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比较

2020-12-06 23:48张静怡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复仇哈姆雷特

张静怡

摘 要: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中外戏剧史上两部著名的复仇剧作。两部剧作的主人公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面对父亲和族人被杀的血海深仇都义不容辞地选择了复仇,然而两人复仇行动及其结局,却有很大不同,

彰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以及悲剧内涵。通过深入探讨中西剧作复仇的异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戏剧发展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收借鉴西方悲剧的精华,完善我们对于传统悲剧的认识。

关键词:《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复仇

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两部相映生辉的著名复仇戏剧作品,这就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两位作者,一个生活于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末期的英国,一个生活于十四世纪的东方中國,但是他们创作的这两部复仇名剧,却存在许多相似、相同之处。对于这两部作品同、异及其原因的探讨,正是撰写本论文的初衷所在。

《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该剧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故事。主要情节是叙述在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接到父亲暴死的消息回国奔丧,发现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已经改嫁给叔叔克劳迪斯;克劳迪斯已经登上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变故,哈姆雷特陷入忧郁痛苦之中。接着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杀父凶手正是当今国王、自己的叔叔克劳狄斯。哈姆雷特利用“戏中戏”证实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经过一段犹豫、延宕之后,最终杀死了奸王克劳迪斯。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王国维曾称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宫廷事变,晋国武将屠岸贾因一己之私将忠臣赵盾全家三百口满门抄斩,身为当朝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亦在屠岸贾的威逼之下,被迫自杀。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身怀六甲的赵朔之妻产下一子,即赵氏孤儿。当屠岸贾得知赵家还有后人留存于世的消息,决定将全国满月之后、半岁以下的婴儿悉数杀死,以绝后患。危急之时,赵盾门人程婴同赵盾好友公孙杵臼设计,以李代桃之法将自己孩子假作赵氏孤儿,交予公孙杵臼。之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孤儿长大,程婴道明真相,血海深仇终于得报。

这两部悲剧创作于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不管是中国的赵氏孤儿还是西方的哈姆雷特,当他们得知亲人遇害的真相之后,内心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为父复仇。当然,有学者对于哈姆雷特的“犹豫”一直存疑,认为哈姆雷特的犹豫行为是对于复仇信念的动摇。恰恰相反,细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第三幕中哈姆雷特的犹豫是因为叔父克劳狄斯正在祷告和忏悔。正如哈姆雷特所言:“正当他在洗涤他灵魂,我这时下了手,他正好轻装上阵去天国。”由此可见,哈姆雷特内心并未动摇过替父报仇的信念,只因宗教信仰的缘故使其放弃了此时手刃奸人的机会。

同样,剧本《赵氏孤儿》,当程婴向赵氏孤儿道明赵氏一族被杀真相后,赵氏孤儿内心瞬间升腾起对于屠岸贾的仇恨:“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有他偿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2]尽管屠岸贾是赵氏孤儿的养父,但满门抄斩的血海深仇使其无法顾及二十年的养育之恩。正如王立指出:“儿子长大后向继父报仇,起关键作用的乃是其生母和血缘伦理的力量,而继父善待孝子,最终也不免受到仇报的,带有一种反讽的效果,说明其一切努力在强大的血缘纽带牵引下都是徒劳的。”[3]

在两部戏剧的结尾,不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哈姆雷特,他们都以一己之力走向复仇之路。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最初的哈姆雷特沉浸在忧郁之中,这种忧郁在于他质疑父亲暴死、母亲乔特鲁德却在丈夫尸骨未寒之际嫁给克劳迪斯、恋人奥菲利亚也为他人所利用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等难以接受的既定现实。因此,哈姆雷特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内心的忧郁无处安放。至始至终,哈姆雷特孤身一人面对着劲敌克劳狄斯;最后,他在决斗场上面临奸王克劳迪斯的利剑、毒剑、毒酒三重杀人计,没有后路可走的情形下,手刃仇敌克劳狄斯,完成了替父报仇的艰难使命。当程婴揭露屠岸贾凶恶虚伪的面目后,赵氏孤儿以“还他九族屠”的态度同样走向自己的复仇之路。可以说,在中外这两部复仇戏剧《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中,主人公都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自己的复仇之路的。

