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格性二胡作品的教学探索

2020-12-06 09:38朱泽军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二胡旋律

朱泽军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不同民族和地域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俗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这些差异在各地方音乐中有着很突出的表现,江南的婉约,陕北的粗犷,中原的豪放,北疆的异域风情,这些鲜明的音乐特征形成宝贵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为创作者提供了大量可塑的音乐素材。二胡作品中的地方风格性作品正是根据地方音乐素材创作而来的,如《姑苏春晓》《迷胡调》《河南小曲》《葡萄熟了》《一枝花》《阿美族舞曲》等优秀作品,一直在各类舞台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它们的音乐风格鲜明,取自民间,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智慧,才会有如此生命力,达到雅俗共赏。作为一线二胡教师,教授好这类作品,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地方音乐风格特征的把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形成了相对差异的文化和习俗,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以及感情态度,音乐风格差异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态。音乐作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类满足听觉审美需求的载体,从侧面反应出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作为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对地方音乐的风格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把握二度创作的方向,从达到契合听众审美情趣的目的,能够更为“地道”地诠释出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二胡的地方风格性作品一般是根据地方的民歌、戏曲、器乐曲等音乐素材改编创作而来,带有很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特征,应从地方音乐入手,抓住特色,归纳出普遍规律,进而找出演奏的基本要领,把握大方向,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江南音乐风格和陕北音乐风格。

(一)江南音乐风格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在地理位置上包括安徽、江苏以南,浙江以北和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文中心以苏南、上海、浙北等地构成,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宝地,人民生活相对富足且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精神需求变得日益重要,音乐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从形式到技艺都是不断在进步的,从民歌的《无锡景》《茉莉花》,戏曲的越剧、锡剧、沪剧,再到器乐的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田间巷尾、茶楼酒肆、剧场舞台,人们对音乐的审美需求推动了音乐表演事业的发展。江南二胡在旋法上多级进少跳进,旋律平缓柔和,善于用滑音、转音、装饰音来丰富变化,增加音色的玩味性,形成了旋律清新优美、风格舒缓细腻,技法音色变化丰富,悲喜适度的音乐特点,加上各类唱词独特的“吴侬软语”,处处体现出一种柔媚多姿、清雅脱俗之感,与江南人民和蔼善良,温柔内敛的性格特征交相辉映,是我国南方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陕北音乐风格

黄土高原,贫瘠而厚重,是华夏文名的发源地之一,受秦汉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刻影响,陕北地区人民自古在这种生态环境恶劣、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下艰苦劳作,不断成长,养成了乐观直率、敦厚勇敢的淳朴性格,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调节苦闷生活直舒情感的必须品,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心呐喊,这种音乐文化的形成影响了陕北音乐的表现构成,形成了直白粗犷、高亢亮丽的旋律特征,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走西口》等等,旋法上跳进多,级进少,音程跨度大,很多运用“喊唱”的方式,极少修饰,与江南音乐的含蓄不同,直接表达真实情感,酣畅淋漓,大起大落而富有力量。

从上述江南音乐风格和陕北音乐风格不难看出,各地域之间的音乐风格是有差异的,这是历史和地理原因及漫长时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民间习俗等共同作用的产物,教授学习地方音乐风格性作品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地方音乐的语言特点及共性,从而在不同风格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和与风格相适宜的二度创作。

二、具体作品的分析及演奏原则

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是作曲家由乐思、心理感受、人生阅历和在复杂的社会时代及生活背景下形成的内心旋律,再通过音符记谱方式呈现出的物质表现,给了演奏者一个最直观的信息提供,所以在拿到一首作品曲谱时,应从一度创作入手,进行具体的音乐分析,不要急于演奏,前面说过,地方风格性二胡作品已经给演奏者提供了一个演奏方向,但是,同一风格的作品在形式及内容上可能是大相径庭,所以教授此类作品时,除了需要学生把握住风格特点,还需要进行个例分析,总体和细节兼顾,达到较为完美的二度创作要求。

(一)声腔化模仿

地方音乐作品,大多为民歌和戏曲,主要是由人声完成的,二胡作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之一,在表达旋律上有其优势,善于作出变化丰富的线性旋律,我们在运弓选择、揉弦、滑音、颤音等技巧上一定要契合作品的特点,例如在《江南春色》《姑苏春晓》等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起伏较小、优美舒缓的旋律,为了保障旋律的连贯性,我们在运弓过程中要保持音色的统一,弓毛贴弦的深浅变化不宜过大,换弓痕迹的消除,力度起伏的连贯性等等,而北方音乐作品中如《一枝花》《秦腔主题随想曲》,旋律则展现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运弓时换成大弓段,添加重音音头,力度对比强烈等音色变化,左手技巧中江南作品的滑音类似于桥梁,连接换把不留痕迹,不过于强调,溶于音符之间,揉弦滚揉居多,表现“吴侬软语”演唱的中顺滑的连接和柔和颤音的技术特点;中原及陕北作品很多却强调滑音的过程,宣泄情感,揉弦多用压揉或滚压结合,同一种技法不同的表现手段。这些是教师可以直观作出示范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也可在不同风格作品演奏对比下加深学生印象。

(二)音乐分析

曲谱作为音乐创作的物质体现,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从标题到结构、旋律等表象,再到作品情感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均给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正确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音乐分析,是二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专业艺术院校教育中,开设了乐理、民族民间音乐、曲式分析等一系列理论课程,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分析演奏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速度与节奏变化,旋律线的起伏,不同结构音型的应用,直接影响着乐曲情绪的表达,如琶音的快速上下行必定要在音乐张力上有所推动,同音型的反复一般都伴随力度的渐强和减弱,否则不断重复演奏的目的便含糊不清,同样的旋律60拍和180拍,情绪上舒缓和激动形成对比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创作者的作曲手法分析出来的。当然除了细节上的分析,还需要总体把握,如“起承转合”的传统音乐结构或西方曲式结构的单三、复三等,各乐句、段落总会在演奏情绪上有对比变化,再加上标题和演奏符号、表情符号等等,演奏思路便会逐步清晰。做好音乐分析需要师生都具备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和理论基础,音乐不是数学,比较感性化,各人审美情趣也不一样,在分析过程中,师生意见相左也是正常现象,但只要在一度创作的框架中,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内容情感表达,多元化的二度创作反而有利于作品的传承发展。

(三)演奏版本对比研究

自刘天华先生开始,现代二胡历经百余年,发展速度在民族乐器中首屈一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他们在同一作品的二度创作中不尽相同,形成了很多优秀的版本,对作品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可以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演奏要领和情绪发展,分析出异同,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演奏处理方法,这种方法除了面向专业演奏者以外,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广大业余爱好者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作为创作和演奏一体的演奏家,演奏自己的作品一般来说是具有教科书意义的,需要着重学习分析,亦可以模仿演奏,最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演奏版本来更好地理解作品。作为音乐学习者,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联觉能力,从音响形式传达过来的内容的画面感越清晰,便越能在自己的演奏过程中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意义

地方风格性二胡作品,在二胡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取材自民间音乐,是我国广大人民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位创作者,演奏者均无法脱离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来进行创作。地方风格性作品,在二胡学习生涯中是必经之路,学习此类作品,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音乐、地方音乐,树立“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二是为了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达到推动时代进步的社会功能。

广大教师应站在更高的高度,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拘泥于音响表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发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和民族音乐之美,用音乐作为推进时代和民族发展的有力手段,正如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广大从事民族音乐事业的同仁,要同心同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二胡旋律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一把二胡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