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早春图》融糅的笔墨意境(下)

2020-12-07 07:49张海瑞姚庆波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郭熙墨色山石

□张海瑞 罗 艺 姚庆波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早春图》整幅画面下半部分中间的巨大松树处,浓重的墨色把松树勾勒得细致生动,前树笔墨厚实,“7”字形的主要枝干生动地展现了树木的生长趋势,后树在形式感上与前树虽相似却在右侧补上树枝,对这处的“势”进行弥补,周围生长的矮小树木把两颗主松围绕在山顶,墨色前重后轻,在把树木的层次拉开的同时,也把此处山石的空间感进行了拉伸。在树木的笔墨刻画上,可以看出主松左侧的暗色树木使用点叶法,树木下半部分融入后面山石中但是墨色重于后面山石,而上半部分树木利用水面的亮部衬托,一棵树有两种表现形式,在形式上进行丰富。主松的勾勒线条厚重,线条的墨色节奏也是轻重交错地对比。在疏密关系上,左侧松针密集于右侧,但刻画得针针清楚,坚挺硬实,十分具有生命力。右侧同样是稀疏的,但画面也是有疏密节奏的。在弥补右侧的稀疏松针上,郭熙选择用他极具个人绘画特点的“蟹爪树”。树枝在勾勒上柔中带刚,形似蟹爪。每一枝的勾画准确在其位上,十分注重树枝之间的相互遮挡和生长关系,把树木的形态表现得神完气足。由此可见,郭熙“师取荆浩、李成的笔法彰其风骨而更拓其境,借鉴王维、范宽的墨韵收其秀润而归为清朗,于爽健刚正中亦见淹润娟秀”。树下的山石笔墨浓重,多层次地勾勒出山形,可以看出郭熙在绘画时不断推敲,皴法上是介于解索皴和长斧劈皴,师法李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卷云皴”。焦墨在勾勒山石后把山石的厚重感提升了层次,让人不禁觉得只有这么厚重的山石才能托起整幅画面。此部分笔墨表现的舞台在于树木立于巨大山石之前,在区分前后空间关系时,利用淡墨渲染山石主体,重墨勾勒山石重要脉络,隐约藏于树后的淡墨在这里是精妙所在,没有一味地留白松树位置,利用淡墨按照山体结构渲染,形成烟雾弥漫的感觉,与树木的淡墨层交相辉映,在气息感上与整幅画面相连,使整体都处于初春的烟云之中。小的局部刻画往往是许多画家容易忽视或者太过注重的地方,反而会使画面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紧促。郭熙在笔墨的使用上使画面始终自然统一,在细节刻画上舒服适宜。

整幅画面右侧的屋宇楼阁处,此处房屋错落有致,前后房屋在郭熙笔下精细勾画,屋宇之间树木丛生。坐落于山顶的楼阁隐藏在墨色浓重的树木之后,这里有意思的是在几处房屋的屋顶处理上郭熙都做了“文章”。山石的厚重笔墨与树木的厚重笔墨把几栋屋宇夹在其中,这里的房屋屋顶在处理上郭熙选择用较重的笔墨把屋顶的边缘重点渲染,大面积的瓦顶却淡淡染色,把整体屋宇楼群点亮,突出两侧厚重笔墨。而高大墙围、屋宇的梁柱、迂回的回廊等刻画得精细。右侧两栋高大的屋宇在结构笔墨的表现上前重后轻,这两处的屋顶选择墨色较重的染色与后面烟气云雾的亮色形成强烈对比。在最后面的楼宇右侧还有几颗墨色很淡的树木,除房屋殿宇在笔墨上进行区分以外,在树木的墨色上同样遵从画理。整体环境在空间上增大,关系层次丰富复杂。郭熙的绘画中有“四可”,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意就是一幅好的山水画在画面上给人以能行走的路途,可以远望的山石,可以游玩的大好景色,使人想居住其中的想法。在这里安排房屋殿宇,填补了“可居”这一点,还有在画面表达上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与左侧溪谷形成画面松紧节奏的对比,二是加深与下方溪水泉流组合成的纵深感,丰富画面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空间感。《宣和画谱》中对郭熙有这样的评价:“至于溪谷桥彴、渔艇钓竿、人物楼观等,莫不分布使得其所。”可见,郭熙在绘画时对各种物象安排的位置都是经过推敲的。

《早春图》由厚重山石撑起整幅画面,山石林立,高耸入云。树木荆丛依山而生;泉流水瀑依山而下;栈桥石路依山而行。行路旅人,渔夫归子,给画面添上春后生机。美丽山景隐约于山间云雾之中,一派春季复苏,春意盎然之景。在整幅画面的春意表现上,郭熙的笔墨湿润有序,湿润的皴擦染石体现出山石由于经过寒烈的严冬,在初春之时反渗出的水汽打湿山体,即使厚重的笔墨下依旧有水润山石之意。左侧深远的溪谷与右侧深远飞瀑楼宇,一轻一重,在画面节奏上提供动线韵律。即使小景小物,郭熙在刻画上也极尽所能,从侧面衬托春意,担货的商人、打鱼的渔夫、携子归家的行人等人物造型各异,生动灵现的刻画从侧面烘托出初春时人们出行赏春的意味。初春之意可谓无处不在。《早春图》体现的不仅是简单的初春山景,更是郭熙对大自然的精神感悟,是气韵生动的意向审美,表达他心中对物象酝酿的丰富情感,是对笔墨表现的严谨准确,是郭熙绘画技艺的高超表现,更是郭熙对宇宙万物传达出的天地灵气在画面上的融糅与体现。

猜你喜欢
郭熙墨色山石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雷运华
陈晶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