不论是哈姆雷特还是赵氏孤儿,他们其实并不是没有外援之力。例如,哈姆莱特还有朋友霍拉旭、福丁布拉斯的协助;赵氏孤儿还有主公的支持。但是,二人依然选择以个人的方式完成复仇大业。作为反面人物的属岸贾和克劳狄斯,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极其特殊,一个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一个是万人之上的国王。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仅是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杀父仇人,同时,他们还是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表;因此,他们的复仇则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两人复仇的对象克劳迪斯和屠岸贾,一个为一己之私谋权篡位、弑兄娶嫂,集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与封建暴君的邪恶腐朽为一体,是阴险毒辣、虚伪狡诈的恶势力代表;另一个陷害忠良、滥杀无辜,如韩厥所言是“人间的凶神恶煞”。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二人都将个人的复仇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他们复仇的意义不仅仅以个人的利益为重,同时将重整乾坤的重担承担起来。他们替父报仇的行为已经升华为匡扶正义的社会行为,体现了二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要素,是不同人物性格矛盾对立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通过戏剧冲突,观众能够清晰地理清戏剧的情节走向、人物性格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如学者吴戈所言,戏剧冲突以特殊的方式凸显了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因此,戏剧冲突也自然成为我们分析把握和鉴赏戏剧艺术的主要切入点和方式之一。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戏剧冲突体现出的对立、转折以及集中的特点,使得戏剧对于观众产生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主要以人物与人物、环境之间的冲突为主;内部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内心的矛盾。《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文化语境中生成的不同戏剧作品,在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有所不同,《赵氏孤儿》主要以外部冲突为主,《哈姆雷特》则把外部冲突与人物人心的矛盾冲突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主人公的复仇行为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审美风范。

在《哈姆雷特》中,一方面,既有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和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社会邪恶势力之间外部冲突;同时作者还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刻画了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过程中犹豫不决种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整个剧本冲突的重心不在外部冲突,而是集中表现于哈姆雷特内心自我的斗争。哈姆雷特内心冲突的展现正如别林斯基所言:“这哈姆雷特拥有巨人的雄心和婴儿的意志,在力有未逮的事业的重压之下,每一步都要蹉跌。”[4]哈姆雷特内心冲突的展现尤其表现为灵魂深处对于生命存在的拷问,哈姆莱特内心期待惩恶扬善,更加渴望重整乾坤,但是人文主义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使得他处于内心的挣扎与煎熬状态。莎士比亚以娴熟的技巧向读者和观众展示出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揭示了17世纪初人文主义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并使得人物的复仇行动显得步履艰难、具有形而上得深刻内涵。

与此相较,纪君祥笔下的《赵氏孤儿》更加侧重于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戏剧的矛盾源于赵氏一族被屠岸贾所杀,剧本紧紧围绕屠岸贾谋害赵氏一族而向前发展;戏剧矛盾冲突首先集中在赵、屠忠奸之间的矛盾。之后,作为救孤的忠义人士,视死如归的公孙杵臼为拯救赵氏孤儿付出生命的代价,以及忍辱负重的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赵氏后裔,程婴和公孙杵臼在救孤时所表现出的“义”和屠岸贾的“奸”之间的矛盾。学者周天游指出:“复仇,或称报怨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社会习俗。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专指父母、兄弟被他人杀害或遭到侮辱,作为子弟或者族人有义务报杀仇人的一种行为。”[5]因此,知晓杀父之仇真相的赵氏孤儿最终义不容辞地走向复仇之路;作为正义对立面的屠岸贾,为非作歹,欺上瞒下,残害忠良,最终被赵氏孤儿加以惩罚。《赵氏孤儿》体现出的忠义和奸邪的外部矛盾成为剧本的主要矛盾。赵氏孤儿的复仇过程尽管漫长、曲折,但行动的方式却简单而又直接,令人观后有一种正义伸张、仇怨得报的酣畅淋漓的审美快感。

