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青年 轻霜冻死单根草 狂风难毁万木林

2020-12-04 02:51郭沄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宜昌市防汛志愿者

郭沄 王碧清

6月27日星期六,湖北宜昌市居民先后收到来自气象台发布的三条暴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入夏以来,宜昌等地持续降雨,防汛压力来袭。

汛情就是命令,共青团宜昌市委服从大局,闻令而动,担当作为,迅速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投身防汛救灾一线。组建青年突击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广泛发动青年志愿者就近就便向党、团组织和基层社区报到,发挥青联、青企协、青基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青年组织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集防汛救灾物资,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困难。

在共青团宜昌市委组织推动下,宜昌各地不同身份的青年积极投身防汛一线:消防官兵、团干部、志愿者、在校大学生……他们说,我们能从1998年洪水当中走过来,这一次依然可以共渡难关。

夷陵消防救援大队:哪里最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

6月27日至28日,宜昌夷陵区普降暴雨,局部地区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夷陵城区多个路段发生大面积积水内涝。一时间,房屋进水、车辆被淹、居民被困等警情不断。

夷陵区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闻汛而动,以行动诠释“哪里最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在哪里战斗”!

6月27日10时43分,夷陵辖区某医院一处院落因地势较低,暴雨中发生积水,停放在院内120救护车被淹没一半。青年突击队接到消息,5名队员迅速出发,扛着百余斤的浮艇泵抵达救援现场。铺设水带、找排水点、连接浮艇泵……救援工作紧张有序推进,约1个小时,积水渐渐排空。

这时,刚准备归队的队员接到另一处报警:夷陵医院后门附近居民楼一楼被淹,5名人员被困。困境中的居民十分心急,在雨中颇为焦虑。两名突击队员携带救生衣贴着房屋墙壁向被困人员走去。水位不断上涨,短短5分钟也显得漫长。终于到了居民被淹门口,队员为被困人员穿上救生衣,通过漂浮绳牵引,将被困居民转移到地势较高的路面安全区域。

当天18时02分,小鸦路与东城大道交汇处路段积水严重,积水最深处约1米深,仍在上涨的积水致一辆大巴车熄火,车内48人被困。此时,车内已经涌入雨水,情况危急。7名突击队员克服连续作战的疲劳,利用绳索助力,深一脚浅一脚淌水向大巴车位置靠近。

按照优先原则,队员们先抱起儿童,小心翼翼淌水走到积水对面的道路安全区域。再回到大巴车,转移其他被困人员。救援队员在积水中来来回回20多趟,终于将48名被困人员依次背出转至附近安全区域。

6月28日上午9时,夷陵区仓屋榜村附近河水上涨,进出口道路被淹。突击队员们利用绳索渡河并在河对岸固定好安全绳索,手挽手站立在河水中,搭建起一座“人桥”,护送村民安全进出。一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十分焦急。两名突击队员各抱着一个孩子,牵着绳索一步一挪,安全地把母子三人送到进村路口。经过近一个小时接力,43名群众被安全送出村外。

截至6月28日上午10时,夷陵区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共出动车辆21台次、人员117人次,连续作战八小时,在小鸦路、营盘社区、东城社区、东湖高中附近、330小区、仓屋榜村等地解救被困人员118人,排水300余吨。

黄家棚村团支书:水已没过椅子,老人正站在床上

6月27日,宜昌市点军区部分地区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黄家棚村委会接连接到群众电话,反映农田遭水淹、山体滑坡等情况,村团支部书记杨柳的电话也在暴雨初期不断响起。这天,他正和村干部四处巡查村里可能塌方隐患,进行预防或转移安置。

黄家棚村属于宜昌市点军区新区建设范围,大面积房屋、土地面临征迁,施工场地多,加上地势低洼,部分村组排水不通畅,靠山的民房需要在下雨时常去查看。

村三组望开国的家,杨柳等人赶过去时,屋后已被山体滑坡砸了一个洞。杨柳等村干部担心持续降雨,還有再次滑坡危险,立刻将望开国转移到村酒店安置。

四组老人韩永海也令年轻驻村干部牵挂。杨柳向村支书了解,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房屋地势较低,立即同村里一名网格员前去查看,同时联系老人儿子和孙女。赶到老人家时,水已没过椅子,老人正站在床上。杨柳赶快和另一名年轻人把老人从床上背起来,安全转移……

黄家棚村成立专门工作小队,共12个抗汛小组,每组两名村民代表,每天只要下雨,有情况都会及时上报。

洪灾中,团干部始终冲锋一线,他们说,和其他同志比起来自己做的不算什么。

7月1日,枝江市遭遇50年来最大暴雨侵袭,降雨量达到156mm,该地区出现内涝。其中,拽车社区部分农田被淹、民房进水。

“拽车社区吗?我家住在一网格,水把我家门口的桥淹了……”团枝江市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梅珊珊这天接到严女士求助电话。

