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2020-12-04 07:41
关键词:教育者教师队伍总书记

严 蔚 刚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1]强调用战略思维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2]、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3]、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4]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发论及战略思维,并把战略思维放在六大科学思维之首,可见其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作为“九个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教师队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5]。在战略思维的指导和运用下,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事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前进道路上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系统分析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战略思维,有利于开阔战略视野,增强战略能力,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把握战略定位,明确“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战略定位是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对领域工作构成战略问题与否以及战略地位的综合判断。把握战略定位是确定战略目标、部署战略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构成战略问题,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战略”一词最早源于军事,“战”指战争,“略”指谋略,后来引申为从全局考虑实现全局目标的谋划。简言之,战略问题即是空间上管全局、时间上管长远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6]一个正向伟大复兴阔步迈进的民族,需要怎样的教育和教育者?一项正在开辟历史篇章的伟大事业,召唤怎样的人才和育才者?正是带着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深邃思考,正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阐述教师工作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诸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等等。正是从时代进步、民族发展、人民幸福的全局、长远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当然成为一个战略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既然是战略问题,在战略上如何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性”来表述教师工作的战略定位,把教师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7]“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此正式提出。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其中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预示着新时代的教师工作必然翻开新篇章、进入新阶段。

“极端重要”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表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把某方面工作定位为“极端重要”的并不多见。他在多个场合阐述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阐述过“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另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工作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极端重要”易于理解。为何教师工作也上升为“极端重要”的位置?其实,教师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工作的共性特征,都是做人的工作,都直接与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关涉,往小里说,其影响甚至决定个人的精神面貌;往大里说,其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工作自然“极端重要”。又为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不表述为“极端重要”?须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论如何都极为重要。笔者认为,思想精神层面更容易被忽视和轻视,而事实上也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足、成效不彰的问题,而思想精神层面越是在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时候越显得重要和紧迫,所以极有必要突显出来,并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教师工作之所以具有“极端重要性”,源于对“两个大局”战略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战略环境是影响全局和长远的动态变化的客观条件,一般分为国际和国内两种战略环境。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形成的独特时代景观是当今最大的战略环境。两个大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谋划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统筹推进,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战略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教师之于这一战略全局具有奠基性地位。以往阐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多在教育系统内部,而直接把教师与国家兴盛关联,论及“兴国必先强师”的则很少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大略》中的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来阐明教师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7]。“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教育是承前启后的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继往开来的工作。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全球政治格局、治理体系、安全形势、科技进步等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世界大变局中,最为深刻而显著的变局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将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必然会遭遇“成长的烦恼”,经历绕不开的“爬坡过坎”,各种反华势力会抓住各种机会诋毁污蔑中国,企图阻挡伟大复兴步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8]在此大变局之下,更加重视教师工作,全面建好教师队伍,是主动运筹、排忧解患、化危为机,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战略举措。

殷鉴不远,来者可追。回看2019年严重冲击香港社会的修例风波,参与暴乱被拘捕的学生占了四成,香港青少年成为最为狂热的一群。香港教师中不乏煽暴、纵暴者,他们利用讲台进行政治宣传,蛊惑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走上街头。如果说香港的教育“病”了,那么首先是教育者出了问题[9]。回顾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邓小平同志当年讲,“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放在今天“两个大局”的背景下看,这样的警示仍然适用。当前我国有1700多万教师,教育培养着2.8亿各类在校学生,这样一支庞大的教育人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是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充当反对派和掘墓人,无疑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战略问题。教师工作因此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其“极端重要性”。

二、明晰战略目标,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战略目标是为解决战略问题而确定的发展愿景和使命,体现为战略定位的延伸,决定着战略重点的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以此上位战略目标为依据,服务服从于上位战略目标。

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有群体质量和个体素质两个维度。从群体质量的维度看,其目标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体而言,在“十四五”期间,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0]。这一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坚实保障。从个体素质的维度看,其目标是使广大教师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里强调教师要有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的素质能力。这两个目标表述都具有战略性,它们是内在一致的,统一于教师“筑梦人”的角色和使命。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个老师组成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归根到底要由一个个拥有梦想、并帮助学生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教师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质和标准格外重视,每次谈到教师队伍建设都会论及教师的素质要求。他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7]。筑梦人之所以成为战略目标:一是筑梦人体现了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反映了教师事业是一项在党的领导下、与党的战略目标高度统一的事业;二是筑梦人规定了教育者铸魂育人的工作方向,体现了教育者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三是筑梦人也规定了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发展趋向,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目标一致性。当然,“筑梦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作为战略目标容易理解但内涵需要具体化。笔者认为,“四有好老师”以及“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就是对“筑梦人”的进一步阐述。

“四有好老师”,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总标准,指向所有老师。“四有好老师”的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的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并且每一条标准习近平总书记都做了非常充分、极其精彩的论述。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再次强调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四有”好老师揭示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期待、新要求。“四有”从不同维度全面规定了所有教师需要共同遵循的素质要求,正是因为其体现出的全面性和一般性,而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的总标准。所谓全面性,是对内容而言,指“四有”从师魂、师德、师能、师爱等全方面规定了为人师者的素质;所谓一般性,是对范围而言,指“四有”对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作出了一般性规定,明道信道、立德垂范、业精善学、敬业爱生是对所有师者的要求。

