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2020-12-06 07:28丁月华王茂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硕士艺术设计方案

丁月华 王茂茜

各高校最新公示的艺术设计领域全日制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皆离不开具有过硬的知识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强,品德好、素质高等多方面的综合型优秀专业人才。本文选取公开发表在中国艺术硕士网上的培养方案,对综合类大学、专业类大学、师范类大学这三类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观念进行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总结出异同点,结合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根据具体落实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优势以及问题,希望能够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文章中会用到分析对比法等。希望以此能够及时警觉人才培养观念中的优劣势,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将来高校中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可靠的参考数据资料。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方案

我国大学在建立之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下培养实用性人才。早期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互动是基于人才培养而不是科技创新。[1]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迭,让我们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逐渐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在又开始称其为“大数据数字经济时代”。有学者通过采用爬虫技术对有关设计方面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专业素养的关键词频较高。但是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低。

近几年,“设计运动”在各行各业掀起巨大波澜,科技迅猛发展,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用户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设计行业对于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样一来,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责任与任务就更加重大且艰巨。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做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的宣传、招生、培养和质量监督工作。成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培养院校的专家及知名艺术家组成,加强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及质量监督等各环节的规范管理”。2008年,国务院首次批准34所大学授予MFA学位,最早一批大多为专业艺术院校。2010年,又把MFA的学位授予点增加了一倍,MFA授予点面积铺开,到了更多综合性大学之中。[2]近年来,申请获批艺术硕士点的高校数量不断上升,致使艺术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但是数量的增加,并不等于质量的提升。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的艺术硕士还是达不到有些企业的用人要求。高校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仍在不断发展探索中,教育者、学者的人才培养观念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于艺术硕士的发展和成长具有建设性意义。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在接受多家报社记者采访中谈到,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品德优良、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特长发展、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和有修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3]

因此,本文就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点,结合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根据具体落实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观念等进行分析探究。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艺术硕士人才的需求和现状

1.1 需求:

“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大学变革,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独立思想、具备创造力和执行力的社会个体,因此,这一阶段的大学变革在理念层面更多应该思考如何吸引一流的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其他维度的发展。[4]

设计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超互联世界中为我们带来某种秩序与和谐。“财富500强”企业纷纷高薪聘请首席设计官并投巨资建立设计中心和创新中心。[5]优秀顶级的创新设计能力是设计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就需要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给不少企业以及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对于现场观众而言,他们在现场中对于互动式体验更加感兴趣,不论是人脸识别系统、抑或是VR技术的体验,此类展区都能吸引大批的观众驻足。现场的儿童们则更加喜欢机器人一类的带有“玩具”类属性的展品。此次博览会,客流量巨大,现场观众互动频繁,体验着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例如,在3D打印技术展示区,向观众展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打印技术,不论打印的成品抑或是打印的时间都已经做到比较令人满意。但是现场观众就提出一个疑问,是否可以自己自动传输到3D打印机,直接完成打印指令?而相关的工作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只能将建好的模型发给他们的工作人员,在由他们操作录入到3D打印机完成打印指令,虽然中间耗时并不长。不同的用户对于科技了解的程度不同,对产品的需求也就不同。用户的需求会不断提升,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样就会出现新的问题,随之就会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就更加急切。

1.2 现状:

可根据社会调查发现,近几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综合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还有很多毕业生好高骛远,难以脚踏实地在社会中学习、创新,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一直处于再就业状态。[6]设计以用户为核心,用户对产品需求水平提高,设计行业任务加剧,各个行业人才紧缺。但是高校的毕业生又不能完全地与这些行业接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这一现象早就成为矛盾体。因此,就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来看,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出发,探索目前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人才培养观念至为重要。

有学者对400多位与设计有关的人员就“艺术硕士核心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是否赞同“在传统实务技能型人才培养观影响的艺术硕士培养应向该领域专家型人才培养转变”这一选项上,有点赞同和非常赞同的比例为调研人数的79.17%。调研的对象都是目前与艺术设计接触最为频繁且最为密切的人群,他们自己也能希望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且更加专业。这样才能应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2.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点

美国MFA的培养目标即为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设计一系列课程,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和紧扣市场需求的职业艺术家。在国内,笔者通过选取公开发表在中国艺术硕士网上的培养方案,对综合类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专业类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师范类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不同类别高校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对比后发现,不同的高校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共同点都在于:

1、培养目标都是旨在培养出知识素养过硬、有正确价值观、社会适应力强、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品德好素质高的等综合型优秀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都是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为主;

3、进行专业实践,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上几点都是高校培养艺术硕士人才最基本且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现在艺术设计已经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设计师只要坐在办公室绘图就可以了。艺术设计要学的并不仅仅是艺术类的理论知识,有的或许要涉及物理学的知识或者文学知识。所以现在的跨界、跨学科学习已经都开始纳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了。在这个时代,培养的不是单一、封闭的单体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因此,围绕全国及地方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切实需求,通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7]

而不同点在于:

1、专业的艺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对于不同专业类的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比如平面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研究等,其培养方案中虽然大体的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比较有针对性了,区分的就比较详细了。而目前有一些高校就将所有的艺术硕士进行统一的课程设置,实施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本科所学知识与研究生阶段知识不能接轨,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针对性的方向。简言之,笔者认为培养方案与实际教学方案的吻合度不高,这是目前一些具有艺术硕士学位点的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2、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即将校内导师负责为主,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为辅的形式。这一点有可能是与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关。国内高校水平参差不齐,各类资源的分配也不能达到公平的状态。重点高校人才聚集,师资力量雄厚,国家项目申报数量众多,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来说更加全面和完善。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校外艺术实践的双向把握,学生的发展也会更加全面。

综上,专业类的艺术院校以及重点类的高校对艺术硕士的培养就更加的全面和细致,而普通类的综合院校、师范院校根据规划,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方面还有提升优化的空间。

3.设计大家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核心素养的看法

笔者通过《设计》杂志举办的“《设计》杂志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设计大家谈”系列采访中,选取30篇设计大家的访谈稿“就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看法”进行粗略大概的关键词统计发现,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这一块总体概括的要求就是决心从事设计的人知识素养过硬、设计思维能力活跃、社会感知力强、社会适应力强。

这类设计大家中有从事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设计行业中比较针对性的行业。他们大多都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且参与过不少项目的设计,以及获得过不少荣誉。虽然他们每一个人的谈话侧重点都不是指向同一处,例如尹定邦先生认为:“设计的宗旨不再是装饰,而是结合艺术与技术……”;季铁先生认为:“需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系统设计、批判性思维、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转型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在创新过程中协同文化与产业平衡发展的设计创新复合型人才”;徐迎庆先生认为:“将从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的综合视角,在艺术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发展学生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面向信息时代,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等等之类的观点。他们的建议都是实际而且具有针对性,对于即将或者打算投入这些设计行业的艺术硕士人才都具有可参考性和可对比性。他们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和结构。

现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具有“技术含量”这一单一性的要求,更加注重结合科技的进步推动设计的进步,要求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鼓励大家跨界学习。就像柳冠中先生谈到的那样:“这就涉及到教育当中的改革,至少顶尖大学应该有这样的人才培养,要站得高,要学会跟搞管理的、搞金融的、搞技术等人去合作……”;他们已经成为设计行业前行的推动者,所以更加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一批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来加入这一队伍,继续将设计行业推向更广的天地。

4.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及其对策

4.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位招生的时候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高校在对外招生的时候,就应该具有针对性的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或者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学生。进行笔试和面试的时候多注意试探和考查考生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创造力。技法和书上的理论知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背诵来达到的,但是设计思维、设计创意、创造创新能力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对于学硕类的专业而言,那更多的就是考查考生的文献综述以及写作能力,这样具有针对性想招收考生,才能为入校后的人才培养打好基础。加上许多同学会在自己本科所学的基础上,考取研究生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习深造。总言之,在考生考试阶段应该严格的考察和筛选,而不是为了达到招生率一味地招满就行。而且考察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总用老一套的方法来考察不同时代的考生。此外,虽然很多同学是跨专业考,这样的方法可能达不到相对公平,但是进入高校后,各院校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

4.2 细化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观念,具体落实要与文件相符合

目前有一些高校对于艺术硕士专业的界限模糊,将所有艺术硕士全部归类到一起,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联系起来。理论知识的学习既笼统又零散,没有针对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非专业类院校应该将对各专业进行细致的划分,像前文中提到的中央美术学院那样细分为平面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研究等小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每一门专业掌握的理论知识、软件技巧以及具体的实践项目都不一样。虽然现如今在提倡跨学科学习,但即使是跨学科也应该结合各专业的不同,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学科中。每个专业掌握的知识在某些细节上是不一样的。

硕士阶段的学习时间宝贵且短暂,应当好好把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环节,结合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理念,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突出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将实践教学中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第二课堂知识内容进行互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通过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升动手能力。[8]

4.3 针对学生的优势以及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硕士阶段与本科阶段不同之处就在于,硕士阶段实行导师负责制,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人数有限,专业指导方面会更加仔细。不同学生的优缺点是不同的,不能进行“一刀切”将所有的学生都套进一个模子里面一起学习。且还应该结合其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果理论知识缺乏,就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实践经验薄弱,就应该加强其项目实战经验。做设计,面对的是用户,以用户的需求为主。不仅仅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了解最新的前沿科技信息,最新的技术以及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

学校和导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导师会是与学生最紧密接触的人。因此,应该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5.结语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创新和创业、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不能重此轻彼。[9]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量不断扩大,但是质量确实有待提高。我们已经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提倡创新发展,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责任并不是只给学生授予硕士学位,而是要感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时代进步的速度,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建设助力的专业型优秀人才。

注释:

[1]王志强、卓泽林:《“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53、78、97页。

[2]陈育芝、丁月华:《美国艺术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初探——以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普瑞特设计学院雕塑专业MFA为例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4期,第23-25页。

[3]http://www.xhsysu.edu.cn/web/news/xhjyt/jiaoyujiatan/9609.html.

[4]黄志成:《大学变革的理念、结构与制度——评<“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世界教育信息》2017年第9期,第18-22页。

[5]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8-01/01/content_299195.htm.

[6]曾筱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43期,第32-35页。

[7]许雁翎、杜怡君:《基于双创融合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第148-149页。

[8]魏海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项目结合的研究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12 期,第154-155页。

[9]端文新:《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132-133页。

猜你喜欢
硕士艺术设计方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烂脸了急救方案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