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木卡姆艺术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
——以万桐书木卡姆文献资料为例

2020-12-06 23:06周达疆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新疆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木卡姆新疆民族

◎ 周达疆 /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为再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在百废待兴,国家积贫积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抢救工作的历史史实;再现以万桐书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家为响应党的号召及时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濒临消亡的新疆木卡姆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再现木卡姆艺术产生、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木卡姆艺术是新疆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艺术经典,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创辉煌的史实;再现中原文化对新疆地区文化艺术的重大影响。为此,建设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在建设馆藏之际,课题组成员及相关领导通过多种方式与万桐书夫妇和家人以及当时参与抢救工作的有关人士进行了沟通交流座谈,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事业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春天,原新疆省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有关濒临消亡的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基本情况。周总理高度重视并指示由文化部组织,交由中国音乐会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选派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抢救新疆木卡姆艺术。中国音乐家协会则在中央音乐学院选定了万桐书。万桐书,何许人也?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生于湖北武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在四川江安国立乐剧科、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等地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广州市立艺专、湖南长沙音专、南京市委文艺处音乐组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参加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音乐会”工作。1949年11月被调往中央音乐学院。1951年年初,万桐书接到通知,文化部决定让他去新疆,去抢救新疆木卡姆艺术。1951年3月,万桐书和在人民音乐编辑部工作的妻子连晓梅带着着一岁多的女儿,一家三口和一个同事,带着简单的行装,肩负着重托,离开北京,踏上西去的列车。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兰州,从兰州再到新疆乌鲁木齐。这一路,他们足足走了两个月,到新疆已是5月。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亲自接见了万桐书一行,对抢救新疆的民间文艺“木卡姆”,表示全力支持。从此,新中国对新疆木卡姆的采集、整理等抢救性工作正式开始。

二、万桐书等老一辈音乐家肩负重任,初心不改,与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团结奋斗,保护、抢救新疆木卡姆艺术

(一)团结协作,精心准备,成立工作组。到了新疆,万桐书先在维哈剧团,开始音乐创作,当起音乐教师,给团里的演员们教音乐知识、识乐谱,并就新疆地方音乐工作作了开创性工作,一方面编创了统一的少数民族乐器弹奏指法书面符号。另一方面解决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记谱问题。同年7月,赛福鼎副主席把吐尔迪·阿洪父子、肉孜·弹拨尔、阿不都外力·加如拉尤夫4位民间艺人邀请到乌鲁木齐。吐尔迪·阿洪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少年时期就跟着父亲学唱十二木卡姆,当时已是71岁的老人,但仍能演唱十二木卡姆全曲。开始着手记录整理时,发现“十二木卡姆”全曲演唱需要时间长达19个小时,完整的录音是头等大事,但是没有很好的录音设备。万桐书老师立即向北京方面反映在新疆开展工作的条件状况,文化部门设法从上海买回了一台钢丝录音机,接着又通过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买回音叉和节拍器,设备基本齐全了。8月7日,“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正式成立。由万桐书担任组长,主要成员有音乐家刘炽、刘峰、丁辛,诗人克里木·霍加以及四位民间艺人。

(二)万桐书等对木卡姆艺术的进一步挖掘整理

1、录制。1951年8月10日,录制工作在新疆剧团正式开始。由吐尔地·阿洪演唱,万桐书等同志录音,整个录音进行了两个多月,共录制24盘钢丝录音带。到了10月下旬,新疆文教委员会宣布录制工作告一段落。此后不久,文教委员会又决定万桐书继续完成“十二木卡姆”的记谱工作。于是,万桐书开始对照录音记谱。

2、十二木卡姆察合台语歌词的翻译及制作。1952年夏,因录制工作告一段落,工作组的大部分同志陆续离开。万桐书坚持留下来负责后期工作,继续深入研究木卡姆,他认为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经过深入调研思考,他向新疆相关领导和同事谈出了自己对新疆木卡姆的进一步认识,认为伊犁等地的木卡姆与南疆十二木卡姆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到了1954年,新疆的物资条件逐渐好起来,还购买了磁带录音机。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2月间,万桐书又邀请吐尔地·阿洪,再次进行了录制十二木卡姆。紧接着,万桐书夫妇经过近四年的调研、整理,1960年2月,中央音乐出版社和中央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了以五线谱记录的《新疆十二木卡姆》。从此,新疆十二木卡姆改变了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并得以留传。万桐书采集的《哈密木卡姆》,于1982年收入当地文艺家记谱、译词资料,在1994年出版。