“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更加针对高等院校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1]“四个相统一”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如果说“四有”好老师的提出是目标导向,那么“四个相统一”的提出则是问题驱动。每一对“相统一”的两个概念范畴,在当下的语境中权重有所不同,其更加强调的是后者,因为薄弱短板的是后者,需要建设改革的是后者。也就是说,教书与育人,更加强调育人,现实中一些教师只把教书当天职,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言传与身教,更加强调身教,现实中一些教师说的比做的好,说与做两样;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更加强调关注社会,现实中一些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所学所研本应却没有与经济社会互动;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更加强调学术规范,现实中一些教师只认学术自由,不讲学术规范,把学术自由绝对化。“四个相统一”更加体现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不仅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教师为人、为师、为学提供了重要遵循。

“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更加针对基础战线教师。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2]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教育大会等场合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并不像“四有好老师”那样正面规定了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而是通过使学生具备某方面素质的角度侧面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即让学生成为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人,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引学生入正轨。至于教师在为学生引路时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并没有明确提出,其实背后蕴含的素质又回到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上了。其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更加针对基础战线教师。这不仅是因为“四个引路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基础教育学校、看望基础战线教师时提出来的,而且“引路”一词更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广大青少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人人都是一块玉,需要老师用真善美来雕琢,在各方面给予积极引导。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师工作的战略目标是使广大教师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筑梦人的目标宏阔而形象,其内在规定性即是“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四有”是针对所有老师而言的。在不同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同群体的教师提出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要求。对于高校老师,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则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内容和成才特点而对教师提出了“引路人”的职业要求。“筑梦人”和“四有好老师”以及“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之间构成了一个总战略目标—总标准要求—分标准要求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的系统性、完整性规定。

三、确定战略重点,推进教育者“优先发展”和“先受教育”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战略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把握战略重点要求在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抓好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3]重点是比较出来的重点,“优先”“首先”“第一”等都是比较出来的概念。在教师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战略重点有:教师队伍优先发展、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思政教师是重中之重等。

教师队伍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在教育事业中,教师队伍建设又居于何种位置?教师的培养具有超前性和未来性等内在特征,所以教师工作在教育事业中仍然具有优先发展的特性和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10]这明确了教师工作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优先地位,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优先中的优先”,进一步突显了其战略地位。具体提出的教师工作的“三个优先”,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正由物质条件保障转向人力资源支撑,是更具实质意义的战略部署。此外,《意见》强调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且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教育系统与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同治理的过程,这些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在领导体制和治理机制方面的战略安排。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自己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指出,“教育者本身受教育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素质。这里的“先受教育”是与受教育者相比较而言的,教育者不能够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的事情。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提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4]。解决教育乏力、效果不彰的问题,首先就需要从教育者本身找原因,然后下大力气纠治。教育者要先受什么样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教学任务各有不同,但理论素养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拥有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应对各种乱象的静气和定力,才不会迷惑彷徨、五心不定,胸无定见、随波逐流,跟着错误的东西跑,成了错误言论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内容要求,其核心是一个“德”字,希望通过“先受教育”,教师能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师德师风是评价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5]。评价是指挥棒,把什么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是重要的战略选择问题。这里面存在师德与教师的知识、能力、业务等孰先孰后的比较与权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里的“破五唯”与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正与反、破与立的两方面鲜明对比。有研究者认为“破五唯”关键在于破“唯”,用多个维度评价即可。其实这多个维度也不能只限在业务层面的多维,更为重要、排在首位的维度应该是师德师风的维度。师德师风问题高度敏感,影响力大,涉及面广,近年来部分师德失范案例,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还从问题出发,明确指出:“要看到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对极少数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教师工作部,其主要职责即是统筹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肩负着传承主导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和使命[1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7]。在教师队伍中,每名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而与培育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最直接关联的群体就是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教师队伍中的这个关键群体着力,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指出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思政课教师需有“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全党、全社会的目光聚焦于思政课教师群体,聚力于推动这一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第一次由党中央、总书记来召开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会,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人觉得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是否太过具体,不是战略问题。实际上,战略思维不是不考虑具体问题,不是不顾具体的现实情况,而恰恰是从特定的实际出发找到“牵牛鼻子”的问题,又不受具体特定事物的局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给大家上了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也上了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战略思维课。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其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构成了完整的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的战略思维。随着战略环境的动态变化,战略思维也将随之动态变化。在“两个大局”的交织交汇发展演变中,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而言,始终存在如何从全局看局部、从长远看当前、从整体看部分,努力占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制高点,总体把握发展趋势方向,增强统筹协调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必将不断创新发展,蕴含其中的战略思维需要我们更好理解体会,学懂弄通做实,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者教师队伍总书记
品读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