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有志事竟成
——记临洮县农民牡丹育种专家孙生顺

2020-12-04 12:43
甘肃林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临洮紫斑种花

临洮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行业里人物众多,又各有所长。他们为临洮花卉事业的发展倾心尽力,为推动花卉产业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付出了汗水和智慧,这其中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他通过近四十年的奋斗,将唐菖蒲、郁金香种成了全国一流商品,1988年,农业部在他家地头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他的经验。转而进军紫斑牡丹产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通过远缘杂交育种手段繁育出了几十个紫斑牡丹新品种。2018年,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第九次会员大会在临洮召开,当代表们涌入他家观赏牡丹时,赞叹声不绝于耳,82岁的北林大教授王莲英情不自禁地说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牡丹在临洮”的赞叹。究竟是谁能让中国牡丹权威如此倾心赞叹呢?他,就是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村农民牡丹育种专家——孙生顺。

四川放蜂启花缘

孙生顺今年73岁,1968年,孙生顺高中毕业即到孙家大庄插队落户,1978年,大队推荐他到县良种场当养蜂工,他的命运悄悄发生了转机。1981年春节刚过,临洮还天寒地冻,四川成都早已春意盎然,孙生顺和工友来到成都郊区油菜田放蜂。一天他到成都市区釆买生活用品,在成都火车站见到卖唐菖蒲切花的小贩,他好奇地凑上前去看了一阵,聊了几句,一枝花也就五六分钱,这花临洮俗称“十八品”,他父母多年前就在院子里种植,花型花色比成都的好多了,但从来没卖过钱。他眼前一亮,或许是长年艰苦生活的逼迫,或许是点燃了他创造幸福生活的希望,他思考着,我这趟回家也要种唐菖蒲,卖钱,改善生活。清明过后,蜂转场到了临洮,他毅然辞掉良种场养蜂工作,说服妻子,决意在自留地里种起了唐菖蒲。第一次种花,别人都种粮种菜,他却种花,招来了乡亲们异样的眼光,但孙生顺铁了心种花。由于管理到位,他的花种成功了,鲜艳的花朵,修长的花梗,孙生顺笑了,往哪卖呢?那时临洮还很穷,没人买花,他坐班车把生产的鲜切花带到兰州,在繁华地段叫卖,前后一月时间,二分地的鲜切花卖完了,纯收入200多元,折合亩产值就是一千多元。这仅是鲜切花收入,加上生产的种球,亩产值就近2000元了。初战告捷,他种花信心大振,第二年扩大到一亩,仅鲜切花就卖了1100元。彼时的中国,刚从“十年文革浩劫”中走出,经济基础差,人们穷,花卉在那个时代是奢侈品,市场也狭窄,但花卉注定是时代弄潮儿推动的新兴产业,孙生顺就是这弄潮儿,1992年,他带着自产的唐菖蒲切花去北京花博会参展,会上,他发现洛阳、荷泽花商参展的盆栽牡丹很惹眼,观众好评如潮。他想,临洮紫斑牡丹遍地皆是,香气浓郁,就是开发利用不够,这次回去我要在牡丹上做“文章”,做好了也进京参展。

牡丹育种试身手

一般人的眼里,发展什么作物,去种就是了,品种和优质的概念是缺乏的,时至今日,还有种牡丹的农户用种子播种生产牡丹苗,他们一不知道种子的品种叫啥,更不知道实生变异现象会导致生产不出良种商品苗。而孙生顺通过十余年种花,对优良品种、优质商品的概念已经清清楚楚了,他的植物知识、实践经验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就决定了他在牡丹育种上的高起点并走在前列。

孙生顺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逐渐对牡丹、紫斑牡丹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原牡丹艳而不香,艳而不大,而紫斑牡丹有“香、大、抗”的优点,种性优秀,但长期以来全凭自然杂交,再选择育种以发现保存新品种,育种科技水平滞后,新优品种少,是好而不优,种性优势未发挥好,育种成了紫斑牡丹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此时的孙生顺已经掌握了花卉人工授粉、定向育种知识,他也知道牡丹4~6年生时开花,人工授粉成功机率并非百分之百,即令成功也未必能一定产生优良变异,这是育种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工作风险,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这项工作是十年磨一剑的高风险科研。

