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意识的策略

2020-12-06 10:39梁雁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参与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意识的策略,建议教师通过融入生动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化活动、引导参与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参与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37-0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健康心理的学科。该学科理论性显著,课堂上以教师口述为主要授课手段,课堂互动少,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

一、融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能够营造出具有代入感的课堂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鳴,转变学生对本课程枯燥空泛的刻板印象,进而令学生主动展开探讨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择案例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时代发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增强参与课堂的热情。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这一课,教学主题是让学生体会、理解家庭亲人之间的爱。在“家的意味”内容中,有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位中年父亲与家人离散后,几经波折找到自己女儿的故事。故事紧扣教学主题,故事的背景却设定为战争时期。这样的背景可以使主人公的努力显得更加艰辛和感人,但现代中学生从未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的可怕很难感同身受,也不能深刻理解战争时期“家”对人们的重要意义,导致这个案例略显无力。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认清学生的需求,贴近生活融入一些生动的案例,才能给予学生心灵震撼,使其从中获得启迪。笔者在进行案例设计时,考虑到当代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通常是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不断努力打拼,孩子与父母闲暇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选择了几个贴近当下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家的意味”。

例如,学生小A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爷爷奶奶度过的,只有快过年的时候,他的父母才会回到家里,也只有在这段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看看电视,小A才体会到一家团圆的快乐。学生小B的爸爸工作繁忙,早上有时小B还没起床,爸爸已经出门上班去了;晚上经常是小B睡着了,爸爸才回到家。有一天,爸爸终于得空了,小B一家人一起去公园玩了一天,那天他感觉特别开心。

这些案例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现状贴近,比课本中列举的案例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中,学生纷纷回忆自己家庭中发生的种种故事,或谈论自己对家的理解,或发表与家庭相关的影视或书籍作品的观后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大大增加。

可见,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或经历过的事情为例,能够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家与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课文中所讲“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含义等一些知识点。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降低知识理解难度

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生动的影像、动听的音乐、直观的情境,在相对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该项技术,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有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多媒体营造的学习情境之中,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一课,其中的法律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形式相似,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理解。对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几个典型的庭审实录片段,引导学生比对各个案例的区别,总结不同诉讼类型的特点,从而理解不同性质的案例适用的诉讼方式。此外,在直观、真实的审判实录中,学生真切地感受法律的威严和严谨,有助于他们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科技,如移动支付、扫码关注、物联网等,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网络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让学生明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笔者还选择了网络诈骗、盗用他人信息等不法活动的视频素材,展示网络的弊端,引导学生掌握识别网络陷阱、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伤害等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呈现生动的事实,创设真实的情境,进一步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使课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既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深度,也令学生深切体会本课程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自觉性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将学习变成自主探究的自觉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环节,如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剧情表演、模拟庭审等活动,增加学习过程的新鲜感和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提高学生探究的自觉性。

例如,完成《公民基本权利》一课的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书记员、被告人、原告、法警等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查询资料、参考庭审视频等方式了解法庭审案过程及相关知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选取案例,再根据掌握的资料设计编写起诉书、辩护意见及判决书等书面内容。这种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学生感觉新鲜,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模拟法庭“开庭”后,学生认真、严肃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辩论和援引条文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这个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的延展性较好。

又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的邀约》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包括:青春期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如何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思维的独立性应该如何理解?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包括哪些?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批判?……问题讨论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手段,但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存在不敢发言、怯场等情况,笔者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问题先进行组内讨论,再选代表发言。学生小组的交流氛围相对轻松、融洽,有利于学生消除拘谨、锻炼胆量、树立自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的发言率及发言质量显著提高。

四、引导参与实践提升学习质量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操作引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长也能帮助学生体会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制订课余微公益活动计划,利用周末、节假日走进社区、养老院、派出所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从真实的社会活动中体会服务社会的含义和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或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或感受到社会服务工作的平凡和伟大,或收获奉献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或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各种规则。社会实践体验对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均有裨益,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重视案例素材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梁雁飞(1983—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参与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数学课教学中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浅议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学习法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