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日关系

2020-12-07 01:01陈艳玲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大变局中日关系受访者

◎陈艳玲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

(一)权力方向转移

在国际环境上,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颓势,强国云集的欧洲陷入了老龄化深渊。世界经济中心出现了“自西向东”的位移,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逐渐趋向均衡,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话语权逐步提升。从经济、贸易、金融、工业等地区变化来看,全球权力重心正逐渐向亚洲转移,亚洲的全球号召力和软实力越来越强。

(二)多重因素比拼

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互联网、社会媒体的加速发展,人类对生活方式、金融运行、经济规则、社会治理等有了新的理解,形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安全威胁多元等同时并存的状态,导致各国道路、制度、理念激烈比拼。

(三)社会体制理念反思

在社会体制理念上,西方的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并不完全适配,全球普遍在反思人类治理的国家政治制度设计,各国根据国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体制。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制度优越性和文化亲和力的日益突出,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力量平衡失衡,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体制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中日关系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从近代开始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72年,中日战略友好时期

中日邦交趋向正常化,有赖于美国对日本外交事务的主导和作为联合国理事会成员,对急于加入联合国的日本具有极大诱惑性。越南战争和美苏争霸中的失利,使美国政府中的某些“鸽派”主张与中国扩大接触。美国需缓和中美关系来增加对苏联施加的压力,以牵制苏联,而美国对华的政策改变,促使日本政府在美国之前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也促进着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使中日两国形成了战略友好的关系。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日关系稳定期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当时的中国经济仍然相对比较落后,日本与中国巨大的经济差距,让日本起了同情心理,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以及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变得富裕稳定,同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起了两国国民更大规模的交往,形成了两国经济高度互补、中日两国政治安全关系良好的稳定期。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6年,结构变动时期

在上一阶段,中日关系虽然处于稳定期,但之后“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不良舆论频频出现,让中国民众对日本表现友好的同时也开始有所警惕。另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正确决策下,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中国的综合实力正在全面超过日本。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核试验以及两国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摩擦,都加剧了中日两国在彼此关系的基本格局与基本目标上的不信任。这些结构性的变化,令日本对中国从同情和赞赏转变成了担忧甚至厌恶。但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两国政府都在有意识地改善两国关系。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现状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这表示中日关系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一)2018年,中日关系趋向平稳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的重要时机,两国总理的互访,使中日间的交流机制得以重启。在政治方面,李克强总理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应李克强总理的邀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领导的互访标志着两国政府高层间的“穿梭外交”基本恢复。在经济方面,第四次中日两国政府高层经济对话时隔8年重启。在军事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校级军官团访问日本,标志着中青年军官互访交流项目时隔6年重启。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访华前夕宣布日本政府将终止对华ODA援助,即肯定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这意味着两国关系进入了“新时代”,今后两国关系将从“被援助者”与“援助者”转换为携手共进的合作伙伴。

(二)2019年,中日文化交流加深

中日双方将2019年定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双方举行了多个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如2019年4月日本参展北京世园会,日本园平均每天要接待约7000名游客;2019年4月第十四届“樱花二胡音乐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130多名中日两国艺术家和日本二胡爱好参与;9月日本东京举行“2019中国节”等。通过中日双方多个文化交流活动,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印象和中日关系的看法继续保持回暖向好趋势。

(三)2020年,建立“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

频繁的高层互动,稳步的经贸合作,中日关系在2019年“稳扎稳打”,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际政治交流也受到影响,但仍然没有改变中日双方改善中日关系的决心,为了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两国领导人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密切沟通,友好合作,共克时艰,携手前行”的“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上形成共识。主要事件有:10月中国社会科学论坛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的“疫情下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东京同步进行;11月15日中国与日本等15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1月25日王毅访日与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就中日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沟通,达成五点重要共识和六项具体成果。

1.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在2020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四分之三的中国受访者(74.7%)认为中日关系“重要”或“比较重要”,而且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日本是重要邻国(69.3%)和重要贸易伙伴(50.7%),以及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关系深厚(27.3%)。可见,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2.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处于回暖区间,趋势却有所放缓

舆论调查结果显示,45.2%的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总体印象持“很好”或“相对较好”态度,与去年的45.9%基本持平。22.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日间的关系表现为“好”或“比较好”,比去年的34.3%下降12.2个百分点。38.2%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会“变好”或“相对变好”,与去年的39.2%基本持平,而认为会“变坏”或“相对变坏”的比例为9.6%,比去年的18.6%下降9个百分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于中日关系的友好程度没有信心,但对中日关系变好持肯定态度居多。

3.中国民众对日本军事威胁的危机感有所缓解

舆论调查结果中,50.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存在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的国家或地区”,较去年的55.5%下降4.7个百分点。而日本下降至第二位,比例为47.9%,较去年的75.3%下降27.4个百分点。3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两国会因为钓鱼岛的领土纠纷问题发生军事冲突,较去年的48.3%下降了10.6%。

4.中国民众认为美国因素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新现实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美对立走势是阻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较去年的10%增加17.8%,排名仅次于“中日领土争端”。在问及为何感觉日本是威胁时,64.9%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日本与美国联手在军事上围堵中国。另一方面,超过一半的中国受访者(52.1%)认为中美博弈会对中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超过一半的中国受访者(53.5%)认为“中日两国应将中美博弈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促进中日合作”以消除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日关系的改善是中日两国一直所期待和乐见的,但我们还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对日本的两面性和美国因素的不确定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日本影响因素

1.日本战略地位摇摆不定,在东西之间时进时出

日本是玩弄地缘政治的高手,在东西之间,中美之间,喜欢两头下注、双向博弈。在历史中,日本一直依靠着美国,一直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但为了摆脱经济停滞的困境,又能够主动与经济发展快速的中国搞好关系。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权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日本积极走进中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随时有可能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走向另一面。

2.美国的全球战略收缩,中日双方同时抢夺世界领导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国全球战略收缩,这意味着美国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一些领导权,而随着日本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日本国家再造进程的不断深化,在世界领导权上,日本会和中国在暗中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能否把中日关系塑造成新型国际关系,对中日双方都是一个考验。

3.日本在军事上突飞猛进的威胁

冷战后,日本军事战略由专攻防卫向主动先制方面转变,如日本防卫经费的“八连增”。加上在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下,拥有了美国的军事力量的保护,使日本在军事力量上突飞猛进,这导致了亚太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化,也导致中日两国海洋权益争端持续不断、台湾问题复杂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日双方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所以在改善中日关系的同时,也需注意日本在军事上的威胁。

(二)美国因素影响

美国蓄意在经济、安全等领域同中国制造摩擦,导致日本倾向于盟友美国,以消极姿态处理中日关系。另一方面,尚待执政的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于2020年11月在与日本首相菅义伟的电话会谈中明确表示,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给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日关系迎来新机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中日关系的发展事关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上,双方存在着深厚战略共识基础。

(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弊端显现

随着特朗普加征关税措施的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危害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下滑和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急剧下降。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若中日双方能够在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上达成更多共识,将对中日关系改善有积极影响。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亚地区多边经济贸易合作机制的形成,为中日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后该协定将覆盖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GDP规模26万亿美元,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而中日双方在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体现了中日关系改善更进一步。

六、结语

虽然因为日本战略地位摇摆不定、军事力量提升以及美国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缓慢,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弊端的显现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趋势让中日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

猜你喜欢
大变局中日关系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大变局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战略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