暴雨中,梅珊珊立即同社区扶贫专干周经芹赶往严女士家中查看。快走到时,严女士家门口唯一道路已被暴雨淹没,两人只能从房屋后面的稻田绕过去。她俩在地里各找了一根竹竿,在已没过小腿的稻田里一边探路一边小心不要摔倒。

到严女士家门口,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流水里拿镰刀割水草。原来,门口流经的小河水位不断上涨,已没过严女士门前的小桥,来自上游的水草随时有可能在急流中把桥冲断。60多岁的严女士一着急,就自己在流水里试着把水草和桥身分离。梅珊珊和周经芹赶忙把严女士扶上岸,她俩又跑到水里拉扯一簇簇水草。往回走的时候,梅珊珊突然脚下一空,她忙用竹竿撑住,竹竿一扎到底,仅留下一个竹尖儿,她一阵心慌。后来才知道,她们走过的小桥,是一条宽约50公分的石板桥,两边都是空的。

帮助严女士将门前水流疏通后,梅珊珊、周经芹又接到另一户社区居民求助电话,“家里有水没过膝盖了,排不出去”。

为了帮助社区居民排水,在7月2日持续下雨情况下,拽车社区用两台大功率抽水机24小时不间断排水,但依然没赶上降雨速度,周边民房不断进水、居民情绪开始有些激动。

梅珊珊向枝江市友谊大道消防救援站团支部尝试求助。经过“火焰蓝”6个小时不间断值守和排水,终于帮助居民将水位退到安全范围。枝江消防指导员黄盛良表示,“和目前别的兄弟单位在安徽、江西等地抗洪抢险比起来,这次任务处置难度再小不过”。

随着7月中旬降水稳定后,枝江市消防救援战士暂时结束排涝任务,保证全员在岗,做好随时防汛救灾任务准备。

宜昌市义工联合会:冒险驱车两昼夜,为受灾村民送“温暖包”

7月10日左右,宜昌市五峰县降水一度达到80mm。宜昌市义工联合会(简称“义工联”)负责人李彬看到一则傅家堰荞料村报道:当地村民房屋被损毁、农作物被淹,强降雨造成山体滑坡,一些进出通道塌方……李彬立将信息分享到义工联工作群,一边嘱托成员寻找受灾情况较严重村庄,一边联系相熟的合作伙伴募集资金,筹划购入援助物资。

在湖北宜昌应急救援大队帮助下,义工联和荞料村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当地受灾情况,村民因强降水受到不小冲击。

随后,义工联志愿者了解到采花乡和桥边镇灾情较为严重。近期两次大暴雨中,造成采花乡民房、基础设施、农田作物不同程度损毁,损失约700余万元。

合作伙伴爱德基金会资助,义工联获得22万元防汛救灾善款。去往村庄的路已断,义工联修正购入帐篷、雨靴等计划,转而从武汉采购600箱泡面及日常生活用品。

采购好物资当天,志愿者们从中午12点开始拆封,将一份份物资分别装在收纳盒里,几乎一刻不停,晚饭也来不及吃,一直拆、装到深夜10点。来自交旅集团18名青年志愿者也参与到卸货分装。“桃花岭饭店也积极安排13名志愿者一起帮助分装,累极时,我们又找到标点物流(中通快递城东网点)8名伙伴接着帮我们装箱、装车。当时大货车没有办法上路,找到4辆小型厢式货车,夜里11点半左右出发。”一名志愿者说。

物资多,路程长,风险未知。共青团宜昌市委关心,宜昌市社会组织公益园、宜昌公交集团、武汉生命阳光社工中心、宜昌市户外志愿救援协会、宜昌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等爱心企业机构参与支持,志愿者们采取换人不换车形式,将爱心送往目的地。

路上雨水不停,开车、坐车的人都胆战心惊,李彬回忆,“真的很危险,我们在前面开,后面在滑坡”。原本5到8个小时的车程,由于很多路段无法通行,志愿者们不得不绕山而行,走了许多弯路,两组车队开了两天两夜。

一直关注着志愿者动态的荞料村党支部书记姚雪峰的心,也跟着他们行进在雨幕里。姚雪峰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每隔一个小时就拨电话给他们。一个村干部骑摩托车替志愿者团队提前勘察路况,下雨路滑,摔了一跤。“村支书、村干部都特别感谢和担心我们,那名村干部一瘸一拐,顾不得左小腿的蹭伤,把我们带到目的地,又跑到山上给我们摘李子。”李彬十分感动。