孙生顺搞紫斑牡丹远缘杂交是有目的的定向育种,这需要物质基础,需要其它品种群的牡丹品种作父本或母本,而且要丰富,要花期相遇,要亲和力好。这就需要大量引进育种素材,他花大价钱购买了几十株紫斑牡丹优良品种,同时他远赴洛阳、菏泽考察牡丹园,评价中原牡丹性状,又申请从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购买育种素材。植物王国神奇多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即使某品种只有一个优点,那也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大自然于人类的恩赐,是不可多得的基因资源,多年浸淫花海,他深谙其中道理,于是他将四川、西藏、云南的野生牡丹也收入园中。通过学习交流,他发现日本牡丹育种界求精求异,有许多花色艳丽的好品种,他通过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认识了日本牡丹大王——安部充,出资引进了十余个日本牡丹品种。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共引入了中外牡丹栽培品种、野生种50余个,投入资金十余万元。这些钱当时在临洮可买县城一套楼房了,好在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一直无怨无悔支持着他的牡丹科研,家庭始终是和谐的,这也为他在牡丹育种事业上持续前行创造了条件。素材有了,才能开展育种工作,艰辛的探险还在后面。

孙生顺搞的远缘杂交育种是一项令人激动又充满风险的事业,他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就是要解决紫斑牡丹花色不够丰富,大红色、黑色、黄色紫斑牡丹品种空白的问题。他对紫斑牡丹品种群和其它牡丹品种群的优势了如指掌,他期待这种品种群间的结合会创造奇迹,他盼望着新品种的出现。为了提高育种成功的机率,他是非常用心的,什么时间釆集花粉,什么时间授粉,母本是谁,并且一次不能仅做几株,要尽量多做一些组合,而且要在树上挂牌,详细标注时间、品种、父本、母本,还要拍照做工作记录,这记录工作一直要做到品种被成功确认,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他凭着农民的执著,干着科学研究工作,他是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他决心做这样的探索,即令失败也无怨无悔。

新品出世 荣耀大地

在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苦探索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难历程后,他终于迎来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许多性状优异的新品种紫斑牡丹相继出现了。从他涉足育种以来,他苦等了八年,那一刻,当新品牡丹花容绽露时,他和妻子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像个孩子似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他成功了,成功不是偶然,是艰辛奋斗苦苦求索的回报。他以大无畏的实践精神,解决了紫斑牡丹品种不够丰富、花色单调的短板弱项,为紫斑牡丹品种群增添了优良品种。凭着多年对花卉事业的探索,他意识到自己育出的新品种紫斑牡丹是当世无二的优良品种,但这要经过权威机构认定才能最终被社会认可。他将育出的新品种紫斑牡丹向业内权威作了通报,中国花协牡丹芍药分会震惊了,李嘉珏副会长来了,王莲英会长来了,县上牡丹爱好者来了,赞叹声不绝于耳。最终,他新育出的紫斑牡丹品种国际登录9个;国家林草局品种权保护4个;中花协牡丹芍药分会品种确认3个。孙老向笔者透露,在紫斑牡丹远缘杂交育种上他是幸运的,他当初主要是想在花色花型上求突破,还意外收获了叶色、茎杆色、花期、生长势等方面的多项优良变异品种,育出的新品种远比公布的多,这或许是上天对花痴的眷顾和恩赐。

有志者,事竟成。孙生顺凭着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刻苦钻研牡丹知识,勇于实践,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干成了一件大事,为紫斑牡丹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品种资源基础,成了响当当的农民专家。他的经历和由此而形成的人格精神正如以“香、大、抗”著称的紫斑牡丹一样,是黄土地的荣耀。

猜你喜欢
临洮紫斑种花
种花姑娘
种花小能手
种花
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临洮地理资源为例
种花记
紫斑鱼的愤怒
甘肃省临洮县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紫斑鱼的愤怒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