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衡西征佚文八则辑存

2020-12-05 06:29
西藏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都督

王 琦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尹昌衡(1884—1953年),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其间结识孙中山等人,加入同盟会。1909年尹昌衡回国,先后在广西、四川等处任职,辛亥革命期间被四川各界公推为四川军政府都督。时逢西藏变乱,藏事日亟,尹昌衡自愿率军于1912年7月西征,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仅3个月即平定川边乱事。尹昌衡西征是民国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即便是千里之遥的南洋侨界华文媒体也密切追踪报道,相关新闻频频见于各大报端,有些电文函件尚不见载于《民元藏事电稿》《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等史料书籍中,亦未被当前学界所掌握与利用,殊为可惜。因此,本文通过梳理新加坡《叻报》《总汇新报》等相关报道,辑录出尹昌衡西征佚电佚文8则,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推动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细化。

鄂黎副总统、宁黄留守、各省都督钧鉴:自去年蜀中乱起,驻藏兵士久缺饷械,反正以后,内患纷来,不遑西□藏番乘机倡为洗汉独立之说,所在叛乱,汉兵不支,败亡殆尽,余被迫缴枪械,逃窜异地,汉民十死八九。现以□饷无策,叠恳中央救助,一而分调边军陆续前进,惟番势浩大,近日连接飞报,西藏已困,稻城亦陷,里、□、河口相继告急,是不但全藏均危,边地皆已蠢动,自非因应善抚,急起直追,未易戡定。昨经军政会议,昌衡自愿率师西征,誓死保国,决议悉同,舆情踊跃,现于各镇中挑选精兵,编成西征军先遣支队一标,尅期出发,衡率大军赶紧前进,更以重兵驻扎即雅,以壮声威而保输运,一面调查庆镇抚总长胡景伊来省协同培爵规划内治,维持守御。衡自愧庸才,益以薪忧,膺兹重任,讵敢畏难苟安,坐听藏边纷乱,祸及全国,惟有兢兢业业,勉撑病躯,誓以死□,慎用恩威,妥谋战抚,出关后情形自当随时电达,总以五族一体,不失国民之心,百折不回,用昭皇汉之烈。尊处于藏事情形若有所闻,或有所指陈,尚乞随时电示,俾资遵率,不胜盼望之至。川都督尹昌衡,张培爵。真。印。

按:此文刊于1912年7月8日出版的新加坡《叻报》(第9082号)第11页,原题为《蜀都督电陈西征之负担》。根据电报韵目代日可知,此电应发自1912年6月11日。从内容上看,此电反映了尹昌衡在西征的准备过程中面临着经费筹措的难题。5月12日与21日,尹昌衡曾两次电告袁世凯催拨汇款,以“维系军心,保全领土”,而此电亦谈到了“现以□饷无策,叠恳中央救助”的问题。之后的6月14日,尹昌衡再次致电袁世凯,认为“川省屡变之后,公私匮竭,远道馈粮,深恐饷源难继”“应恳大总统念及边藏关系大局,电令各省都督量力分担此项军饷,以期士饱马腾,不致中途哗变”[1],坦言对军费不济问题的担忧,而此问题正是此后导致西征中辍的原因之一。关于西征军的军饷情况,新加坡各大报纸颇为注意,1913年3月4日出版的《总汇新报》在第4版曾刊登一则题为《军饷不敷之真相》的后续报道,颇能说明问题,现照录如下:“西征军队,开赴前线者,计十一团全团,九团两营,十二团一营,十四团一营,炮队一队,加以原驻之边军十营,合计十七营一队。至驻炉者为六团二营,及工程队运卫队,其饷款均由川边军务处转发,统计各军及军法等局,月须饷银七万余两,加入筹边处移交二万两,共十七万余两。出入相较,实不敷六万两之多。军务处不得已向商家挪借,始克支持。至散扎各处军队,发饷全用乌拉输送,其困难又不言而可喻者也”。另一方面,此电也说明尹昌衡及其部属应是在6月10日召开的军政会议上就西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下定决心的,而之前学者多认为4月22日袁世凯任命尹昌衡为征藏总司令,命速赴藏增援,尹昌衡遂决定亲征,于6月8日召开征藏军事会议,宣布由胡景伊代理四川都督职务[2]。此二说存疑待考。

