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诈骗现象分析

2020-12-04 08:16单丹萍陈巧李想寇佳李婉芹
银幕内外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状大学生对策

单丹萍 陈巧 李想 寇佳 李婉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宁波某高校大学生高校电信诈骗的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电信诈骗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高校电信诈骗的类型和特点,从高校学生、高校、社会三层面进行了高校电信诈骗频发的原因分析,同时根据这三者的身份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高校电信诈骗;大学生;现状;原因;对策

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电信诈骗的形式和手段也在迭代更新。诈骗现象在各所高校层出不穷,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乐于助人、缺乏社会经验等特点对大学生实施诈骗。高校诈骗隐蔽性极强,追查难度大,在近年来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诈骗不仅对受骗学生造成经济损失,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伤害。学生受骗后往往会产生自卑感,自我压抑而不敢向外人透露,这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导致学生对社会丧失信心。因此,对高校诈骗现象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诈骗防范的对策与措施已迫在眉睫。

针对层出不穷的诈骗现象,对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进行普及式问卷调查,并科学分析所得数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个人、学校、社会三层面的防范措施,有利于对高校诈骗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诈骗防范新思路,提出风险抵御新办法,联合各部门开展快速打击处置,着力提高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能力,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犯罪,保护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维护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电信诈骗特点

(一)诈骗、受骗频率发生较高

2016年相关学者在对15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79.3%的调查对象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有近12%的调查对象受骗且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200-50000元);尽管受骗的大学生比例并不是特别高,但绝对人数比较高,达到了273人。由此可见,高校电信诈骗发生频率较高,高校学生受骗率也较高。

(二)作案手段多样化

电信诈骗利用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借助新媒体网络等工具,精心设计骗术,冒充各种身份人员,不断翻新电信诈骗的手段和方法,如伪装成银行客服人员进行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三)赃款转移迅速化

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犯罪团伙在成功实施诈骗后的第一时间借助网上银行进行赃款的转移,比如分解到多个银行账号中,并让团伙成员立即提现。

(四)诈骗危害影响深远

高校电信诈骗带给大学生的危害不仅仅在于金钱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有一部分遭遇电信诈骗的大学生因为诈骗财物难以追回或自己上当受骗担心被同学取笑,而把被骗当作是非常羞耻的事情,以致选择不上报,不寻求学校、公安的帮助,独自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电信诈骗现状

(一)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在宁波某高校展开问卷调查《高校电信诈骗调查问卷》。调查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43份,有效率为97%,其中填写问卷的调查对象都为宁波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可以有效地反映高校电信诈骗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电信诈骗发生率较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8.4%的调查对象表示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遭遇的电信诈骗大多为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邮件等。其中67.9%的大学生表示在半年内遭遇过一至三次电信诈骗,15.3%的调查对象表示遭遇过四至六次电信诈骗,半年内没有遭遇电信诈骗的调查对象比率只占3%。由上述数据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都遭遇过电信诈骗,电信诈骗发生比率较高。

2.受骗率在女性大学生群体中较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对比,在被调查的130名女性大学生中,将近75%的女性大学生表示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有15名(大约占被调查对象女大学生人数的12%)上当受骗;在男性大学生群体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男性大学生上当受骗。从这组数据的对比得知,部分女性大学生的电信网络防范意识相对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对诈骗敏感度较低,相对更为缺乏社会经验与阅历。

3.诈骗发生集中为大一时期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电信诈骗受害者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比率呈现大幅降低的趋势,分别为68.6%,16.1%,10.7%,4.6%。大一新生相对于老生来讲更少地与社会接觸,更为缺乏防范意识和社会经验,因此大一新生更容易成为高校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三、高校电信诈骗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1.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

大学生成为电信诈骗团伙首要目标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大部分刚刚步入成年阶段,在之前也未全面接触过社会,对社会缺乏了解,从而缺乏对社会的敏感度,思想单纯,容易相信他人。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辨识能力太过于自信,这也使得他们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之中。

2.价值观偏差

有一大部分的大学生贪图小便宜,受到“便宜”二字的诱惑,诈骗团伙正好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缺点进行布控。也有部分学生虚荣心太强,喜欢与他人攀比,追求名牌、奢侈品,从而导致入不敷出,寻求兼职来贴补自己,最终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二)高校层面:缺乏安全教育

高校没有重视安全教育是高校诈骗盛行的重要因素。缺乏防诈骗的安全教育致使学生在这方面的防范意识较低,让诈骗团伙有机可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重视程度不够。

(三)社会层面:监管、技术漏洞

高校电信诈骗之所以如此高频,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有关社会部门的监管以及技术不到位,使得诈骗集团借助电信网络运营商的监管漏洞下手,盗取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同时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变、高智能化等,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分子时往往处于落后、滞后地位。

四、高校电信诈骗预防对策

(一)学生层面:

1.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常识

在高校电信诈骗频发的环境下,高校学生应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法律常识,意识到诈骗案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诈骗案件离自己很远,在与陌生人交往交流时做到三思而后行;同时注意保护电话、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以防被有心人利用。

2.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个人价值取向,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贪小便宜,以免因小失大;同时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学会合理安排生活费用支出。

(二)高校层面:

1.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深化管理

高校电信诈骗案件多是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比如制作預防电信诈骗手册、开展电信诈骗主题讲座、邀请公安机关等各专业人士现身说法等等。与此同时,高校也应深化管理,时时刻刻不放松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宣传切实落实到实处。

2.加强校园安全治理的同时协同合作

在高校电信诈骗频发的背景下,高校的相关职业部门应肩负起保卫校园的责任,加强校园安全治理和出入管理,维护校园治安,建设平安校园;与此同时,由于高校诈骗具有反复性的特点,诈骗分子往往故技重施,因此高校应与公安机关协同合作,当校园诈骗发生时,立马联系公安机关,紧密配合公安机关工作,将发生的诈骗案件追根究底,对高校电信诈骗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打击;各大高校也应紧密联系,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防止同一诈骗多次出现。

(三)社会层面: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使用境外服务器开设诈骗网站,使用CDMA、VOIP等技术进行电话群拨、网络短信群发、换号改号等实施诈骗,电信诈骗呈现出科技化的趋势。因此社会各部门应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出新方法、新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与高校做好配合工作,协助高校进行安全管理,做到有利、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分子。

参考文献:

[1] 姜伟军,李蔚然.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15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

[2] 杨中英.浅析高校诈骗的特点及预防建议[ J].群文天地,2011(12).

[3] 胡建跃,刘浩阳,蔡东庆.电信诈骗犯罪及打击防范技术研究[J].警察技术,2016(02).

[4] 杨中英,李敏.高校诈骗的特点与原因分析——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的发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钟玉彬.浅析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2).

作者简介:单丹萍(2000—),女,浙江绍兴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现状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