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轻骑兵:乱世骑士·人性信仰

2020-12-05 10:08黄叶蕊
影剧新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轻骑兵安吉骑士

黄叶蕊

一场始于初春的疫情仍然在肆虐神州大地,像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蔓延至世界各地。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使人性彰显得淋漓尽致,无数“逆行者”夜以继日穿梭于病毒笼罩的阴影之中。同样是面对无情的瘟疫,影片《屋顶上的轻骑兵》中的意大利革命青年安吉罗纵马驰骋在法国村庄,他英勇无畏的身影高蹈特出,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是根据法国作家吉欧诺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832年的法国,讲述了意大利的革命青年安吉罗被叛徒出卖后,在逃亡中闯入正在遭遇霍乱的普罗旺斯并偶遇了贵妇波丽娜,两人在艰难危险的漫漫长途中相互扶持、暗生情愫的传奇经历。男主人公安吉罗是一名为了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轻骑兵上校,他勇敢、正义、至死不渝的人物形象和典雅神圣的爱情观正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体现。

一、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骑士制度(Chivalry)一词是由法文‘马’字(Cheval)转化而来。骑士是中世纪的时代产物,他们身跨战马作战,在军事上曾发挥重要作用。” 影片《屋顶上的轻骑兵》中的安吉罗是一名骑兵上校,当影片开头他驾驭着骏马奔腾在金黄的麦田中时,那种长期影响欧洲历史的骑士精神,就已经融入了他高大潇洒的背影之中。骑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法国,盛行于12世纪。从骑士制度的诞生到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衰退而逐渐没落,但在近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骑士制度对西欧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作为制度内核的骑士精神,其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和结义关系”,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英国国王詹姆士曾在《骑士制度史》中评价道:“骑士制度是‘人类自己所设计的最辉煌的制度’,它留下来的是‘一个充满高尚情感和丰富原则的宝藏’。”

二、以赤诚忠心追随荣誉与勇敢

“在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骑士制度和宗教一样,支配着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伦理,人们将骑士看作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精英和英雄。所谓骑士精神,正是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和公正。”电影中的安吉罗正是一位拥有这些品质的英雄人物形象。从事意大利独立革命活动的骑兵上校安吉罗遭到追杀,正当他开始逃亡之际,一场可怕的霍乱朝法国南部席卷而来,曾经安宁平和的小村庄一时间尸横遍野,惨绝人寰,铺天盖地的鸦群从弥漫着死亡气息的空中掠过,寻觅着早已腐化的尸体,凄厉的叫声仿佛在为所有遭遇病毒的人们预判死刑。目睹惨象的安吉罗放下自己高贵的骑兵上校身份,与一位乡村医生共同寻找幸存者,以用酒精迅速擦拭身体的方法来救人。然而病毒以惊人的速度扩散,他们不但没有救活病患,医生自己也被感染。勇敢无畏的安吉罗并没有被疫情吓退,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他毅然前行。当他来到刚刚遭到病毒入侵的马诺斯克,在这座小城中,每一个外乡人都成为恐惧民众的袭击目标。口渴的安吉罗在池边喝水时被疯狂的市民当作投毒者围攻,无奈的他只能藏身于屋顶,与一只无家可归的猫作伴。当他轻踩在钝角形的屋檐俯瞰着整个城市正在上演的闹剧时,他看见因恐惧而陷入疯狂的愚民、他看见无能而抛弃百姓的市长、他看见追杀者被乌合之众私刑处决。此时,在与屋顶下混乱场景的对比中,屋顶上奔跑的安吉罗仿佛不是一个逃亡者,而是一个拥有骑士精神的英雄。

骑士是“基督的士兵”,骑士制度依靠封建制度和宗教教义而生存。在骑士制度中,一位男子想要成为骑士,必须经历一段有着重重考验的冒险旅程来证明自己的勇武。这种勇武不只是为了证明骑士的强大,而是为了守护弱者和正义、保卫教会和国家。在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中,安吉罗多次给母亲写信表达对国家的赤诚忠心:“你教会了我怎样生活。我每天因此而感谢你......为了与你重新见面,我要独自奋斗,让意大利获得解放。”与其说是写给母亲的信件,不如说是安吉罗借信纸抒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情怀。而这种为弱者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也正是基督教中“上帝仁爱世人,基督怜悯苍生”的体现。

集体无意识中的“救星情结”正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荣格心理学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先天的,是为整个人类所共有。荣格说:“整个人类都有这种对救星的期待。实际上,救星情结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型意象,在我们这充满灾难、迷惘的时代,它自然又被激活起来。”当人们处于危难之中,都盼望着救世主的到来,他们渴望有一位英雄如受上帝指引的摩西一般引领着大家从苦难中脱身,这种对英雄的企盼正是“救星情结”的体现。代表着正义的骑士牺牲自我,救助万民,逐渐与英雄的形象重合,成为了上帝的化身,故而上帝会赐福予正义的骑士,保佑他战无不胜。因此影片中的安吉罗尽管接触了众多病患,遭遇愚民和追杀者的双重夹击,屡次在危险的边缘徘徊,但他仍然可以轻松地穿越封锁,化险为夷,在广袤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在冒险途中,一次次的锄强扶弱与行侠仗义,不断美化的骑士形象在普通民众看来,是格外高尚与尊贵的。在影片中,导演把安吉罗设置在屋顶上,拍摄下一个接一个的主观俯视镜头,呈现出鲜有的高空视角。从这些镜头中可以窥探瘟疫危机下人性的剪影,面对死亡的威胁,政府的失职缺位,社会秩序的土崩瓦解,尊严已经泯灭,良知也不复存在,屋顶上的轻骑兵安吉罗以悲悯的情怀俯瞰着人性的丑恶与世间的悲剧。导演让·吉奥诺曾在接受采访中说道,“霍乱就像一个化学元素,让最卑劣和最高尚的情感赤裸裸地彰显在我们眼前。”