北京袁大总统、各省都统、各省都督、各报馆钧鉴:昌衡于蒸日起行,督师出关,誓伸国威而宣汉德。西出为荣,东归未必,四川军政,井井有条,远人无状,伏望煜照以公诚,推据以事实,控视长城,俾能保障西南,国之福也。昌衡初任危难,本意必死,而至于今,非□及也。行政用人,抚兵对敌,公同包拯,苦同张巡,□□□□以过激获辜,袁崇焕以独断被谤,则义所使也,宁敢逃乎?迩来内外传闻,百不一实,报载丑诋,纯属讹言。事有确征,王通不辩。惟冀持公虑大,昌衡不辞三字梗,愿痛饮于黄龙,得敬八寨平,仍俯额于僧导。临电涕泣,不知所云。尹昌衡。微。印。

按:此文刊于1912年7月24日出版的新加坡《总汇新报》(第1954号)第2页,原题为《尹昌衡力任危难》。根据电报韵目代日可知,此电应发自1912年7月5日。从内容上看,此电反映出尹昌衡自西征伊始就饱受诬谤之苦,遭遇到不小的政治攻击。新加坡《叻报》曾刊文报道过尹昌衡西征之后的成都政情,“尹都督西征,一切全权惟交副督。公理始合,乃惑于党援,大权一失,众职动摇”,“详查议员党派甚多,各抱宗旨意见不同。议长忠厚,敏决无才,每议一事,此是彼非,当场辩论,纯争意气,四座哗然,毫无秩序”,“成都党派不下数十,共和、统一、演进、宪政、少年、国民、孔教、扶轮,皆各树一帜,相互竞争”[3]。由此可见,西征的尹昌衡不仅要面对叛乱者的军事对抗,还深陷于民初时期各种政治纷争之中,至于其之后至京被囚,也应与此等攻击有关。

日前征西军首途时各界欢送热闹非常,尹都督在武侯祠发表紧急训词三条:

一、对于蛮家不可存轻视之心,若满清时代之种种苛虐,我军此次出征须知西藏为五族之一,同为国民,不得秋毫有犯;

二、此次出军由本总司令亲率士卒,纪律极为严明,只可向前,不容缩后。前军设有逃收等情,本总司令当以军法从事。本总司令败绩准押后军官以军律问拟。总之,有进无退,有胜无败,乃能无负各界之欢迎;

三、西藏虽为四川门户,实与我中国全国有关系,系我军此次出征务要壮我军威,守我纪律,非特以保我四川为目的,且以保我中国为目的。至于军饷军械,已由政府担任,勿庸过虑。若遵此三条训令而行,则今日之欢送再加十倍之多亦可当之无愧云。

按:此文刊于1912年8月17日出版的新加坡《叻报》(第9117号)第14页,原题为《尹都督警司词》。从此文可以看出,“五族共和”的民族平等理念不仅是尹昌衡自愿率军西征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军事平乱活动得以节节胜利的重要政治保障。正确的民族政策与严明的军事纪律使得西征军所到之处得到藏族僧俗民众的广泛支持。西征亲历者孙绍骞曾回忆部队达到火珠乡后,“凡民房、喇嘛寺皆妥为保护,投诚夷民悉予优待,于是相率来归者数百家。该处喇嘛寺堪布罗松成乃尤深明大义,愿纳杂粮千包,济我军粮”[4]。可以说,尹昌衡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其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新发现的佚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各都督鉴:川兵西入,无战不捷,克复收抚,十已七八。方略固秘,胜算已操,兵贵整而一,最忌多而扰。昌衡独以川军,定兹大局,敢以身任,外间谣传,实害边功,如其深念西鄙,则请助川军饷,感谢莫铭。藏边情形,用兵全在精锐,昌衡步步稳固方能丝丝入彀,若蜂屯蚁众,外负大举之名,内成纷乱之象,赤地青野,死难生还,昌衡惟恸哭山河而已。民国初次用兵,必擒大憝。静听鄙言,安如磐石。援藏兵队,万勿派遣。梗。电。