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二人虽然完成了复仇大业,二人最终的结局则迥然不同。赵氏孤儿手刃屠岸贾的结局大快人心,哈姆雷特的结局虽然同样成功替父报仇杀死了克劳狄斯,但是自己却中毒身亡,令人唏嘘。悲剧结局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代表正义的哈姆雷特经过殊死搏斗,同克劳狄斯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结。复仇主体哈姆雷特自我毁灭性的结局强化了悲剧的冲突,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正如哈姆雷特自己慨叹:“这是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然而,哈姆雷特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达到“重整乾坤”的重任,观众在其悲惨的遭遇中获得悲剧审美快感,西方悲剧精神得以彰显。

由此观之,《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其“复仇”,有仇必报乃人类之共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然而细究两部悲剧在由“复仇”所产生的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需要我们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价值取向方面寻找原因。

作家无法离开其生活的环境而独立存在,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作家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的思考。就戏剧创作的时间而言,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悲剧《哈姆雷特》作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的十七世纪初期,恰逢英国伊丽莎白的统治后期,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封建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先驱,他渴望以蚍蜉之力对抗旧的社会秩序和黑暗势力,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文艺复兴以来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所追逐的正义、价值与道德,在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邪恶势力面前依然不堪一击。因此,他复仇的行动不能不显得犹豫延宕、步履蹒跚,其结局只能是走向自我的毁灭。

杂剧《赵氏孤儿》约产生于公元十三世纪后期,时值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虽然元朝统治者也采取殖民扩张的政治策略,但是元日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元朝本身以残酷黑暗的统治使得百姓处于一种痛苦焦灼的状态,加之奸人当道佞臣夺权,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赵氏孤儿》中的悲剧正是元朝历史的真实写照。然而,十三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封建社会下的百姓仅仅满足于为国除奸以及匡夫正义。程婴、公孙杵臼以及赵氏孤儿不会像哈姆雷特一般需要打破现存的社会秩序,赵氏孤儿不存在“重整乾坤”的重任,因此,赵氏孤儿的复仇行动就显得简单、直接,其结局也就不会导致人物生命的终结。

悲剧的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6]悲剧主人公往往以自我的毁灭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哈姆雷特虽然尚未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但是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死亡使得观众得到震撼。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悲剧侧重于凸显“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作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无数百姓信奉儒家思想忠于礼义廉耻,如程婴的舍子救孤,公孙杵臼的大义凛然。中国悲剧作品传达出的是一种惩恶扬善的伦理文化,引导人们树立人物崇高的品德和正义的德行,中国古典悲剧真正的目的在于教化台下的观众。正因如此,在《赵氏孤儿》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数忠良将士杀身成仁,剧作家塑造出的这些舍生取义的人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使然。除此以外,中国传统的儒家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思想,使得剧作家对于悲剧人物的设定,往往采用由悲到喜的方式。《赵氏孤儿》的结局体现善恶有报的传统文化,正是受中国特定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而造成的。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之间的差异与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比较注重个体的智慧与谋略,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强化了西方对于个体价值的重视。自古以来,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血缘亲情的重视有目共睹,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道德更是成为民众行为的标杆和尺度。不言而喻,由血缘意识、责任担当、惩恶扬善所驱动下的赵氏孤儿复仇则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个体固有的行为方式。赵氏孤儿的结局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邪不压正的文化传统,扬善惩恶的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剧作家纪君祥对人物结局的设定,同时因果报应的大團圆结局,满足了中国观众对于戏剧的审美心理需要。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的悲剧侧重于表现主人公复仇之后的胜利与喜悦,不似哈姆雷特一般表现内心冲突。面对仇敌,赵氏孤儿咬牙切齿地想要将屠岸贾斩草除根。最终赵氏孤儿替父报仇是正义的力量,更是民众的期待。正如朱光潜先生说:“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 [7]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外剧作家对于复仇戏剧发展的处理体现了中西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在对二者的比较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悟到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指向和旨趣。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王国维学术经典集[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2] 纪君祥. 赵氏孤儿[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 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 [俄]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选集[M]. 第一卷,时代出版社,1952.

[5] 周天游. 古代复仇面面观[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6]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复仇哈姆雷特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凋零的爱情之花
“复仇”微信,微博办得到吗?
欧歌赛乌克兰“复仇”俄罗斯
阿联酋派战机支持约旦“复仇”
哈姆雷特(中)
李娜无缘“复仇”小克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