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的情感宣泄中做好自己
——读《抽一支兰州 去兵荒马乱》有感

2020-12-07 01:01白玉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兰州心态时代

◎白玉华

《抽一支兰州 去兵荒马乱》是一篇好文章,像“喷”,像”宣泄”,像“讲故事”,像”说道理”,从眼前的“嗔怪”,到穿越千年“追忆”,叙述西部文化风情的史诗,让人愤怒不得,潸然泪下不得,心平气和不得,荡气回肠不得,每一段文字,落笔生花,情感抑扬顿挫,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深度文章,从作者的情感脉络里,摸索到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浮躁心理和低俗化意识对心灵戕害的“骨感”。

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手机的更新换代,使本来提供通信服务的简单工具,一路从2G、3G、4G,瞬间杀气腾腾地奔5G而来。“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自媒体”,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应运而生。人们发泄情感,沟通联络的虚拟化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于是,各种情感宣泄奔涌而来,或许是一些文字图片,或许是简短的评头论足,或许是一支歌舞,或许是一些……夹杂在微商广告和号召性的宣传中,到处是“心灵鸡汤”和“中国人的转”“健康转”“孩子转”“父母转”“某属相的转”各种“转”的“强迫症”出现。这些现象透露出一个本质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快速信息处理的显性优势,也会带来副作用,那就是人们的焦躁和玩世不恭的低俗化心理疾病传染得愈演愈烈。当然,还有网络游戏,裸贷,校园贷等对学生身心善良的吞噬,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度思考,在情感动荡的年代如何做好自己。

首先,在新业态的社会环境下,做好心理治疗,用传统文化“净化”心灵,关注社会健康主流思想,用“渭城朝雨浥轻尘”,“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万仞山”和“阳关无故人”等传统文化思想,荡涤时下“网络”中不安分的“心血来潮”,回归自然的清新秀丽。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都是在“蜜罐子里”成长起来的,很多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家长接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会做家务,缺乏奋斗精神,在网络游戏和西方文化的影射侵袭下,热衷于倾慕“高消费”,恰遇深入推进改革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正在稳步推进,学生们一时的“毕业就是失业”,“读完大学什么也不会做”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人手一部手机,天天在“朋友圈”中打笑哭闹,在“抖音”“快手”里分享人生,推销卖货与嬉笑怒骂相互掺杂,急功近利和坑蒙拐骗“拥抱”,给本来洁净的世界平添了诸多不该有的“烦恼”。互联网技术带给人们和社会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唤醒和诱发了“腐朽的秧苗”。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形成不断“植入木马病毒”,对推进社会治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阅读《抽一支兰州 去兵荒马乱》能够使人懂得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有序是共建共享的成果,需要人们广泛的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的支持。借助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思想穿越,与古代先贤对话,畅游古代文明成果之河,汲取其精华,沐浴其芬芳,厚植爱我中华情怀。

往事越千年,可人骨子里那种本来的意识情愫,却一脉相承,亘古不变。新时代、新业态、新技术、新观念,无论怎样创新与发展,人的创业成功,都离不开属于自己的团队,离不开属于自己的平台,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正如汉代文青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把自己的勇敢、聪明才智,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紧地融为一体,因而能够“建功立业”,永垂不朽。“疆场杀敌,保家卫国”是人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买大房子”和“创业”也是人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都需要奋斗精神和健康心态,那些“好鸡汤”配裸身小姐姐,为家人、为自己、为朋友的“转”们,与社会健康心态格格不入。作为青年学生一代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必须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社会所需要时,人的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得以延续,虽死犹生,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正如那些抗疫一线的90后医生护士们,奋战脱贫攻坚岗位的青年才俊黄文秀们那样,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疫情会结束,脱贫攻坚任务会完成,而为抗击疫情和脱贫贡献青春和牺牲生命的许多优秀青年,却用精神永远激励后来的青年继续奋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

掩卷闭目,心潮澎湃,《抽一支兰州 去兵荒马乱》犹如一曲吹不完的羌笛,让我思绪难抑,久久不平。的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多元化思想交互冲击下,要净化思想坚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培养奋斗精神,学会吃苦耐劳,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争取为祖国、为民族、为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兰州心态时代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我的兰州梦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兰州琐记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