按:此文刊于1912年9月14日出版的新加坡《总汇新报》(第1998号)第2页,原题为《尹昌衡自打箭炉致各省电》。根据电报韵目代日可知,此电应发自1912年8月23日。川军西征后,各省军队纷纷响应,除滇军外,尚有鄂军、陕军、粤军等均声言愿入藏为援,鄂军第八师师长季雨霖甚至设立了西藏研究会等机构研究相关事宜,调查进藏路线[5]。“南洋群岛侨商亦有电来鄂,深以为“西藏独立”为恨,如鄂军西征,愿助军饷二十万两,亦足征侨商之忠愤矣”[6]。而新发现的电文则证实尹昌衡对此明确持反对态度,此与其在《止园自记》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大总统袁公急甚,命川、滇、陕、鄂会师讨之,滇师长郑开文、鄂师长季雨霖、陕师长张钫,皆搜乘补卒,将发兵。独川军初定,惮远征,不出”,尹昌衡“遂请于政府,举胡景伊自代,请罢滇、鄂、陕诸军,独以川兵战”[7]。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出自军事方面的考量。

各省都督钧鉴:本月二十五日据查办边事尹都督由打箭炉电称转大总统钧鉴,民国初成,藏番违命,鞭长莫及,敌焰日张。昌衡行抵炉关,军心鼓舞,声威既树,贼胆顿寒。特派标长朱森林统带所部直逼里塘,业于文寒两日,将麻盖宗、剪子湾、西俄洛三要隘次第克复,刻正攻击里塘。又派营长胡国清、猛范(编者注:亦有“范猛”一说)各率一营兼程续进。里塘为川边重镇,昌都乃入藏咽喉,达赖之野心久思一逞,乘我多故,遍布檄文,煽惑边氓,四方响应。昌都倘失,后患弥深。故饬副官刘瑞麟带领一营急趋北路,直捣昌都,计程已达甘孜,距该处约有六站。一俟昌都占据,里塘荡平,分乡城、稻坝、江卡、乍□、三岩、贡觉等处,首尾夹攻,迎刃可解,控制边地,首赖重兵,拟派步队一营分驻炉城、河口以保策源,更派步兵四营,以二营扼守南路,以二营分防北路,昌衡率本队人员入镇昌都。如边南有警则南为本寨,北为后助;如边务(编者注:疑为“北”)有警则北为本寨,南为后助。昌衡与河口之兵则不分南北,遇有战争则夹攻其左右。战守之间,形分势合。察东千里可保无虞,新建都县既经规复,设官分治,力图进行,但拒贼者当于门户,藏番一日不靖,川边一日不宁,乘势远征实为要者。过此以往,气候更寒,道路崎岖,饮食恶劣,尤非他处所可拟。议川省陆军未尝惯习,骤令深入,恐非所宜。边地再有防军十余营,久戊炉西,能战耐苦。番地情形,尤为熟悉。拟将召集昌都,亲加整顿,教以大义,输以盛情,更拔愿告奋勇之精兵数百名,令一稳练沉勇之将统之作为前锋,直趋拉萨,昌衡亲御陆防各军继其后,仍一面派遣喇嘛分陈演说,安达赖之心,布民国之惠,宣崇教之旨,侦藏番之情,务使畏威怀德,顿心向化。然该处内为逆番,外有劲敌稍不谨慎,交涉易生。即前清派钟颖克藏时,亦藉口中央条约内有驻藏英兵俟我国所办警察可保治安即行撤退一款,故令联军驻藏为改编警察之准备。师出有名,莫由干涉。此次西征,军队倍于囊日,尤易招人疑忌,拟请授昌衡边蜀宣慰使名义率领卫队进藏,为他日与外人谈判。地步既抵拉萨,任我设官,巩固共和,在此一举。是否有当,立待钧裁等。由余电达国务院转呈大总统外,兹特电陈,事关军政,请密勿宣。川代理都督胡景伊。叩。宥。印。

