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命思想”对中国人格塑造的影响

2020-12-06 09:32李培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侨园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克己天命孟子

李培(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仅“天命思想”就有多种解释,如宿命、命运、神的意志、君王的意志等,这也多与各思想家的主张有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为封建社会巩固皇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典型人格特征的形成,对中国人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天命思想”的起源

“天命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至夏和西周。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夏代尊天命,即夏王朝是受天之命来统治万民的。因此,“天命思想”在夏代就已出现,这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二、儒家的“天命思想”

(一)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学的创始人,在天命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唯天为大”。他对“天”的理解有时指的是意志的神秘力量,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有时又看作是自然的天,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无论是何种意思,孔子的天命观可谓敬天、畏天。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关于“命”的解释,含有寿命和命运的意思,同时又兼有必然性的内容,如“五十而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等。孔子的天命观虽强调畏命,但也强调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仅强调了在天命面前发愤图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同时他把命和塑造君子人格联系起来,具有伦理学的深刻意义。

(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侧重于对天的敬畏,而孟子的“天命思想”则侧重于对天的顺从。孟子所说的天,指的是上帝。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地上的最高统治者国君就是天子,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即“莫之为而为者,天也”“顺之者存,逆之者亡”。同时,孟子的“天命思想”也强调“民意”,即“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在孟子看来,天命是无法改变的,人间祸福都是因为是否顺应天命而起,人在天命面前没有自由。

三、天命观与人格塑造

(一)君子人格

《论语》中君子人格具有好学、孝顺、忠信、克己、爱人、谦让等品质,在行为上主要体现为言行一致,以仁为本,忠恕待人,以礼节行。即孔子强调一个人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并将知行统一作为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强调君子以仁为本,包括爱人、克己与力行;强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强调行为上的节制,注重礼的修养;强调君子有九思,以完善思想和言行等。这些君子思想在过去几千年对中华民族起到了教化与文明化的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成为人们自我道德的内心约束,对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伦常有序的顺民性格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尊卑有序的封建秩序。这种理念来源于古人的“五伦”思想,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中国的五伦是以家庭为重心,而古代的小家是指家庭,大家则是指国家,可见君臣关系是父子、夫妇和兄弟所在的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其实质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君是天子之命,而天的旨意是不可违背的,唯有顺从,这种人与天的关系延伸到小家就是要伦常有序。这种尊卑上下,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维持着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也造就了中国人顺从的国民性格。反观当代社会仍呈现出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即以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关系,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也具有一定价值。

(三)隐忍重礼的国民性格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即君子的实现要遵循天道,不能违背天意。而克己复礼是实现君子人格的方式之一,也是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修养方法。所谓“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忍我”,以达到自我的内部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天的和谐。“忍我”是以中国人的人际自我或关系自我为核心而构建,即中国人在构建自己人格、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主要不是从自己的内在自我,而是从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出发来设计。这样“忍我”便成了维护道德平衡的手段,如对人的忍耐以达到人际和谐,对自然的忍耐得到安于现状、习以为常和知足常乐的心理慰藉,这是古人对天无力反抗的消极心境。

儒家的“天命思想”在促进天命观发展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人君子人格等人格特质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克己天命孟子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张山毅
磨刀不误砍柴工
无声列车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天命夫人
浅谈天命通宝钱版别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