3、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疆历届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木卡姆的传承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疆十二木卡姆通过音频、书籍以及视频等形式得以发行,拍摄有VCD、DVD等。上世纪80年代,制成了音频磁带;90年代开始制成了CD、VCD、DVD光碟和MTV。新疆各地州建立了木卡姆传承中心,大力扶持关心木卡姆传承人,从此木卡姆艺术受到全面的保护和传承,这些工作,万桐书等同志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新疆木卡姆的传承发展,尤其是在挖掘、抢救的过程中,积聚了各民族音乐家的传承力量,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50年代《十二木卡姆》乐谱版本的重要地位。万桐书先生说:“五十年代是整理喀什地区‘十二木卡姆’的第一步工作,是抢救性的,把濒临消亡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原滋原味地保存下来,即把吐尔地·阿洪演唱的全部‘十二木卡姆’作为原始的、第一手的传统‘十二木卡姆’完整的录音记谱保留下来。”在与万桐书老师交流中,他说:“尽管他演唱的曲目和唱词有重复和遗缺的现象,我们录制组还是不作任何增补,原封不动地记谱出版,之所以这样做,是继承传统音乐遗产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原始版本重在‘原始’二字。每一步的工作都是前人的继续,后人的基础。包括《十二木卡姆》90年代的记谱版本”五十年代版本的录制记谱在设备条件上是有限的,包括录音机、录音场地,物力、财力是有限。万桐书老师说,不仅有限而是相当有限,差得很,但是人力却是很强的,集聚了各民族音乐专家。主要有万桐书、刘炽、刘烽、邓威、邵光深以及作曲家丁辛、诗人克里木·霍加和邀请到的四位民间艺人。万桐书说:“五十年代整理记谱的‘十二木卡姆’,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进行业务指导的,并经过吕骥、李元庆同志审查,李元庆同志组织音乐研究所的同行对乐谱作过系统的检听鉴定。在整个记谱整理过程中,赛福鼎副主席亲自审定全部歌词。赛福鼎副主席在序言中,充份肯定了这步工作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直到后来的‘申遗’工作,也是各民族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在抢救挖掘艺术宝典过程之中,体现的是民族团结进步,大爱无疆的胸怀。”这一次与万老见面,他要把一些原始资料捐赠出来。

(二)建立木卡姆艺术团,各民族专家学者创编文艺作品,传承传唱木卡姆

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成立于1989年,该团下设木卡姆研究室、乐队、歌队、舞蹈队、舞台美术工作队,主要是搜集、整理、创新和表演以木卡姆为主的新疆古典音乐与民间歌舞,研究和发展其表演艺术,培养这方面的艺术人才。该团成立以来,曾排演了大量的木卡姆、民间歌舞节目以及管弦乐作品;对木卡姆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录制工作;出版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木卡姆学术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木卡姆艺术团常年深入基层演出,还积极走向世界,宣传、介绍新疆木卡姆。

(三)新疆高等艺术教育设置木卡姆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新疆高等艺术教育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木卡姆与麦西莱甫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基本知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责任感与事业心、知识结构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学生需掌握一定的民族乐器与民族舞蹈表演功底,成为能在各级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木卡姆传承中心及地方科研机构就职的复合型、创新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研究人才。培养要求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系统学习和掌握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相关理论知识,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分析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的能力、演唱和演奏的能力。主干学科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核心课程为中国音乐史及欣赏、西方音乐史及欣赏、民族音乐学概论、民族器乐、音乐文献与论文写作。特色课程是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与研习、木卡姆与麦西来甫概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赏析。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艺术实践小学期等。目前,已经开始招收普通本科专业学生。

四、新疆木卡姆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珍品之一

(一)木卡姆艺术内涵特点。新疆木卡姆艺术是具有西域特点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古典音乐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地区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等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②新疆木卡姆,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是新疆民间乐曲艺术的精华,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精品,音乐结构完整、曲调丰富、节拍和节奏变化特点鲜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新疆木卡姆在民间和宫廷之间上下多次反复交流积淀,经过长期整合与交融,雅俗共赏,具备古代宫廷的精美文化和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双重性质。

