。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和高台组膏岩层系可作为下组合中组合Ⅰ的区域盖层,组合Ⅰ中的储层是灯影组,灯影组之下是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灯影组之上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三者形成生储盖组合Ⅰ,两套烃源岩的热演化生烃过程在海西期和印支期为生烃高峰[26];组合Ⅰ经历了漫长的多期成藏和构造变形及改造的演化过程,在志留纪至早—中侏罗世古油藏形成、深埋、原油热裂解成气、调整形成古气藏的过程中,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可能是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重要保存条件;燕山中—晚期川东南地区遭受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一系列低陡背斜和断裂构造,喜马拉雅期发生构造叠加改造;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褶皱和断裂构造作用、构造抬升和地层剥蚀的演化过程以及龙王庙组—高台组膏岩层系发育特征,对已形成古气藏的改造、调整、散失和再次成藏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区域盖层的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成为保存条件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的分布和厚度则是下组合中组合Ⅰ油气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图7可看出,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发育厚度介于300~700 m,且连续分布,可能说明研究区膏岩层系之下的组合Ⅰ中气藏的区域保存条件较好;图中膏岩层系在低陡背斜的轴部相对加厚,北碚、永川和赤水以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厚度大于400 m,分布面积较大及厚度分布较稳定;长宁地区背斜轴部膏盐层系厚度可达700~800 m;所以,北碚、永川、赤水以南和长宁等地区下组合组合Ⅰ中的构造圈闭可能具有良好的区域保存条件,可作为有利的气藏勘探目标进一步开展成藏条件评价。

图8 川东南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厚度与低陡构造带分布关系Fig.8 3D configuration between thickness of Middle-Lower Cambrian gypsumrock layer system and low-steep folds the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5 结论

结合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剖面,研究了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岩性特征、纵向发育和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川东南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整体上具有岩性多样、埋藏深、分布广、发育连续和厚度变化大的特点。膏岩层系厚度分布与构造变形程度具有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

(1)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中与膏盐和含膏相关的岩性主要有石膏岩、白云质石膏岩、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含膏石盐岩和膏质砂(泥)岩较为少见。膏岩层系纵向上岩性组合和单层厚度变化大,与碳酸盐岩和少量砂(泥)岩呈互层沉积。

(2)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平面上分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华蓥山断裂东侧和齐岳山断裂西侧的凹陷,其中重庆—涪陵、北碚和长宁地区膏岩层系厚度大,最厚处位于太和1井北东侧。

(3)川东南地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系中多发育低幅度膏岩构造,未见刺穿性底辟和膏岩墙等高幅度构造,膏岩背斜之间多以薄膏岩层系连接,膏岩焊接发育少,膏岩层系分布连续性较好。

(4)在构造挤压和上覆岩层负荷作用下,川东南低陡构造带中—下寒武统石膏岩类岩层常常向背斜核部流动,造成膏岩层系在背斜轴部明显加厚,揉皱和底辟等伴生构造发育,相应的膏岩层系厚度平面变化与低陡构造带的构造变形部位有相关性,沿低陡构造带的走向膏岩层系厚度在背斜部位一般加厚,在向斜部位减薄较明显。膏岩层系在构造变形程度不同的低陡带的相对厚度变化不同,在构造变形较强的低陡带,膏岩层系增厚较大;在构造变形较弱的低陡带,膏岩层系增厚较小。

猜你喜欢
寒武白云岩岩层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寻隐者不遇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
川西南地区震旦—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云南马关—麻栗坡地区早寒武世地层的识别及意义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
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
湖南保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