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功能

2020-12-04 21:52吉林省通化市第二十一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十一中学 赵 青

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语文学科,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习,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

一、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现状

(一)亟须提高汉语的社会地位

面对“英语全民化”的现状,汉语学习就沦为了附属品。社会上司空见惯的是各种英语培训班,却罕见汉语或者语文培训班,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之间更是报了许多英语补课班。可见社会的语言主流还是英语。甚至在有的大学,大学英语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却为选修课。其实,汉语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被社会重视,传统文化自然也不为民众重视。对此,不单是学校教育,社会引导更要明确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二)“快餐文化”阻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目前的阅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碎片信息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知乎、微博、豆瓣等都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平台,由此产生的“快餐文化”让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耐心,对于书籍仅仅一览而过,厌烦去仔细理解、品读。甚至只是在网上浏览书籍的目录、摘要等。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语言功能发生退化,文字功底较差。在键盘上能快速打出字,写字时却往往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同时,碎片化的阅读也导致学生无法沉下心来研究国学等传统文化,对文化缺乏兴趣,对传统缺乏敬畏之心,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与高雅兴趣的培养。

(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途径

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以知识教化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阅读来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三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包罗了许多精辟的哲学思想、人生道理等,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理学思想的“性近习远”等,都是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些对于现在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仍值得我们今人去继承和发扬。在语文课上便可在学习中介绍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师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之后,应当合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强化其对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教学课型的深入研究,并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的实际开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教材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对目前部分语文教材的调查与分析可知,绝大多数教材编入了传统文化的知识,这些教材为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教学中仅仅讲授一些考试大纲中的课文等,没有体现出人文的理念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应试”、升学,并未将教材中承载的文化知识进行讲授与理解,因此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在考试中可以得高分,却对传统知识与语文素养一概不知的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之中,有许多仍值得现在来挖掘与思考,例如《论语十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儒家的思想窥探一二,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与做人做事的规则与标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这句话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并且分享在生活中践行了这一思想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与思考,还能给其他同学以示范作用。

(二)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为了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牢固的语言素养基础,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大多十分精辟且具有代表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如果能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备课,例如在讲解《出师表》时,应当先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局势,并对诸葛亮、刘备、刘禅等的生平有一定的掌握,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者在写《出师表》时的情况与心境,更加深切地感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道德品质。在讲解《论语》时,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动荡、诸侯争霸等背景,与儒家主要的“仁”“忠恕”等思想,并举出一些孔子“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与现代所倡导的教育的联系,以古论今,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古人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认识到自身是课堂上的辅助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再进行总结与讲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当一种行为内化为主体性的行为之后,这些行为在外部表现的时候就会有很少的注意力参与,这样就会帮助学习者本身将有限的注意资源放在更为有意义、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事物身上。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授知识才能充分被学生内化。例如在讲解《登岳阳楼》时,可以在课前安排朗读任务,在课堂上邀请部分同学进行朗诵,谈论自身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展开小组讨论。在这样的活动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丰富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学软件,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或者影视剧的片段,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与精神支柱,要想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需要整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教师必须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根据授课内容与自身的讲课特点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语文教育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材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材精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