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2020-12-03 11:2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王可盛
青年心理 2020年30期
关键词:意识数学课堂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 王可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应该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其中。”学习好数学,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包括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是可行的方式。从本质上而言,我们可以将创新意识的培养看作以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为基础的一项活动,初中数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学科,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表示:“要更新教学思想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和启发式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质量,教师在课堂中有所侧重地进行知识点讲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激励学生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应用好情境教学。”另外该意见中,还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

一、影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1.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很沉闷,缺乏学习的热情。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主动回答问题,不会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自然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限制了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2.有的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按照教师的要求做课堂笔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调整做笔记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样降低了学习质量,不利于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3.心理原因作祟。有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比如对教师过度依赖,课堂学习的时候,这部分学生认为只需要认真听讲,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就可,不会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对同学过度依赖,比如小组学习的时候,部分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习惯依赖成绩优良的学生负责发现和解决问题,自己不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有的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因为过度畏惧老师,担心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者错误而受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嘲笑。这些不良心理都限制了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教师方面

1.未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独立思考遭到限制。新课改中,很多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依然有部分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短时间内还无法彻底放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这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中提问各种问题,学生单方面回答,而不是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侧重于学生发现答案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下,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2.教师未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创造支持性的环境。数学课堂中,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但是能够拿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师还在少数。大部分数学教师并未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角色,从发问者转向导问者

很长时间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会准备各种问题,提问学生,在学生不经讨论给出答案后,教师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转变角色,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辅助者,成为问题的导向者而非发问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形成为生服务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三角内角和定理”这节课上,教师可以提问“通过课题,同学们发现这节课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这时候有的学生会回答:“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其定理是什么?”也有学生回答说:“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与定理?”教师围绕课题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将各种解题方式传授给学生,也需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面的发挥,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1.认真听课与主动提问的习惯。要想学生能够主动发问,就需要学生认真听讲,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讲作出要求,比如要集中精力,不可以开小差,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和质疑。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会不断质疑,不断提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可以更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另外教师在讲解经典习题和知识点的时候,要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小结,对本阶段或者本节课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利用该阶段也能够提出内心的疑问,解开疑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看图、找关键字、发现问题等的行为习惯。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题,观察图形或者找出关键字,在这些信息中,发现问题的已知条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节课中,在解答每道应用题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发现关键信息,学生通过题目找到列方程的关键信息,即相等关系的信息,然后便可以设未知数,形成一个关系式列方程。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可以形成自己设问,自主解决的良好行为。

2.独立思考质疑知识的习惯。新时期合作学习作为科学的学习方式深受欢迎,但是这种方式下也存在不足,比如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进行深入的探究,尤其是学习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习惯依赖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一般是对此问题相关知识比较深入而全面了解的问题,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第一,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等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引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有逻辑性的问题思考习惯;第三,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提问。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竞赛、设问、纠错等课堂训练活动,促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

3.建设积极愉悦的学习环境。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打造开放的数学教学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需要有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放松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紧张疲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启发,学生才会大胆提问,在愉悦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的探索与习得。初中数学教师要擅长创设与数学相关的生活情境,通过该情境学生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励学生内心学习数学的欲望。比如在“二次函数”这节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掷铅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自己可以将铅球掷出的高度和距离吗?这时候有的学生会回答说可以用米尺测量距离,而有的学生指出,高度是无法量出的,或者很难量出。然后教师告诉大家:通过这节课,我们就可以算出掷铅球的高度。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便带着问题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查阅课本等,学生掌握了核算掷铅球高度的方法,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在预习阶段发现问题。每节课后,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布置有关预习的任务,且提出预习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预习的时候,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对于重难点知识便不甚理解,心中形成疑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带着问题认真听讲,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其自学水平。

简言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按照“课余预习、发现问题—课前检查、达成问题—目标导学、探究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当堂训练、强化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收获满满,既收获了学习的信心,又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猜你喜欢
意识数学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