(二)木卡姆重要传人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③历史上,木卡姆第一次规范整理是在16世纪,明代音乐家、诗人、拉失德汗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对木卡姆的收集、整理、规范和传承、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她广泛邀请诗人、民间艺人,把散落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收集、整理,为后来的木卡姆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④“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曾出现过繁盛时期,新疆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代传人依不拉音·阿洪,也就是吐尔地·阿洪的高祖父,擅长演奏木卡姆乐器中的重要乐器“卡龙”琴,因技艺高超,在民间被称为“依不拉音卡龙”;第二代传人阿西木·阿洪,也就是吐尔地·阿洪的曾祖父,主要从事木卡姆演唱,擅长“萨塔尔”琴的演奏,在民间有“阿西木萨它尔”的美称。他在改进新疆地区民间乐器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三代传人卡吾里·阿洪,也就是吐尔地·阿洪的祖父,熟记木卡姆的同时,也弹奏各种乐器;第四代传人台威库勒·阿洪,即吐尔地·阿洪的父亲,精通很多乐器,最擅长的是“萨塔尔”,堪称是很有学识的音乐大师和木卡姆大师。他以古典文学、诗歌散文及民谣改编木卡姆唱词,使木卡姆的歌词更加接近民众;吐尔地·阿洪是传承新疆十二木卡姆世家的第五代传承人,他演唱的木卡姆,以结构完整、风格古朴、内容丰富而著称。万桐书说:“吐尔地·阿洪所演唱的木卡姆歌词,大部分是察合台语,在录音和后期制作时,我找到懂察合台语的老人先把歌词翻译成维语,然后再请人把十二木卡姆的维语歌词翻译成汉语。”从唱词的语言传承上,也体现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多民族互相交流性。

五、新疆木卡姆蕴含着中原文化对西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⑤特有的文化背景、音乐体裁、音乐结构以及演奏方法、演奏器乐是构成音乐特质所在,木卡姆也是如此。中国周朝时期,乐官奉命到民间采集民歌,编成诗经,以其中篇章进行编曲。到了春秋,则以编钟为宫廷中主要的演奏乐器,以后又有了箫、古琴等方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礼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一体的,多为舞乐,即融诗、舞、音乐于一体。这种礼乐制度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礼乐制度诞生于西周一直延续到清末共几千年,尤其是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民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⑥随着古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宫廷音乐对西域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木卡姆艺术历经城邦、寺院与官邸、市井,俗与雅的反复提升,新疆木卡姆在与中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的木卡姆相比较,也正是中华音乐文明几千年的深厚积淀,铸就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到汉代,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琵琶、羌笛等乐器由西域或通过西域传入中原,中原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语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的女儿第史,曾经一起回到长安学习古琴,返回时,不仅带回一批中原乐器,还带回一些乐工。后第史嫁于龟兹王绛宾,他们多次入汉朝贺,并从长安带回大量乐工、乐器,改进龟兹乐舞,对龟兹乐舞产生巨大影响,甚至龟兹人建筑宫殿、仪式礼仪也都遵循汉民族传统。⑧在生产、教育等方面开始向汉民族学习。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早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包括维吾尔族文化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已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源自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体系的伊斯兰文化,直到9世纪末10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才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生影响。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更有选择性吸收和中国化改造,既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⑨新疆木卡姆艺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以龟兹、疏勒、高昌、伊州、于田等为代表的音乐传统。始于汉代,中原乐舞文化的基因就开始根植于西域乐舞之中。今天,我们观照十二木卡姆,它每套曲的第一章节,仍然被称为“穹乃额曼”,也就是“大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的穹乃额曼、达斯坦、麦西来甫和唐宋时期大曲中的第一部分“散曲”、第二部分的“排遍”、第三部分“入破”结构基本一致。《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⑩历史沧桑变迁,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代的潮流都发生过重大变革,虽然木卡姆的演奏乐器以及唱词、曲调、曲牌等也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并未与中原音乐文化形成断层。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坚持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⑪新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得多种文化在此交汇,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重要特征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多少年来,强劲的中华文化和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繁盛,使得这条古丝绸之路的文化走廊,联通了古丝路上的无数个生命绿洲,使之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生长于此的新疆木卡姆,也正是凭着这条文化之轴获得传承、发展。

注 释:

①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

②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③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

④ 参见简明新疆地方史[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20:205.

⑤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

⑥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

⑦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

⑧ 参见简明新疆地方史[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20:39-40.

⑨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

⑩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

⑪ 参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著.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猜你喜欢
木卡姆新疆民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新疆多怪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