按:此文刊于1912年9月24日出版的新加坡《叻报》(第9148号)第11页,原题为《尹昌衡报告征藏情形要电》,系胡景伊所转呈的尹昌衡致袁世凯电。根据电报韵目代日可知,此电应发自1912年8月26日。除报告军事进展外,该电还涉及尹昌衡对川藏的设治治理问题,结合8月31日袁世凯致黎元洪的电文,可知尹昌衡请求出任边蜀宣慰使,而胡景伊则希望出任边藏宣慰使。对此,袁世凯的回应是拟授任尹昌衡为川西镇边使,“至胡景伊请任以边藏宣慰使一节,藏事须与英人交涉办妥,方能宣布,此时尚多窒碍也”[1]33,并未同意。

尹都督现驻炉城,拟在察木多设立镇抚府,于十三日特召集各军官佐会议,决命参谋总长张宣于十日内前往察木多布置,又令参谋史悠彦速拟草案,开会研究。兹将近日情形汇录如左:

▲忧谦畏□之恳辞上赏

得大总统电,谓昌衡边功速就,由陆军部核拟优将。捧读之下,悚惧欲绝。此次边功上承中央之令,后有留守之□,前得将士之勇,昌衡实无寸功,况民国成立,诸大伟人功震宇内,以衡比之,辽东豕耳。尤可虞者,将之功有限,民之责无穷,前以九死易一生,万危得一安,犹不免诛求之口,若膺懋奖,则国恩深厚,死有余恨,万望收回成命。民国大定,力疾归农,倘须骛材,敢不竭力。优令一下,将迫昌衡于汶上矣。尹昌衡。世。印。

▲镇抚府直属川督之深心

边地开府,雄镇关西,昌都以西,据地二千里,开设三府,创始之初,大计宜定。昌衡鄙意镇抚府如使直属川督,则川局雄厚,国势益张,任一良将,择其与川督心相印者,俾图进取,督同实业,大家一意开拓,不出五年成金窟。西临两藏(作者注:前藏、后藏),北据青海,牧(编者注:疑为“秣”)马厉兵,诚可雄飞世界。此际无他问题,惟川省能全行担任数载经营之费,则镇抚府决可直隶于川督,务望同力合谋,共成伟略,立候电复。尹昌衡,叩。陷。印。

▲镇抚府开幕

边镇抚府暂设炉城,候移西昌,以奠西陲而宏国疆。番夷大服,踵至投诚,已于本日开府。镇抚使直属川督,用资策驭,汉番集贺,欢天动地,谨此电呈。兼管川边镇抚使尹昌衡。东。印。

按:此文刊于1912年11月27日出版的新加坡《叻报》(第9199号)第15页,原题为《尹都督征西种种》。根据电报韵目代日可知,第一电应发自1912年10月31日,第二电发自1912年10月30日,第三电发自1912年11月1日,内容主要是川边镇抚府的相关情况,体现出尹昌衡对战后经营川边的一些设想与规划,其要点则在于“镇抚使直属川督”。1913年6月13日,川边镇抚使被裁撤,尹昌衡改任川边经略使,归中央政府节制。之后中央政府又于1914年1月“裁川边经略使兼都督一缺,而置川边镇守使”[8],改受四川都督节制,最终与尹昌衡的设想不谋而合。

猜你喜欢
都督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害怕别人知道
害怕别人知道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无字胜有字
真正的清廉
真正的清廉
真正的清廉
真正的清廉
真正的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