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回归美感体验

2020-12-07 09:08朱哲瑜湖南师范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美感师生关系评估

朱哲瑜 (湖南师范大学)

我们说关注美感体验的课堂实质上就是“以美育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教师依托美的内容与运用美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观、较强的审美实践能力的爱美之人。而当前中小学音乐课堂大都以欣赏课为主,音乐活动和聆听活动形式单一,注重传授专业性知识技能而较少的组织音乐实践活动,这就很难使学生们实实在在的获得美感体验。因此,我们认为在音乐课堂中要想实现美感体验,还需要从教学方式、内容、评估以及师生关系这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教学方式生动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1]音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在音乐的各种活动中,音乐所能达到的上述育人目的和价值并不会直接自动的实现。那么,在学校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关键,合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保有学生的音乐天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乐育人”,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深思熟虑、把握平衡、张弛有度。传统的采用单向灌输、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的课堂,应该被生动活泼、滋养人心的教学方式所取代;那种被“方法崇拜”、“技术崇拜”所控制的课堂,应该被艺术的教学方式所取代。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带给人的各种益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学”、“乐中学”。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要放弃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反,是希望通过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来使音乐的学习更尊重音乐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感体验,实现育人价值。对此,我们认为音乐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调整。

首先,增强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表现欲,让学生觉得学习很有趣、很有用、很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正如埃利奥特所说:在音乐实践环境下,持续连贯和积极沉浸其中往往会遇到意义重大的音乐挑战。[2]其次,强调跨领域美感体验,以音乐为核心,综合其他艺术的或非艺术的学科知识,以及文化和生活等内容,充实音乐课堂,精炼学生的美感认知。最后,注重信息化手段在音乐课堂的运用,音乐作为一门包容性强的学科,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给予学生更好的美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对接生活

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之一,追求的是‘全人’或‘完整儿童’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学应当追求完整——顾及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学生的目的与情绪的、社会的、文化的、具身的、性别的需求联系起来”。[3]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依据教材,还要对接学生们的现实音乐需求。

然而,现实却是,教材内容与学生们的现实音乐生活相差甚远。在当前中学课堂正在使用的音乐鉴赏类教材中,能够与青少年产生较大共鸣的模块当属流行音乐。但在湘教版的《音乐鉴赏》一书中,关于流行音乐的内容——中外通俗音乐模块却显得并不那么“流行”,书中出现的音乐作品从中国通俗音乐的《春天里》、《常回家看看》到外国通俗音乐的《绿袖子》,都是具有年代感的经典流行音乐,显然这并不符合现代青少年认知中所熟悉的流行音乐作品。而在人音版的《音乐鉴赏》一书中,关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就更少了,仅有三首近现代音乐作品。不可否认,能够被选入教材的音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思虑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音乐作品,必然是有教育价值的,但是,这些内容是否与现代青少年的现实音乐生活产生了对接呢?是否能被学生用到校外或毕业后的生活中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在音乐课上学习这些与学生们的现实音乐生活脱节的内容,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感到厌烦,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精心编撰的音乐教材不重要,世界音乐文化广博包容,一本教材显然并不能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在实际运用教材时就要更具有灵活性,不拘一格的选择优秀音乐作品,既要考虑到包含育人价值的经典作品,还要顾及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们所喜爱、贴近学生现实音乐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都应该成为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们作为一名音乐业余爱好者和学习者,所期盼的音乐课堂绝不是仅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有在现实音乐生活实践中发展音乐理解,才能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教学评估创意表达

2015年开始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在全国展开了积极地探索,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而言,仍然有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其采用大量的语言知识对简单化的音乐知识技能进行标准化测验,完全背离了音乐教育的育人特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标准化的测试与测验完全不可取,一定程度的纸笔作业对于辅助学生们对于音乐理解的学习是有作用的,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评价方法对于音乐教育教学似乎并不恰当。

因此,要想使课堂充满美感,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评估则要改变传统,寻求创意。加德纳指出:“音乐的评估必须把评估的靶向直指学生艺术的思寓于行。怎样看待音乐素养聆听素养,评估的窗口必须是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而不是语言的描写。”[4]因此,增加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评估分量,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并享受其中,实实在在的获得美感体验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脱离了一定音乐情境的评估,是不可能真正展现学生音乐理解的性质和美感体验的获得。因此,我们应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持续性的进行形成性评估,例如,将学生的社会音乐实践纳入评估体系,不论是参与校内的合唱、演奏,还是校外的比赛、音乐会等等,都可以计入学生综合评价之中。

四、师生关系温暖和谐

著名的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示范者(教师)和观察者(学生)之间的关系,影响了示范活动(教学活动)的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最终决定了观察者是否对示范活动加以注意。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音乐课堂优秀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虽然不像教学过程一般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课堂学习效果方面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教师对学生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述关于师生关系之理论,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构建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对此,诺丁斯给出了她的解答。

诺丁斯指出:“最好的学校应该像最好的家……(它们应当)建立一种相互关怀的关系;留意并不断揣摩学生的诉求;呵护学生免受故意的伤害;相互交流以发展共同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力合作,促进真正的快乐学习;引导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包括对难言之苦衷的关注);为艺术及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欣赏做出贡献,鼓励对自然界的热爱与保护,为自我理解和群体理解而教。”[5]郭声健教授也在其《守望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到,学生走进教室和顾客走进餐馆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花钱来享受服务的。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上帝,学生才是老师的衣食父母。[6]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应该全心的服务于学生,少抱怨,多关怀。展现其积极地态度来影响自己和学生,用热情、主动、公正的反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满足的学习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音乐教师不需要在专业技能上有多么高的成就,这些自有音乐家来完成。他们应是学生的心灵捕手,立足音乐、以育人为本,审慎的规划教学行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与成就感;心存关怀,使学生从音乐生活中获得生活价值。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的建立并保持了一种温暖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展现了“师生爱”,成就了一堂充满美感的音乐课。

以上,我们对音乐课堂为什么和怎么样回归美感体验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总之,音乐课堂回归美感体验是艺术教育“以美育人”本质规定的具体实践,“以美育人”作为艺术教育的使命担当也是音乐课堂回归美感体验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有力指导。也就是说,只有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或各个方面逐一改进现有问题,明确美感体验之定位,把握“以美育人”之根本任务,才有可能实现美美之教的理想。

猜你喜欢
美感师生关系评估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