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研究

2020-12-06 23:08苏亚珍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概念土地人类

苏亚珍

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的培养理念已成为高中地理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同时,需要深入分析和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其实并不是一个直观的概念。另外,地理教师作为教育者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环境、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的核心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的概念

(一)人地协调观的定义

人地协调概念是指人地的基本概念,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人类认知的理论体系。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人地协调的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如何解决问题的土地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土地协调观,也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发展。只有合理遵循自然物质理论的实施下,人类才能更容易维护生态自然环境。通过人们对环境恶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认识,才能有效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与土地的关系。在有限的土地数量与不断增长的土地需求上,构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二)人对地的影响

土地供需协调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的角度看,有限的土地数量与不断增长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进行反思,分析现有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对策。这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地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充分、不明确

在目前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这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忽视了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给了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带来不够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大多数高中地理在开展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分析和学习,造成教师自身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直接会影响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二)课程理解不深,缺乏实质性拓展

许多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概念的教材认识不深。究其原因,主要与地理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关,对人地协调的具体概念认识不足,因此才会导致大部分教师对人地协调的重视程度较低。

三、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情感

生活是选择典型材料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的发展,教师需要巧妙地组织和创建一系列的教学从社会现实情况,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找到反思人地协调的概念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地阐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人对土地的概念在人类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例如,通过某些地理环境的特点,了解地形结构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体验和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加深人地关系的情感,避免了人际关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掌握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充分结合地理学的视角,不断掌握人地关系的技能和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又有助于人地协调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需要。

(二)以提问为导向,深度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让学生深思的问题,通过对人地协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促使学生充分形成正确的地理意识。例如,教师应以黄土高原为例,根据当地的地形结构、气候、土壤和其他因素,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当前和未来发展情况,充分协调地理空间的完整性,设计一系列问题从主线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回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学习,通过参与回答教学问题,逐步了解人地关系阶段性的表现状态,从而采取因地制宜、改善环境的措施。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地协调的概念包含着许多核心教育理念。其基本核心是如何解决人地协调发展、人地共存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逐步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态度,并将人地协调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科素养,尊重自然,热爱环境。因此,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概念土地人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我爱这土地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幾樣概念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