志愿者队伍把车停在离村子不远的塌方路段口,正愁怎么在雨里搬送物资时,雨停了。约两个小时宝贵的放晴,村民们纷纷找到志愿者,一边表达感谢,一边自己用箩筐把物资背上山。

义工联还带过去一部分“温暖包”,里面有防潮垫等,发放给需要的村民。志愿者们还对村庄里的小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孩子们不要害怕,“哥哥姐姐们会帮助你们”。“走到村里,很多家里条件确实不太好。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力量,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减缓压力。”一名志愿者介绍。

将物资运往采花乡及傅家堰荞料村,为600户村民配送相关物资后,志愿者们又到刘家河村、桥边镇为近50户村民发放防汛物资。

疫情发生后,宜昌市义工联合会的志愿者们一直在公益道路上,关爱一线劳动者、进行心理疏导、联合湖北省慈善总会参与“大病救助”公益项目等。此次防汛救援,义工联志愿者关注到村庄也有患癌症的贫困家庭,接下来会尝试拓宽所负责的“大病救助”项目帮扶半径,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大学生志愿者叶豪:江堤上锄草直面毒蛇

叶豪是宜昌三峡学院大三学生。青海两年陆军服役经历、爷爷也是军人,这些点滴让他无论在年初志愿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此次防汛抗洪,都第一时间服从安排调度。他说,“这是公民应尽义务”。

7月10日,黄冈连降暴雨,正在襄阳帮助学校招生的叶豪接到村里民兵连长电话。向学校领导说明情况并请假,他赶回家乡黄冈五一港村参与防汛。

叶豪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一家人吃住在堤坝上的抗洪情景。后来家乡新修堤坝,在迎水坡一面,越来越多农户种上蔬菜、办起大棚。

赶回家乡,叶豪直接来到江堤。他发现,原本距江堤两三百米远、步行也要10多分钟的长江水已经上涨漫过堤坝,近旁蔬菜大棚全被淹沒,连村里的水井也咕咚不断往外冒水,鱼池水位也随着降雨持续上涨、很多鱼都跑出了池塘……

防汛之初,家乡年轻人已外出复工,人手一度紧张,叶豪就和村镇干部一连五天驻扎在江堤。感受到“防汛大于一切”的工作节奏,“县里很快集中力量调人员、物资到沿江大堤,县领导长期驻扎,镇干部带着我们割草,有人专门做饭,捐赠、保障都很充足,政府的执行力非常强,很严格”。

24小时巡堤,工作组要及时发现管涌苗头、巡查背水坡一侧护江林附近的池塘是否有气泡……发现有渗漏气泡,要立刻报告并处理。

为了仔细勘探管涌问题,工作组要先除草。草丛里遇到蛇、老鼠是常态。一开始听说堤坝上有毒蛇,叶豪心里打鼓,还没遇到毒蛇前,他和队友们脸上就被毒蜂蛰了好几个大包。第一天守坝,叶豪没经验,穿着短裤就去了,裸露的小腿也被蚊虫咬得点点“山丘”。这期间,他们“击退”好几条毒蛇,所幸无一人受伤,“一定要穿配发的防雨靴,每人带一把铁锹”,叶豪说,“习惯就好,别人可以我也可以!”叶豪这期间还放生了一只“溜”进帐篷的小刺猬。

日常巡堤,每小时一次,每组8人各负责500到1000米。整组队员在不同时段依次行动,三组共24人无缝对接,再加一人负责紧急调度。无人机也很快参与汛情监测。

村里老人说,今年的堤防条件比过去好太多,1998年,处处管涌,全民皆兵,防汛难度大。那时候困了就在两棵树间拉一张油毡布,现在伙食有保障,有地方可以休息。

没几天,村里各项防汛工作有序开展,人手很充裕,民兵、爱心企业不断提供援助。叶豪的手机还是24小时待机,随叫随到。

参加村里最初紧张的防汛工作后,叶豪又赶回襄阳继续完成招生工作。他看到新闻,黄冈水位又涨了,“招生工作还要两三天,结束后就赶回去”。

在宜昌转车时,叶豪回忆起军旅时光:一名获得很多荣誉勋章却一直低调的老班长;兢兢业业在一个岗位上不断追求“从合格到优秀”的一名名老兵……退伍后,叶豪对曾经的军旅生活经常怀念,抗疫、防汛,参加学校工作,要求自己更尽一份心,更努一份力。他分享一则信息:

“抵御洪水,人人有责,江堤的后面就是我们的家园和父老乡亲。古话说得好,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上半年的疫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了,这次洪水,我相信只要团结一心,也一定能够把它战胜。洪峰再高,高不过众志成城,江水再猛,猛不过万众一心。”

猜你喜欢
宜昌市防汛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泗张镇:代表严督防汛工作
志愿者
安徽天长:用防汛实践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