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日梦”到创作—以青年艺术家胡佳艺为例的创作心理分析

2020-12-06 16:07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胡佳白日梦达利

□叶 舟 四川美术学院

潜意识与艺术创作,一直以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弗洛伊德的论文《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出,人的一切动机都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人从小就会产生无意识幻想,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幻想是为了满足未实现的愿望而产生的。成年人往往羞于提起关于自身的白日梦幻想,但是创作家、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将这些幻想表达出来,并且不会让观看者感到不适。这一条路径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笔者通过对青年艺术家的采访,得出了一些答案。

一、从童年经历中寻找创作动机

在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时要大胆假设,早在弗洛伊德1908年发表的论文《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中,就提出文学创作的灵感应在童年中寻找。而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有很多相同之处,在论文《一篇启发世人的杰作》中,作者马科斯提出,可以沿着弗洛伊德的方向做更进一步的探索:首先,将精神分析应用到艺术家与艺术家领域的方法学问题上。其次,难以言喻的心灵产物具有错综复杂的身份,如波涛汹涌一般从心灵内部涌出。创造性作家与艺术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文艺工作者,要靠创作产出作品。

青年艺术家胡佳艺的作品《除夕守夜》的创作背景是2015 年新疆持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胡佳艺以往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是围绕着家乡与自己家人的故事进行创作的。在《除夕守夜》中,胡佳艺拿着枪站在家乡的湖边,一个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强大的女孩子以一种坚毅的姿态拿着枪守护着家乡,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矛盾感的画面。笔者问她怎么会想到呈现一个这样的作品,她说:“我的出生地是新疆吐鲁番葡萄沟,2015 年新疆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其实在除夕的晚上出去是非常危险的。当时姥爷病危,家里没有聚在一起过年,所以也得以在团聚日溜出家。”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不仅是她,她的家人自我保护的意识也非常强,当然这也受到了当地特殊环境的影响。胡佳艺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艺术家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搜集、处理、删节、修饰并节录了自己的记忆,从而能够创作出作品。笔者问了艺术家本人对这种创作动机的分析的看法,她说:“我在不了解这些原理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肯定是受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并且恰好遇上类似的事件,所有的情感都一下子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

二、强迫性暗喻的觉察阐明作者的无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小说中,作者并没有从一个主人公冲动的满足感中得到他本质的满足感,而是形成了一个身份认同。现代作者可能会将他的自我分裂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被赋予了其作品中的多个角色,并且将他自己生活中冲突的议题“拟人化”了。这个机制近似做梦者使用的方式,他们以替换和浓缩来表达自己潜在的想法,借此有条理的方法满足愿望的冲动。我们从胡佳艺的作品《达利的胡子》能够发现她的一些暗喻。

《达利的胡子》确实是和达利的胡子有关的一个作品,胡佳艺将阴毛经过处理后制作成了达利的胡子。在以往的报道中,有人问过:“使用这种材料是否为了产生极度私密的相遇?”她否认了这种说法。笔者也问过有关这个材料的问题,她告诉笔者:“最早并没有用这个材料的想法。甚至以前也没有观察过阴毛,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观察到这其实是挺可爱的存在,就产生了做这个作品的想法。”一开始,她还尝试过用胡子胶和蜡打理成达利的胡子的原始形状,但没有做成;又用烫头发的夹板和熨斗企图把阴毛拉直后再固定,也没有做成。阴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倔强,所以就让它毫无保留地呈现原始状态:偏硬的,卷曲的。笔者也问过,她为什么会选择以达利为原型来做这个作品。她说,她认为达利在她心中是一个很酷的艺术家,并且达利的胡子是他的一个标志。她喜欢达利对自己的作品要求苛刻,喜欢他的偏执,甚至狂傲。他的这些特质,让胡佳艺觉得达利是最适合呈现这个作品的艺术家。弗洛伊德认为,小说中英雄式的主角其实反映了“唯我独尊的自我”,也可以说是移情的外射。那么,可以大胆假设,胡佳艺之所以会选择以达利为原型做这个作品,是因为她将自己对达利的欣赏投射到了作品上,希望通过作品让“观念性的自我”流连和沉没在对对象的关照里。

猜你喜欢
胡佳白日梦达利
妈妈家的门
可爱的白日梦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白日梦(外一首)
孝顺的外婆
别跳
白日梦
爱做白日梦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