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2020-12-06 12:05闫懿新吉林大学
艺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象美学形式

□闫懿新 吉林大学

音乐美学这一概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音乐美学这一概念已经被各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思索和探讨,本文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进程展开剖析和探讨,并将其借鉴至中国音乐的研究探索中。

张前先生在《音乐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曾提出,音乐评论工作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极高的音乐美学素养,要把美学当作音乐评论的理论根底。音乐评论和音乐美学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关系。音乐美学和其余各音乐学科,像音乐史学等也具有类似的关系。在张前先生眼中,美学是一种内涵,是一名音乐学者应具备的内在表现,是该有的文化底蕴,也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审美认识。

音乐美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欲将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实质的形式表达出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就研究对象而言,只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第一个是这个对象是否存在?第二个是这个对象的本体是什么研究。那么将这句话带入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就应该思考西方当时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宗教思想以及其他可能的思想。将这些思想联合起来与西方各时代涌现的艺术家、艺术派系及艺术作品等结合,协助我们对这一期间的音乐思想观进行探讨。

所谓“美学”在希腊语中的含义为“感性学”,也可以理解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感性的认识。我们对音乐美学本体的理解,就是要深化对音乐创作、表演实践及作品的品位中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进行钻研。回顾历史,人们对音乐创作的分析,仅仅体现在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很少对音乐作品的诞生做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不追其本源,恐怕我们很难真正理解这部音乐作品的内涵。

19世纪的音乐家舒曼、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等音乐思想都能被称为“情感论”者。1850年李斯特就音乐的情感体现问题,为了体现他的情感观,在他所写的论文《柏辽兹和他的“哈洛尔德”交响曲》中加重了语气。然而,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在1854年发表的《论音乐的美》一文中,观点却与之截然相反,他说情感的体现不应该是音乐的体现,而体现出的情感与热情也有可能不是音乐艺术的本身机能。后来,他又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他认为音乐表达的美,应该是一种别具一格只能为音乐所体现的自然美。这种美不需要外来的形式美,它体现在音与音之间的奇妙组合中。这种悦耳动听的神奇组合,即使它们之间有极短暂的不和谐也会以自由的形式最终呈现出来,并且使我们感到这种美所带来的快乐。

汉斯立克所追崇的这种形式论的音乐美学,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早在古希腊音乐思想中就孕育了形式论的种子。当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的本源是“数”,他认为音乐的美与协调应该回归到“数”的关系中去探索。17世纪末德国学者莱布尼兹也把数学看作音乐的基础。18世纪末,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也认为“一个对象应该符合目的性的形式”才是纯粹的美。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对于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争论。德国音乐家卡茨用“自律美与他律美来形容这次争论”。所谓他律就是音乐是被一些外在的形式内容所支配的,所谓自律就是音乐是受音乐内在表现所支配的。至此,19世纪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仍在发展中进行。虽然浪漫主义或者之前的音乐,都是经过对旋律的描写和和声的建立来凸显音乐内容的,但是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在历史长流中所占的比例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才有当今时代音乐美学的不竭发展。

现在,西方音乐美学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已在中国扎根,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从音乐美学思想的提出到传入中国,这一独立学科的建立经历了几代学者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也做出了巨大奉献,我们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的学习及对中国史料文献的整理,如今已完成许多中国音乐美学的著作。同样,与多数交流一样,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与之交流,是美学史上的融合与交流。

猜你喜欢
对象美学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盘中的意式美学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外婆的美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