三、神光笼罩下的柏拉图式爱情

在病魔横行的乱世中,一段骑士与贵妇之间“发乎情,止于礼”的柏拉图式爱情,成为了影片《屋顶上的轻骑兵》的剧情主线。在骑士的冒险中,总会存在一两个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或是骑士帮助的对象,抑或是骑士展开冒险的原因。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使骑士的形象更加丰满。电影中年轻貌美的伯爵夫人波丽娜收留了饥肠辘辘的安吉罗,面对眼前从屋顶降落的不速之客,波丽娜不但没有过多的犹疑,反而对这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萌生了好感,乱世中仍然优雅镇定的波丽娜也深深地吸引了安吉罗。当波丽娜在前往另一个城市寻找丈夫时被告知丈夫已经离开,准备去马诺斯克接回自己。波丽娜不听安吉罗的劝阻,执意返回马诺斯克,却被士兵抓住关进了城堡中。为了营救波丽娜,安吉罗自愿进入城堡并策划了一场火灾制造混乱,帮助所有被关押的人群逃离城堡,两人日夜兼程地奔向波丽娜丈夫的所在地,在这段千里同行的险途中,双方暗生情愫。波丽娜把安吉罗引上了一段“修行之路”,在这段冒险中,安吉罗需要通过各种考验,不断提升和打磨自己的能力,骑士身边的女性形象是推动其完成蜕变升华的主要助力。

骑士对荣誉的崇尚胜过自己的生命,荣誉和爱情是高于一切的,在骑士制度中,对爱情的崇拜具有独特的意义。“12世纪初,教会号召下的十字军东征将‘圣母崇拜’的信仰从拜占庭带回了欧洲。”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世俗众人对女性的看法也逐渐有了改变,其中高贵典雅的贵族妇女被看作圣母在世俗社会中的化身,成为被崇拜和保护的对象。骑士精神中也引入了基督教的“圣母崇拜”思想,基督教反对婚外情,反对基于性欲的爱情,因此骑士与贵妇之间的爱情是典雅而神圣的,常被冠以“宫廷爱情”的称谓,这种“宫廷爱情”歌颂的是一种“反禁欲”的伟大爱情。在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中,安吉罗和波丽娜之间的情感正是为了契合基督教中“对伴侣忠诚”的教义,而展露出一种“发乎情,止于礼”的克制。在两人即将离别的前夜,波丽娜向安吉罗诉说了自己与丈夫的故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她的丈夫劳伦是一位侯爵,曾经也是一名法国革命战士,在一次意外中,波丽娜解救了劳伦并悉心为他疗伤,最后两人结为夫妻。然而在这段风雨兼程中,安吉罗的坚毅与勇武打动了波丽娜,心中爱的天平已经向安吉罗倾斜。然而作为一名骑士,安吉罗必须恪守骑士精神,只能把自己对波丽娜的深情转化为有爱而不失节制的守护。沉默许久后,安吉罗拒绝了波丽娜的爱慕:“你已经安全了,我该回意大利了。”正沉浸在悲痛中的波丽娜因为潜伏的霍乱突然发作而倒下,安吉罗不顾一切危险果断撕开波丽娜的衣服,用烈酒揉擦她的身体,在一整夜汗泪交织的努力中,安吉罗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波丽娜的生命。此时,安吉罗所战胜的不仅仅是依附在波丽娜身体中的病魔,还有爱情带来的“情欲”考验。安吉罗始终铭记高尚的骑士精神,他的使命只是为了保住波丽娜的生命,把她安全地送回丈夫的身边。安吉罗默默地离开,继续其未竞的革命事业。

波丽娜饱含思念之情的一封封信件全都石沉大海,一直杳无音讯,就在即将绝望时,安吉罗终于有了回信。波丽娜展开信纸,望着远处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仿佛看见远处山脊上安吉罗若隐若现的背影。而年迈的劳伦爵士望着妻子的背影,决定解除两人的婚姻关系,让她去追寻自己的幸福。虽然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开放性的结局,但骑士与贵妇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成为了一段传奇,“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一场瘟疫放大了人性中的阴暗面,自私、仇恨、恐惧使炎凉的世态满目疮痍,但人世间并不缺乏骑士精神,总有一群人,他们善良、英勇、正义,在灾难中不畏牺牲,用信仰的光芒把人性照亮。影片中骑兵安吉罗代表的是一种拥有骑士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无论是对波丽娜的守护,对弱者的帮助,还是对动物的怜悯,他所展现的骑士精神无处不在。在当下这场仍然没有结束的全球疫情之中,也浮现出了许许多多像安吉罗一样的身影,他(她)们身披白色的抗疫“盔甲”,扬起沾满汗水与泪水的脸庞,心中仿佛有一簇火光,他们坚定地凝望远方,战“疫”仍在继续,信仰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轻骑兵安吉骑士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礼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克里夫兰骑士
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长沙作家走进校园
送春联、送演出,给人民群众送温暖
——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湛江百姓村
湛江举行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启动仪式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